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积雨辋川庄作》赏析(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7-12-24 06:22
本文关键词:积雨辋川庄作
更多相关文章: 【荷塘】《积雨辋川庄作》赏析(作品赏析)
摘要:诗与画,同属艺术,而艺术的根在生活。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无论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悟,都是需要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挖掘、去发现的。人作为世间万物之灵,要不愧对这个称号,积极努力,发奋学习,争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业绩来。
北宋大词人苏东坡在其《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词人所说的“摩诘”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字。说到王维,相信稍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鸟鸣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小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安闲的山水画。“蓝田”,据说就是今天的陕西蓝田,位于终南山一带,是大诗人王维在天宝年间过隐居生活的地方。《蓝田烟雨图》应该就是他当年在这里所作的一幅画,可惜已经失传。我们无从也无缘再像大文豪苏东坡那样有幸目睹和欣赏了。
历史多有遗憾,当然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大有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态,被后人赞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据说我国历史开辟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年甚爱之。他在临死的时候,竟然不顾“天下人皆爱之”,一意孤行地将其带走了。老天却是公平的,却在这世上还留下了不少的拓本和摹本。尽管不是书圣他老人家当年的真迹,至少也给我们后人平添了一些安慰和希冀。《蓝田烟雨图》失传了,我们望眼欲穿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可大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诗还在。既然看过王先生画的苏先生已经这样评价了,我们还是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品一品《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吧。
该诗从题目《积雨辋川庄作》来看,“积雨”,是“久雨”,也就是下了很长时间的雨;“辋川”,是地名,位于陕西蓝田终南山中,“辋川庄”应该是王维当年在辋川隐居时的宅地;“作”相当于“吟诗”或写诗中的“吟”与写。从题目来看很随意,说白了就是它只交代了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和背景。这看似随意的题目,其实也正是山水田园诗人师法自然、崇尚性灵的精神表现,也是诗画相通、艺术再现生活的真谛。不知从哪来的感觉,我以为这种松散自在、随意而为的题目,倒有点生活原貌的味道,有一种说不清或道不明的组诗和系列的样子。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明显是首近体诗,属于我们通常说的七律,即“七言八句”。全诗的内容为:“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首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这是一句背景的交代。一个“空”字,很容易让人想到王维的另一首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说那时的山“空”,毕竟是秋天,林木摇落,还好理解;而此诗后面明显说到“阴阴夏木”,这又该如何来理解呢?原来所谓的“空”是相对的,自然通常相对于人的活动。没有人的活动,自然就是空寂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幽静或宁静的。“烟火”就是人们做饭所生的“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炊烟”。一个“迟”字,则状炊烟之态。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注释中却说“烟火迟意思是(久雨之后)烟火燃烧起来很慢”。在这里它把“迟”理解成了“慢”,明显是错误的。“烟火迟”就很有点陶渊明诗里“依依墟里烟”的味道。略有些生活经验的人就会知道,“烟火”升腾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燃柴的干湿,而是取决于风力的大小。“烟火迟”应该就是烟淡风轻景象的一种描写。“积雨空林”与“烟淡风轻”二者一结合,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显得既和谐而又有趣。说是诗,隐隐约约又像画;看是画,其实又是诗。
