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本文关键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作者:第一论文网 更新时间:2016-8-9 14:51:19
内容摘要:20世界30年代艾青从浙江投奔到抗战中心武汉,然而这里没有全民团结,而是饥民、流民、凋敝与困顿。在流浪与监禁、困顿与苦难的多重压迫下艾青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不是艾青对个人情况的伤感,而是艾青心事浩茫连广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艾青对苦难人民的担忧;是艾青对战争的强烈控诉;更是艾青对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战的强烈呼唤。
关键词:对战争的控诉 对人民的担忧 对抗战的呼唤
20世界30年代艾青从浙江投奔到当时抗战中心武汉,然而武汉混乱、困顿与凋敝的情况让艾青大为失落。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子里,艾青写作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牛汉曾说这“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诗人在诗歌开头就写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平年代的雪是孩子冬天的玩伴,是“瑞雪兆丰年”,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然而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还要时刻担心自己会在下一刻遭遇生命的威胁。此时的雪,已不再是单纯的雪,而是当时国内环境的真实写照,像寒冷的雪遮盖了整个中国,再找不到一寸土地和温暖。“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个感叹句,是有着不可抗拒的气势的陈述;是感慨国内动荡局势;是对日本侵略恶行的愤怒与抗争;是对中国那些苦难的人民的担忧;更是对抗战的深情呼唤。
诗人此时听到了风,像是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也像那寒冷的雪一般,一刻也不停息地拉扯行人的衣襟,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看到的景色首先都是基于诗人独特的心境。在艾青眼中风是北方恶劣天气的写照,是灾难的象征。它是凄冷、是冷峻。诗人写风像老妇,瘦骨嶙峋、冷若寒冰,让人不敢触碰。然而诗人却说它“拉扯”行人衣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风”狰狞恐怖的面貌。风的老妇形象,是因为诗人此时看到的中国也如同一个老妇一样,佝偻着背,嘟囔着听不清楚的话,没有一丝生气,没有一丝希望。难道寒风会随着一场雪而离去吗?难道还能寄希望于所谓的命运吗?
诗人此时正受着“流浪与监禁”的困难,他的青春里的那些可贵的日子已消失殆尽,他的生命也变得憔悴不堪。可是诗人此时却担忧着中国那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困顿,但是让他更困苦和担忧的,是在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了无数苦难的同胞流离失所的场景。那“赶着马车的中国的农夫”,天降大雪你要去哪里呢?诗人担忧农夫在饥寒交迫,但诗人的内心更加疑惑:农夫,你能去哪儿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已经封锁了中国呀!虽然诗人此时自豪地说出自己是农人的后裔,但是农夫的脸刻“满”了“痛苦的皱纹”,岁月的艰辛已经在农夫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而那痛苦却是源于失去土地。草原是他们时代生活的地方,而战争却使那养育自己成长的农人无家可归。“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啊”漫长的时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反倒加剧了人们的痛苦。诗人曾经被苦难的波涛吞没,但是面对纯真的、质朴的农夫,,面对这深爱着的劳动人民,诗人依旧选择与现实、与困苦、与侵略做斗争。诗人说自己的生命也如农夫的生命一般憔悴,农夫为生活而憔悴,现如今,农夫为土地憔悴,而诗人,却为这农夫不能回归家园、土地被掠夺、中华民族被外族的铁蹄践踏、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憔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想到自己生命的憔悴,想到中国农夫的憔悴,诗人此时已感觉不到快乐,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中国的灾难并没有结束,时间的长河依旧在缓慢地记载着今日中国的惨痛历史。同祖国、同人民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并没有就此被“吞没”,此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正在逐渐兴起,带着对国家的深切担忧、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苦难的浪涛将诗人吞没同时也将他卷起。
诗人的笔端触碰到了温润的南方,但此时雪落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寒冷也在封锁着中国南方,“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已不复存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温润的南方河流里,却见那“破烂的乌篷船”里一个“蓬发垢面的少妇”,她在一盏小油灯的映照下,垂着头。“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而她却在这样的夜间,在死亡的恐怖里,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这一切,都发生在这寒冷的下雪的夜晚,雪与寒冷掩盖了敌人的罪行,然而这一切都被这雪夜的河流一一记住。诗人故意将这一切轻描淡写,看似不在意,甚至还用十分舒缓的语调描绘小油灯在雪夜河流下的徐缓前行,但真的是这样吗?诗人甚至还有疑问句“是不是?/你已经受尽了敌人刺刀的戏弄?”真的是诗人对目前的现状仍不知情吗?