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案
发布时间:2017-04-02 17:18
本文关键词:春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朱自清春教案
文章作者:网友投稿 | 来源: 朱自清春教案名师课堂
第一篇:朱自清春教案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 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 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 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 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 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 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 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朱自清 (中文系汉本二班龚瑾 学号:0902112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一)反复朗读文章,品味文章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 情,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新、美、力”。(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作者是 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 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一)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二)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三)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一、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 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的写作方法。二、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3)合作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4)提问法 【授课类型】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教学重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授课类型:讲授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一、导入语 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因为她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她如诗如画,美轮美奂,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的样子,或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或柳絮纷飞细雨朦胧,但是 无论如何她总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描写春天的诗歌,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 ,或是孟 浩然的《春晓》 。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都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一 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接受作者朱自清给我们的那种 春的感受。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 1898 年,逝世于 1948 年, “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 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大量的散文创作,和学术研究;1946 年 7 月著名民 主战士李公朴、 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 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于哪年 8 月在北平逝世,享年 50 岁。2、作品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散文 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 《春》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 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 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 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 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二)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面的词语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 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 动。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 鲜明,更突出。(三)朗读课文 1、 师生同读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读后明确行文线索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 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文章既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部分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在这里,作者很明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春具象化,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 的踩着步子款款而来。更加生动形象。两句叠词的使用,表现了作者对春到来的急切愿望 二、绘春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部分 1、请大家思考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2、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并思考(1)在第二段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答:作者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勾勒出春 天的生机勃勃。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 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 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 是矮, 是肥是瘦, 是黑是白,等等, 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 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 等。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2)春草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软绵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的 看出,作者对春草的那种喜爱之情。(3) 这里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 的 字能不能改成 “长” 好不好?为什么? , 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 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 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 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4)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 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 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4、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和香味上,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些甜味” 。(3)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 。比喻, “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4)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 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 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 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2)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3)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 、 、 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 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 形、有味、有声、有情。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1)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2)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一层薄烟” (3)在这一段中, “可别恼”“树叶儿” 、 “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 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 、 ;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 ;滋润 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 老老少少纷纷出门, 或是舒活筋骨, 或是去上班, 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三、颂春 1、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 ,并思考(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 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 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 。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 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 奋发向上。(六)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 赞春:比喻→“新”“美”“力” 、 、 三、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2、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 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第一篇: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案 设计者:邓大贵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2、精讲“春草图”,略讲“春花图”。 二、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绝大多数同学喜欢春天,因被春天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怏然的 生机所激动,谁能来描绘一下春天的景色呢? 学生口述。以此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现代著名的 文学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48 年 6 月曾在抗议美国扶植日 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临终之前嘱其家人不要购买国民 党政府配售的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精 神。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 《绿》等。他的散文大多讲述自己的经历,描绘祖国的湖光山色,抒发 个人情思,也有揭露旧社会黑暗的。 (三)、听课文录音 [听课文朗诵(Flash 影片)] (四)、学生自己划生字,并注音 润 rù n 黄晕 yùn 脆 cuì 嫩 nèn 眨 zhǎ 巢 cháo 笠 lì 酿 niàng 蓑 suō (五)、分析、讨论课文 1、指名读《春》,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提示) 2、齐读第 1 段课文。提问: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老师追问: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简单地说:“春天快来 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 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 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 “东风”借指春风, 它是春天的报信者。“脚 步近了”把春天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 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心 情。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 文章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 这句话的具体表现。3、指名朗读课文第 2 段,提出下列问题,阅读讨论。[问题答案(提 示)] 提问:(1).这段写的是什么? 追问: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3) .春天的山、 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水、 (4).“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4.提问:看看第 3 段到第二部分末,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 雨图、迎春图。5、齐读“春草图”。提问[问题答案(提示)] (1).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 容呢? (2).这段第 1 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 2 句写了什么呢?能不能用一 个字来概括呢? (3).“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学生议论) (4).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 人的动作。有哪些动作呢?从这些动作中,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 上来的是些什么人?(学生口头回答) (5) .本段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是借风衬草, 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指名朗读春草图。6、默读课文第 4 段,老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片上的问题 思考,准备回答。[问题答案(提示)] 问题(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绘景时哪些词用 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 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 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写野花之多吗? 7、指名有表情地朗读第 5 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提示:这段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时 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问题[问题答案(提示)] (1).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2) .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呢? 追问用哪些词 拓展: 老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释。8、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了 1——5 段, 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三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春花图着 力描绘春花竞放;春风图着力描绘春风的和煦与清新。