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导入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7-01-01 20:50

  本文关键词: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

陈新保  

地区: 湖北省 - 黄冈市 - 武穴市

学校:武穴市花桥中学

共1课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3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16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6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本文关键词: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31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