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观潮的教案

发布时间:2017-02-26 15:09

  本文关键词:观潮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人教版《观潮》教案

1.观潮

学习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1.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教学

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

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

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前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了解呢?(介绍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奇观吧。齐读课题《观潮》。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3.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易读错字

大堤(dī ) 踮脚(diǎn) 霎时(shà) ...

(2)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贯”上部分共4笔。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至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3.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课后的资料袋,再认真地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堤(dī tī ) 风号浪吼(háo hào) ..

笼罩(lóng lǒng)踮脚(diǎn diàn) ..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3.用直线将搭配恰当的词语来起来。

山崩地裂的江面 横贯 涌来

若隐若现的响声 人声 翻滚

风平浪静的堤岸 余波 江面

人山人海的景物 白浪 鼎沸

六、板书 一(1)天下奇观 总

二(2)潮来前

1观潮三(3、4)潮来时分(时间顺序)

四(5)潮过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

篇二: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七册

单 位:抚宁县大新寨镇牛兰甸小学(盖章)

姓 名:李 艳 芹

上报时间:二00八年十二月五日

《观潮》教学设计

牛兰甸小学李艳芹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

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篇三:优秀教案1观潮教案

双塔学区集体备课教案纸

主备 学校

篇四:观潮教学设计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篇五:《观潮》教案

28、观 潮

周 密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 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 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 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 正

水战(威) 侧

弄潮(技) 结

观潮(盛) 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29、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教学目标: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2、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导入: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检测预习: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a) 喃喃(nán)

释义: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转 载于: 在 点 网:观潮的教案)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 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本文关键词:观潮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45809.html

上一篇:四年级观潮教案  
下一篇:观潮教案板书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