这些描写,形象 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读中提出问题的参考答案: 读《春》,思考题答案第一部分,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部分, 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部分,从“春天 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读课文第 2 段,问题答案(1).这段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总写。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指的是万物,对大自 然的总观。“睡醒”、“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 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已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 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2).写了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3).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 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4).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 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5).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 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 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 不过的了。这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 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 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读“春草图”问题答案(1).“偷偷”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觉察的情况 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 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写出了初生小草 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作者不靠华丽的辞藻和人工的粉饰, 而且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倒好 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 (2).多。(3).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太好了。因为前 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重复。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 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 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4).坐、躺、滚、踢、跑、捉。是孩子。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 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 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 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 生气。(5).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处 文章结构的严谨。读课文第 4 段问题答案(1).写众花争春。先写花朵多:“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白花争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又写花味甜:“花里带着甜味儿”。由春花又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儿、杏儿、梨儿”。后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 大小小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2) .从“还眨呀眨的”看, 是写闪闪发光、 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读课文第 5 段问题答案(1).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 2 句写各种 气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 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3、4 句写声音:鸟鸣、流 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2).小鸟的鸣叫声写得最详细。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 愉快的情态; 用“清脆”、 “宛 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 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并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 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六)、课堂作业设计 习题 1 1.选出粗体字的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 朗润 (rùn ) B. 潦亮 ( liáo ) 撑伞 ( chēng ) 抚摩 ( fú ) ) 蓑衣 ( suō ) 抖擞 ( sǒu ) C. 酝酿 ( nià ) ng D. 黄晕 ( yùn ) 应和 ( hé ) 烘拖 ( tuō ) 贬眼 ( zhǎ ) 胳膊 ( gé ) 2. 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涨 藏 散 应 和 薄 3. 选出粗体字解释正确的项。(1). 一年之计在于春 A. 计算 B. 主意、计谋 ( C. 延伸 ( ( ) D. 打算 C. 策略 ) (2). 呼朋引伴 A. 指引 B. 牵引 D. 招引 ) D. 的样子 (3). 欣欣然张开了眼 A. 然而 B. 这样 C. 对 ( (4).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和谐 B. 和悦 ) D. 声音相呼应 C. 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4. 选词填空 (1).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闹、飞、叫)着。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着你。(3).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响着。(4).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5. 判断正误 (摹娑、抚摸、拥抱) (嘹亮、响亮、洪亮)地 (沉默、静默、缄默)着。 (1).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A”,“抚摸”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柔 情。( ) (2).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在于说明春风的温暖和柔 情。( ) (3). 在第 5 段里,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 听觉写春风的和悦。( ) (4).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个比喻是描写野 花之多。( ) (5).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足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 写儿童也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 ) ( ) (6). “朗润”写春山光泽,“涨”写春水涣涣,“红”写春日暖人。 习题 1 答案 1. A 2.(略) 3.(1).D (2).D (3).D (4).D 4.(1).闹 5.(1).× (2).抚摸 (2).√ (3).嘹亮 (4).静默 (6).√ (3). √ (4). × (5).×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2、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3、分析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在句中的作用。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5 小段,导入新课。 (二).分析、讨论 6——10 段 1.齐读第 6 段,读后看老师出示的投影片上所提的问题,思考、准备回 答。问题[问题解答(提示)] (1).文中是怎样描写春雨图的? (2).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2.指名读第 7 段,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问题解答(提示)]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是什么? (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3.齐读文末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问题[问题解答(提示)]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 .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 样解释?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小结: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的反映春天 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 的“强”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 主题。 (三).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 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 还可以看到, 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抓住春的特点, 用鲜明、 生动、 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 尝不尽,其味无穷。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 天的活力, 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激励人们珍惜春光, 奋发向前, 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讲读中问题参考答案: 读第 6 段问题解答: (1).先写春雨的特点:细密和轻盈,再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 由近写到远。(2).“像牛毛”写雨丝的紧密;“像花针”写细雨的闪光;“像细丝”写细雨 的细长。(3).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然后写雨中的 景致: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 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描绘出一幅宁 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读第 7 段问题解答(1).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 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 接春天了。(2).“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 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 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人勤奋、 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 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读文末三段问题解答: (1).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2).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3).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 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血。( ) ) )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b 可别恼。c 看,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d 树叶儿却绿得发 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e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粗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f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 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g 他们的房屋,稀 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把这段文字划分五层并写出层意。(2).这段文字的过渡句是哪一句? (3).请用四个字概括春雨的特征。(4).这一段描写景物的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远到近 B . 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C . 从动到静,从人到物,从近到远 D . 从动到静,从物到人,从远到近 (5).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 他对春雨的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 ) 之情却表现得十分明显。 (6).这段文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是 ( ) B . 寄情于景 A . 寄景于情 C . 情景议论相结合 D . 记叙抒情相结合 (7).“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了 法。 修辞手 习题 2 参考答案 1、(1)拟人 拟人 2、(1)分层:a b / c / d / e / f g 第一层:写春雨的时间之长。第二层:写春雨之美。第三层:写春雨中的树叶、小草。(2) 可别恼。(3) 细密柔亮。(4) A (5) 春雨图 (6) B (7) 拟人 喜爱 (2)比喻、排比 (3)引用、比喻 (4)排比、第一篇: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 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 晓》 (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 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 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 师生共赏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 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 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 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 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 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 幅春草欢乐图。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 谁写得多、写得好。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 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 (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 (口 头作文) 四、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 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 文字清新朴素, 描写细腻, 感情真切, 富有自然淳厚的美, 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 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写作训练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 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板书设计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 :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 :态——桃、杏、梨,赶趟儿。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 :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 :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本文关键词:春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28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