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从音乐性解读《雨巷》

发布时间:2018-08-14 16:57

从音乐性解读《雨巷
象征主义强调感觉,沟通诗和音乐。在魏尔伦《无词的浪漫曲》中,我们可以得知魏尔伦主张“音乐先于一切”,诗的音乐性和语言及其节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相互联系的。雅克马利坦在《艺术和诗中创造性直觉》中有关“音乐的内在化”,这样写道:“我相信,把语言(哪怕是尚未表达出来的语言)的音乐能力同我现在正在讨论的与诗性直觉相关的音乐激动进行区分是极其重要的。在诗性直觉中,语言不起作用,因为诗性直觉本身出现于语言的产生之前。”由此可见,诗与音乐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的。诗的内涵最终要通过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节奏来表现。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构建了一个具有浓郁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艺术世界。其艺术特色之一是音乐性,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美的追求。全诗韵脚密布,节奏舒畅,富有流动的音乐美,而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亦是强化了音乐效果。《雨巷》是追求音乐美的集大成之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纪元。”温儒敏在《评一节高中语文课》一文提到《雨巷》读起来非常舒缓优美,不仅因为其意象美,还有音乐美、节奏美。特级教师陈日亮甚至认为《雨巷》一诗动人心弦的奥秘,“不完全是由于象征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更认为在于“采用诗句回环复沓所营造的‘雨天寂巷’的情境氛围”从这些也可以看出,音乐美对于《雨巷》一诗的重要意义。故本文着重从音乐性的角度去解读《雨巷》。
  《雨巷》音组、音节少,分行、停顿多。全诗不足三百字,却分了7节,每节六行,40余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解跨行,人为地舒缓了诗歌的节奏,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1押韵
  《雨巷》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押“江阳”韵,一韵到底,不转韵。《雨巷》中韵脚有:巷、娘、芳、徨、样、怅、光、茫、郎、墙。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词的韵是“ang”,ang韵属于长音,且收音比较响亮,ang韵被频繁地使用,并且在韵脚部位被拉长,《雨巷》的这种押韵方式不仅使得诗歌具有乐感,并且使得全诗形成舒缓沉重的主旋律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与诗歌情感表达密切联系的侧重内在音乐美的“押韵”解读,才能真正的反映出《雨巷》的“押韵”在形成音乐美上的独特魅力。
  诗中有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其具有两字发音接近,语音上有黏着性的优点,可以增强诗句中的音乐性。“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大段中,双声叠韵词“芬芳”、“忧愁”、“彷徨”、“惆怅”等运用,构成乐段的回旋。
  2反复
  《雨巷》中除了有押韵的特点,还有由反复所形成的音乐美,具体在首尾两节的重复、句子或词语的重复。比如说诗中“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这些词语在全诗中多次出现,还是同一节诗中同样的字句重复出现。另一方面就是在《雨巷》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重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这首尾两节中,除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是完全一样的



本文编号:2183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183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