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鸿门宴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8-07-23 21:20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案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鸿 门 宴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有些问题要问大家: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谁?(司马迁)司马迁有一部最杰出的历史著作,叫什么?(《史记》)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史记》里洋洋130篇文章中,清代有人曾概括地评价说,其中有三篇是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三篇最优秀的文章中有一篇是最成功的,这是哪一篇?

这最成功的一篇,就是《项羽本纪》,司马迁对项羽这位叱咤风云、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这最成功的一篇中,有三段最精彩的场面描写,就是:鸿门之宴、钜鹿之战、垓下之围。这三段最精彩的文章中,有一段最脍炙人口、历来被选作教材文章,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鸿门宴》。

请同学们欣赏几首后人评项羽的诗。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上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答案: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咏项羽 易实甫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悼项羽 清·王昙

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 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1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况且我们学了这一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精读课文《鸿门宴》,略读与之相关的诗文,编课堂小话剧《鸿门宴》。 2.重点评析、鉴赏历史人物项羽的功过得失与人格特点。 3.主题:“让项羽向我们走来——一个史传人物形象的鉴赏”。 需要参读的文章有:1.核心课文:《鸿门宴》

2.参读诗文(课前印发):《高祖本纪》(节选)、《项羽本纪》(巨鹿之战、垓下之围)、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等。

3.历史地图:①《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②《楚汉战争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曾国藩对中国传统史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第一次进京科考落第后,他便在回乡途中以手边全部银两买了一部精刻《二十三史》,这是曾国藩平生的第一笔大开销。中进士、点翰林后,曾国藩更是将读史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史书,是曾国藩“经世之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历史书中,曾国藩最爱读、最常读的是《史记》与《汉书》,最推崇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杜佑的《通典》。

曾国藩对《史记》的评价极高,他读《李将军列传》后评论道:开始的时候,李广的堂弟李蔡,便是李广将军没有得以封侯的原因。在十余行的文字中专门记叙李广遭际的不顺利,已令人读来为之气短。文章接下来叙述李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又转移到东路而迷失道路的事,读来就更令人觉得十分悲壮。假如把李广跟随卫青出塞的事情放在前面叙述,而把李广的堂弟李蔡出现一段议论放在后面叙述,便没有这种沉痛悲壮的效果了。从这里便可以明白文章段落位置的先后、剪裁的繁简,是文章家最需重视的事情。曾国藩认为《史记》堪称是文风沉郁悲壮,形式剪裁得当的典范,是一流的好文章。曾国藩非常欣赏司马迁文章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畏权贵的桀骜不平之气,他在读了《卫将军骠骑列传》后评论道:在卫青、霍去病的传中,把卫青放在第一位而把霍去病放在第二位,就如同在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玢)传中那样,把窦婴放在第一位而把田盼放在第二位。对于卫青封侯,文章中已暗含讽刺。对于霍去病则讽刺得更厉害。可以说是句中有筋,字中有眼。从这里可以知道文章要有不平之气,才是好文章。

《史记》不仅开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而且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使人读了有如在目前之感,体现了司马迁杰出的语言表现力,前人对此多有赞语。曾国藩也高度评价《史记》刻画人物有画龙点睛的功力,他列举《魏其武安侯列传》说:武安侯势力强盛时,虽然魏其为贵戚无功封侯,他也无可奈何。灌夫虽然倔强气盛,也无可奈何;廷臣、内史等官僚虽然内心里不赞成他,但也无可奈何;皇帝(汉武)不正视武安侯的错误,也对他无可奈何。司马迁对有权有势便可以改变一般是非观念的这种事深恶痛绝,所以才叙述得如此沉重痛切。本文前面提到灌夫也知道武安侯的阴谋之事。后文中说直到灌夫被逮捕入狱后,才不得不告发武安侯,到本篇传记的最后又引出淮南王送钱物的事,这样叙述,便好比是龙将要画完时点眼睛的办法。