实际上,诗人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同胞正在经历着的苦难,但是诗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竟然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于是诗人只能用疑问句的形式来安慰自己,来强迫自己不去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即便诗人自己欺骗自己,诗人还是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因此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诗句其实是诗人的愤懑、是诗人无声却强烈的斥责、是诗人强忍着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下的严厉控诉。“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象征,而“破烂的乌篷船”更是山河凋敝的南方的象征。“少妇”则代表了正在遭受苦难的中国青年一代。此时中国的南方同中国的北方一样被战争破坏了,也变得山河零落。而中国的年轻一代们,却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遭遇着痛苦。诗人的内心充满忧虑,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是在如此寒冷的冬夜,中国的北方已不再和平宁静,中国的南方也支离破碎;然而不仅仅是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的农夫在逃亡,不仅仅是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在恐惧,就连那“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是异邦人充满对明天的恐惧一般颠簸在崎岖泥泞的路上。面对这样的情况,诗人悲愤的热血在心中沸腾,悲愤的雷火在心头燃烧。诗人真挚而又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啊”的呼喊。诗人的呼喊声中,蕴含着诗人对中国社会的冷静思考,也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如果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句是诗人为了提醒人民思考中国现状,那么“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啊/”这一句则是诗人给全国人民的一记警钟,诗人直言中国道路的崎岖泥泞更能震撼人心,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国家正在被侵略,我们的土地正在被掠夺,我们的人民正在遭受着苦难。诗人是要呼唤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对抗日本侵略者。诗人的一个感叹句,既体现着诗人对家国的担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民奋起抗战的满腔希望。
与此同时,诗人“透过雪夜的草原”满腔愤怒地历数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被烽火所啃噬的地域,无数土地垦殖者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并且满怀深情地描述了挣扎在水生火热之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生活在拥挤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那只是大地在伸手吗?那是被侵略过的大地,那是苦难的农民,那是挣扎在死亡边缘线上的百姓在对命运无知的恐惧下的求救!
诗人再一次发出自己的呼喊,那代表了百姓的呼喊声正在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两臂。诗人对可怕战争的控诉,以及对统一战线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呼吁正通过那颤抖着的两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然而“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却留给人更深的思考。诗人的内心是复杂的。诗人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强烈严厉的愤恨,面对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之时,诗人内心十分哀痛的。诗人想到全民族共同对抗侵略者,赶走敌人,将土地、和平还给人民时,诗人的内心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当诗人看到武汉并没有团结抗战,而是凋敝萧索之时,诗人的内心却又陷入了无限的失望之中。正是面对国家大敌当前而国内局势混乱的现状,诗人的内心才苦痛地意识到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如这漫漫长夜。
与前文的感叹相同,这个感叹句,感叹的不仅是中国的苦痛与灾难,不仅是对敌人的控诉,更是因为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
最后,诗人凝聚着自己的热忱,把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诚挚、对祖国的希望诗句说给中国听:“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是诗人对满目疮痍的中国说的,这是诗人对满手掠夺与伤害的人民说的。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颗滚烫的心。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心思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感情通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苦难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反复回荡,逐步推进,把自己对侵略者的控诉、对人民的关怀抒发地淋漓尽致。诗句字字都扣人心弦,字字都告诫人们:抗战之路是漫长的、寒冷的,但只有经过如此漫长而又寒冷的雪夜,只有经过如此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都到光明的彼岸。
(作者介绍:彭凤,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汉语会话中的附和的界定与形式研究 下一篇:海南黎锦图案纹样划分方法初探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40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