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原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7-12-07 13:22

  本文关键词: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心得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原文翻译

2017-11-13 14:03:47

百度文库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及注释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

1.通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录音朗读磁带。

2课时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主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1.题解。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1)朗读语气指导。 第1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3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 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地规劝。 ⑧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与议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他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4.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1.邹忌讽齐王的发端是什么事? 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爱、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4.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5.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7.课文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8.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与威王的宫妇、群臣、百姓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9.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10.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11.齐王是怎样纳谏的?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说明齐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了解了课文的大意,邹忌的进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接着来赏析邹忌进言的巧妙所在,以及这样的说话方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1.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主要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精彩的对话。①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②品味妻、妾、客三答。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是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妻、妾、客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态: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这样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口中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相反地,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国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论他自己的私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了“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私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件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好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做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本文第1自然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4.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为对方考虑——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最终“战胜于朝廷”。(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5.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6.从邹忌和齐戚王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2)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3)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4)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全文共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进谏的缘起。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再写三问三答,最后引出与徐公的对比,从自信到自惭到自悟。作者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不仅仅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且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邹忌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进谏的内容。本段为课文的中心。邹忌见威王之后,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谏。

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程度和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进谏的结果。齐王纳谏,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的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但应注意,“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用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4.语言生动准确。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美甚)妻——私——宫妇(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不若)客——求——四境邹忌齐威王战胜于朝廷善谏良臣纳谏明君本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我让几个学生读了一下课文,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我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到了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本文来源于网络,权限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编号:1262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262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6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