《史记》是在司马迁上书汉武帝为李陵辩解而惨遭宫刑后的一部“发愤”之作。身体遭残

2

的奇耻大辱使司马迁从自身遭遇中看透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恶和人世的炎凉。于是,他便借史抒怀,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描述寄寓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爱憎,由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标准,所以,历来都有人指责《史记》是一部“谤书”。曾国藩也认为《史记》是有所寄托的,是司马迁在借历史叙述以“自鸣其郁”,但他却坚决反对指《史记》为“谤书”的议论,认为那是对《史记》的诬蔑,曾国藩认为司马迁不仅文采优长,且其思想体现了一位真正儒者的情怀,他甚至指出,“自秦焚书以后,汉之儒者惟子长与董仲舒见得大意”,亦即认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汉代的儒家知识分子在继承和发展儒学方面只有司马迁和董仲舒做得最好,最得儒家思想的真谛。这种见解自是一班陋儒所望尘莫及的。 三、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六、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案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疏通文意

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于”,介词,在),未得(能够)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掌军政的官员,曹无伤希图得到项羽的封赏,把刘邦的战略部署泄露给了项羽。)曹无伤使人言于

(对??说、向??报告。)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古地区名,在四关[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之中,故名。),使(任命)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全部)有(占有)之(代词,它们,指珍宝)。”项羽大(非常,副词)怒,曰:“旦日飨士卒(旦日:明天清晨。),为击

破沛公军(为:动词读wéi,介词读wèi。击:进攻。破:败、消灭。军:军队)!”当是时,项羽兵(军队)四十万,在(驻扎在)新丰(地名,今陕西临潼县东,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处、在)山东时,贪(贪恋,爱恋如命)于财货,好(hào,喜爱)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幸:宠幸,宠爱。财物没有拿取一点儿,妇女没有亲近一个=没有取什么财物,不迷恋女色),此(这[表明])其志不在小(小地方、小的方面)。

3

吾令人望其气(望:观察。其:他住处上空的。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皆为(具有)龙虎,成(呈现)五采(五种颜色,青黄红白黑五种颜色组合在一起),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机会)。”

楚左尹(楚国官名,令尹的助手)项伯(羽之族叔,后来刘邦封他为射阳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素:会意,本义:细柔的白色绢→白白地: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朴素:《淮南子》:其事素而不饰。→向来,一向:且相如素贱人。善:亲善,跟??要好。)。

张良是时从(跟从,为某人效力)沛公,项伯乃(就)夜(连夜)驰(骑马快跑)之(动词,到)沛公军(军营),私(私自、暗中)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以事:把事情,指上文曹无伤向项羽密报以及范增劝项羽急击沛公等事),欲呼(叫)张良与俱去(离开)。

曰:毋从俱死也(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死:送死)。”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护送)沛公,沛公今事(事情、情况)有(无义)急(急难、紧急),亡去(逃离)不义,不可(能)不语(语[yù,遇]:告诉)。”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

大惊,曰:“为(动词,处理、对待)之奈何(相当于“该怎么办”,多作谓语,对待这事该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介词,读wèi,替)大王为(动词,读wéi,出、定下、献)

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所以、因此)听之。”良曰:“料(估量、估计)大王士卒(指军队)足以(足够用来: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当(当:同“挡”,挡住,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沉默。写刘邦错听人言[距关之举有些急于求成],又值大兵压境,加上张良批评得正确,所以无言以对,这恰恰表明刘邦知错就改、虚心纳谏的态度;如改成“摇头”,说明他听不进善意的批评,成了刚愎自用的人,有悖于刘的性格特点),曰:“固(固然,当然,一指本来)不如也,且(连词,那么,提起下文,此时表明刘邦态度已变,向张良问计)为之奈何(两说“为之奈何”,第一次表现刘邦的惊慌,脱口而出;第二次刘邦的心情比较复杂,既后悔,又焦虑,又虚心求教)?”张良曰:“请(形声,本义:谒见、拜见。汉书: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请求、要求。左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邀请。汉书:乃置酒请之。→敬词,属副词,请允许我、请让我)往谓(告诉)项伯,言沛

公(此处译为“您”,敬称)不敢背(背叛)项王也(表判断)。”沛公曰:“君(敬称,您)安(安:何,怎么,代词)与项伯有故(有旧交。奸雄之问,弄清张良底细:此事真否?)?”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活”与“欲止不内”之“止”均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成了使动用法。“止”:承前省宾语,作者潜意识里还是有个宾语“之”,指代樊哙。比如:可烧而走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均为不及物动词,均省“之”,全为使动。学习文言文,应该努力寻找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请把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结构方式用类似数学公式的形式写出来,就以本文两名句为例,还可进行句子成份分析,标出主谓宾,请一人上黑板: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欲止不内。