次句“蒸藜炊黍饷东冄”,从时间上来看,明显是上句“烟火迟”的延续。但从总体上来看,此句主要是写人的活动。“蒸”和“炊”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做饭方式。“藜”从字形来看,是一种草。通过蒸可以食,应该说是一种菜。按其生存的环境,我们姑且称其为一种“山野菜”。“黍”,属于五谷之一,就是我们所说的粮食作物中的小米或黄米。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由于粉碎技术有限,吃原粮的时候很多。蒸和炊其实也多与这有关。和王维同时代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就有“故人具鸡黍”的说法。那里的“具”是“准备”的意思,这准备之中不用说就有“炊黍”的环节。“冄”是新近开垦的田地,“饷”是“给吃的东西”,“饷东冄”也就是到东边的田地里送饭。此句应该是描写当时山民的生活。如果前后联系起来看,他大致给我们描写了村人提着饭碗菜肴送饭时的情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生活的古朴与自然,这就仿佛一幅宁静淳朴的山野风俗画。闭上眼睛,田野、村妇、提篮、碗筷,借着想象,古人劳作生活的场景,似乎一切都在眼前。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是该诗中的名句,也是诗的颔联即第二联。“水田”以“漠漠”修饰,既显得广阔无边,又给人以烟笼雾绕的迷蒙之感;再配以“白鹭”扇动羽翼自由飞翔的情景,该句展示出的是一幅阔大辽远而又朦胧的气象,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关于“白鹭”,我们比较熟悉描写就有僧志南的《渔歌子》中的“西塞上前白鹭飞”和大诗人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与此相比,前者显得窄狭而缺乏大气,后者又有些过于透明而有失浑厚凝重的壮美。“夏木”借“阴阴”来形容,繁茂中给人以宁静。注释里说“阴阴”是“幽暗的样子”,我以为这似乎不够准确。“幽暗”只是表面现象,“幽静”才合人物的心境。“阴阴”应该说既有形又有色,“形”是指树木在夏季枝叶茂盛,“色”则是说枝叶碧绿。繁茂似乎给人一乱象,但凝碧却给人以安静。这“阴阴夏木”加上叫声婉转色彩美丽的黄鹂的跳来跳去,静态中又给人以动态之感。这动与静的结合、桻与黄的柔和,是多么的和谐而有趣呀!
如果说首联是近景的描写,侧重于人的活动;那么这一联就是远景的描写,它是一个大背景,从视听感觉等方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奇特而巧妙的大自然的图景。白鹭自由自在地翻飞于漠漠水田,黄鹂自由自在地鸣叫于阴阴夏木,在这里,大自然不同层次间的生命,是多么的融洽而又和谐啊!而人就生活在这融洽而和谐的大自然中,但如果没有大诗人王维超脱的心境,这般禅意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更难流露于笔下。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生活就是这么个生活,但如何“生”如何“活”,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己。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有灵性的,而生活却是有智慧的。这里我不是想让大家都来欣赏王维的半官半隐的生活,也不是提倡过什么到处跑的所谓的悠闲生活,而是我想说大家在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和学习的同时,甚至在忙于追求的路上,偶尔放一放,不妨也融入一下自然,它会给你一种不同的感受,对生命会有一种不同的理解。请记住,人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天性,它时时都有需要满足的时候,正常而合理的人性,会发展成为优雅的情趣和美丽的情感。
从前读《老子》,我不理解所谓的“小国寡民”。此时此刻,我似乎醍醐灌顶般地恍然大悟。“小国寡民”不是可以理解成像王维这样的隐居生活吗?把自己安放于一个“世外桃园”式的封闭的“围城”里,在自己的精神境界里只有自己,和自然对话,与人世或官场绝缘,在自己营造的田地里陶然自乐、独得其乐。人来源于自然,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猛然间,我倒有些羡慕之意了。想现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真有些“红尘”或“黄尘”滚滚的意味。这又怨得了谁呢?于是我又想:羡慕又有何用,我们再也无法回到王维生活的时代,其实即便是王维不也有难言之隐吗?否则,,他为何要过这半官半隐的生活呢?看来,生活只有投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当中去,才能发现人生或这个世界的无穷乐趣。当然,这种融入绝不是一味的钻营,而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自然、看人生。
该诗的颈联“山中习静墝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它应该是写诗人自己的活动。此联明显有对举的意味。对举,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有人叫它“互文”。简单地说,就是在理解的时候,把前后两句放在一起,相互参杂着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翻译一下,这一联的意思是:清晨我独自坐在山中的松树下,静静地观看木槿的生长;然后采摘带着露水的野葵,用清水煮煮就是自己的早餐了。此句明显地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简朴,但这绝不是说诗人物质上的贫困,作为封建官员,应该说最起码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这表明了作者崇尚淡雅自然的生活态度。这里有几个意象值得琢磨。其中的“山”与“松”,除了“坚定”“坚强”等寓意外,还应该有“高洁”“孤立”“耐得寂寞”之意。“木槿”花虽然开得早色彩艳丽,但花期很短;“葵”上的“露”虽然清亮,但干的很快。古诗《长歌行》中就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f^”的说法。诗中的“墝”与“采”,我想在这里一定有感悟人生的意思。作者把坚定而耐长的大山青松与脆弱短暂的木槿和露葵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岁月苦短、人生无常。
