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课 题 十八 阿里山纪行 主 备 人 王位圆 学生 资源 背景 分析 面对“多娇的江山”。 学生能带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对美丽江山的热爱之情。 访名山大川, 把所见、 所闻、 所思、 所感真切地写下来, 从来都是一大乐事。 但学生在写的方面还有不少欠缺, 不管是写景的角度, 还是虚实的手法等, 都可能是本单元争取要让学生学会的。 学习 重点 难点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 学习 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 积累重要词语。 正 文 板 块 一、 教学目 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 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二、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 1 课时 导入 一) 朗读与感悟 1. .浏览全文, 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2.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 台湾”“不到神木, 又何以能说到了 阿里山? " 读了课文, 你对阿里山、 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二) 赏读与品味 1. 文章在开头写到合湾人最喜欢唱的歌曲《大海啊. 故乡 》 和大陆人最喜欢唱的歌曲《高山青》, 在结尾处又写到有人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作用是什么?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神木的? 3. 幽深的景致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述, 因为美的语言能做到和谐动听、 流畅自然。 本文语言的美体现为节奏美、 拟声美、音节美、 修辞美。 自选内容感受并举例交流。 三) 拓展与延伸 以“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 为开头拟一段解说词. 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 第 2 课时 一) 品味亮点词语 1. 我一听, 心里一动. . . ., 立刻说: “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 湾歌曲是《高山青》。” 2. 不过, 它经过改装, 变成了 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 还颇有古式小火车. . . . .的模样和情调 3. 峰回路转迁曲穿过一片林区, 眼前骤然. .一亮, 出现一泓水潭。 4. 它依然是阿里山的标志. .、.灵魂. .。 二) 感悟精彩句子 1. 潭无鱼鳖, 林无鸟兽, 偶或有如蝉、 如蝇、 如蚊的声音, 侧耳谛听、 分辨、 捕捉, 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 界、 净洁的世界, 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 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 无边无际。 树森姿态各异, 如睦 顶, 如伞盖, 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 如孙武之军 阵、秦皇之兵马。 3. 山中人少树多, 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 阴厚. 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三) 小结(内容, 艺术) 师生归纳 三、 教学目 标检测系统 检测题目 程度 指向检测的教学目 标 预期达成效果 实际达成效果(定性分析)基础题: 《学案》 中的段落精读 题 目 标 1,2 75%以上学生完成 中等题: 《学案》 中的巩固训练题 目 标 2,3 85%学生完成 拔高题: 《学案》 中的自 主设计题 学生完成 问题诊断: 补救措施: 记 录 板 同伴传阅手记 教研组长审阅手记 教改小组审阅手记 块 执教者授后手记 学生自 主学习板块(阿里山纪行) 课前预习设计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 堪(kān) 称 风靡(mí) 谛(dì) 听 静谧(mì) C. 茸茸(róng) 幢(chuáng) 顶 禅(chán) 纯粹(cuì) D. 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 样 镶嵌(qiàn)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下山的路上, 不知谁哼起 《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 树 ( )、人( ), 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 )、 阴( ), 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3.下面括号中的词语读音相同, 请选用合适的填入空格, : (1)潭无鱼鳖, 林无鸟兽, 偶有如 、 如蝇、 如蚊的声音……那是静谧的世界、 洁净的世界, 甚或是 的世界。 (禅 蝉) (2)虽到了人迹罕 的地方, 却令人兴 倍增。 (至 致) 4.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使句子语气通畅, 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 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 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路上, 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 教学目 标检测 段落精读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 台湾? 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 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 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不过, 它经过了改装, 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 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 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 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 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过莽莽不尽的林海, 不断爬高、 上升, 山下尚是阳光灿烂, 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 入车窗又 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 到了阿里山站。 那也是一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 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 使人恍如隔世, 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5.文中方框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 。 6.“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 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 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7.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 主要突出了 的特点。 8.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和 。 9.“山下尚是阳光灿烂, 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主要是从 角度写景;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主要是从 角度描写了, 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 巩固训练 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 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①道旁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 亮极了。 ③在冷泉亭上小坐, 真觉得遍体生凉, 心旷神怡。 ④亭旁溪水琮 琮, 平稳处碧澄澄的, 流得急了, 水花飞溅, 如飞珠滚玉一般, 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①西湖胜景很多, 各处有不同的好处, 即使一个绿色, 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 屏风山绿得野, 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②漫步苏堤, 两边都是湖水, 远水如烟, 近水着了微雨, 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 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 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 那样可爱, 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 如耕牛, 如牧人, 如树木,如云霞; 有的整片看来, 布局宛然. ③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 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 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宛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 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④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 ⑤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从花港乘船而回, 雨已停了, 波亦如镜; 远山青中带紫, 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10. 本文凝聚笔力, 着重描写了 。 11. “在花港观鱼, 看到了又一种绿。” 作者对这种绿, 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 。 12. 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 就形象、 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 第 句, 欣赏评点: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峰下蜿蜒的小径, 布满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 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片断写作练习: 以“校园的早晨” 为内容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断。 要求以写景为主。 自 主设计 参考答案 三个板块: 1.C 2.略 3.略 4. ⑴只有 ⑵而是 ⑶却 5.穿、 漫、 溢 6.C 7.古朴 8.林海、 云雾 9.视觉; 触觉; 山下山上温差极大, 突出阿里山非常高大。 10. 西湖的绿 11. 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2. (略) 13. C 14、 略。
本文编号:2173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17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