不及物动词+宾语=使+宾语+动词 不及物动词+( )=使+( )+动词

活+之=使+之+活 止+( ) =使+( )+止

但现在常说:止血、止漏、止呕、止泻、止痛,均带宾语,应该为及物动词么?不。即为:使血止、使漏止、使呕止、使泻止、使痛止。“止”即为“使停住”的意思,这说明“止”的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里还保留着。那么,使动用法如何翻译?使之活、使之止,只是半成品→救活了他、阻止他:用动补式;前加一个及物动词“救”或“阻”,组成动补式合成词“救活”和“阻止”。比如:可烧而走[赶跑]也;虽大风浪不能鸣[冲响]也。这样翻译,一般都对。对于“活之”,,译成“救活了他”,1983年高考就考了这个句子,答案即为“我救活了他”,但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出自己的主见来。我们平常说的“救活”是什么意思?“是把已死了的人抢救过来”,不是真的已死,人要是真的死了,就是死者长已矣,就不能起死回生了。所谓“救活”是

4

用于经抢救而使生命垂危的人,且往往是指已昏迷的人脱离危险的意思。而当年杀了人的项伯,虽处在被处死的险境,和这种情况是不是相同?不相同,如此翻译不恰当,应该译成:我救了他的命或我救了他。)。今事有急,故幸(会意,本义:幸运。论语:不幸短命死矣;→侥幸。荀子: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幸[单人旁]”→宠爱、亲近。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表敬副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译为“承蒙、幸亏”。)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孰:疑问代词,谁。少:年少、年龄小。长:年长、年龄大。)?”良曰:“长于(于:比,介词,用在形容词后,有比较之意)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请他进来),吾得(表示可能。如:这事我得做了。)兄事之(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可意译为“对待”)。”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就)入

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即祝福,敬酒),约(约定)为(结成)婚姻(儿女亲家,偏义复词,偏在“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动词性结构,用作谓语,表示说话有分寸,留有余地,把所说的事情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籍(本为户籍册,此处作动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仓库),而待(等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

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复词,指进来。“出去”的盗贼何须防备)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反诘副词,难道、怎么)敢反乎!愿(希望)伯(对人的敬称,如说“兄长”)具(详细)言(说明)臣之不敢倍德也(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违背,背弃。)。”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向项王陪罪。“谢”,谢罪,道歉)。”沛公曰:“诺。”于是(连词)项伯复夜(名作状,在夜间,连夜)去,至军中,具以(把)沛公言(话)报项王。因(趁机)言(劝说)曰:“沛公不先破(攻入)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人家,别人)有大功而(反而,却,转折关系)击之,不义也(表判断),不如因(趁机、趁此)而善(好好地)遇(形声,本义:相遇、遇到→遭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对待、款待)

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但是)不自意(自己想不到)能先入关破(消灭)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谗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说)之;不然(这样),籍何以(以何,凭什么)至此。”项王即日(当天。即:会意,本义:靠近,接近。如z;若即若离;→就,往就:即入见沛公;→就是、即是。左传: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便、立刻、马上:即入见沛公;→当前:即日,成功在即)因(就)留沛公与饮(与之饮,请他一道喝酒)。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明确地告诉我们古人以“右”为尊,怎么《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又说“左”是上位?严格说来,“古人以右为尊[上]说”的表述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在一般情况下,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一是“南向为尊”,主要用在“堂”上;一是“东向为尊”,主要用在“室内”。先看“南向为尊”。由于我国古代的建筑大都坐北向南,所以无论是皇帝坐在高高的朝廷之上,还是长者坐在家堂之上,坐北向南的位置都是最尊贵的。因此古代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而把称臣叫做“北面”。这样大臣朝拜君王的时候,一般是面向北,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官位高的在右,官位低的在左,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右为尊(上)”。当这种说法成为一种流行性、习惯性的说法时,就有了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并奉为准则的“右职”为“高级职位”一说。例如:“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汉书·贡禹传》)也就有了“左官”(古代称诸侯国的官吏为左官,表示低于中央政权之官)和“左迁”(降职,如白居易《琵笆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说法。尽管常态的表述是“右为尊(上)”,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述的“左为尊(上)”却与之并不矛盾。因为当我们变换观察点从皇帝的视角来

5



本文编号:2140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140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0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