面对人生的短暂,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仍然需要保持大山的坚定和青松的不改其色;“墝朝槿”“折露葵”,以平实的心态对待生活,享受人生。哪怕生如木槿、散如朝露,也要保持一种盎然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里的“清”和“静”两字就是突出的表现,而一个“习”字又充分体现了诗人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决心。有了这样的想法,又付诸坚实的实践,诗人便适应和喜爱上了这种隐居生活。当然,诗人这种诗意的表达,始终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呈现的。大山、松树为背景,朝槿、露葵为辅景,通过诗人一“墝”一“折”的动作描写,就展现出作者静观善择的特征。诗人借助化形象展示意境、聚抽象定为动作的方式,在诗与画中来回转化和变动。视觉为诗,幻觉为画;抽象为诗,具象为画。诗与画,画与诗,现实与理想,神思和禅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与前面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用典,就是援引故事。在古诗中,用典和意象表达最大的区别就是,意象是点的汇集,用典是面的烘托。如果说意象是一个个景点,用典呈现的就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野老与人争席罢”,其中的“野老”也就是抒情主人公,可简单地看作诗人自己;“争席罢”用的就是《庄子·杂篇》里的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叫“杨朱”的人,去跟随老子学道,路上来到一家旅馆,老板很欢迎他,客人也都给他让座。可等他学成归来,又来到旅馆里,旅客们却不在让座,而是与他抢座争席。这个故事是说,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再也没有隔膜了。关于杨朱这个人,《列子》里记述有他的趣味故事。说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一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成了一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狂吠,弟弟气得要打狗。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假设这狗在外出时为白色,而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地感到奇怪吗?
至于诗中作者援引“海鸥”的典故,则出自《列子·黄帝篇》。据记载,大海上曾有人与鸥鸟相互亲近,互不猜疑。可有一天,这人的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当他又来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与他亲近,是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紧密关系。有人会说,鸥鸟怎么会通人情,而且这样的灵验。这故事很明显是则寓言。如果我们把“争席”与“海鸥”两个典故合起来看,诗人的意思分明是在说,自己已经习惯于那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了,从其自称村野老人来看,他早已融入了山水自然的生活,与人相处,随和自然,不拘形迹,入乡随俗,绝不狂妄;与山人吃住在一起,恐怕连无性情的海鸥也不会在猜疑了。这两则故事虽然限于诗歌的篇幅,不能一一叙来,但“野老”“争席”“海鸥”这一连串的形象,与前面诗句中“空林烟火”“蒸藜炊黍”“水田白鹭”“夏木黄鹂”以及“山中朝槿”“松下露葵”相呼应,很容易激发起人们无尽的联想,使整个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诗与画,同属艺术,而艺术的根在生活。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无论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悟,都是需要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挖掘、去发现的。人作为世间万物之灵,要不愧对这个称号,积极努力,发奋学习,争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业绩来!
共 4743 字 1 页
评论(16)
【编者按】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以贴近诗歌的姿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品味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我很赞赏作者这种善于思考,并把自己的智慧投注弊端的做法。文章从王维的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谈起,赏析品味诗歌,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像一幅迷人的画卷,把我们带入了诗境,让我们领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最后告诫我们“人作为世间万物之灵,要不愧对这个称号,积极努力,发奋学习,争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业绩来。”文章深入浅出地以赏析《积雨辋川庄作》为例,于学生、于读者都是赐给我们一把钥匙,拿着它,我们就会打开一首首诗歌的门,领略其中的魅力!一篇具有引领作用的赏析文章!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清菡】【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270018】
本文编号:132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32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