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大专会计毕业论文题目_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发布时间:2016-11-12 11:51

  本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 标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目的:了解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相关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比较分析适应我国企业合并的相应方法。

  内容:1、企业合并的涵义及不同合并形成;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及适应情况;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国际比较;4、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及理由。

  参考资料:《财经研究》2001、1,“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邓小平;《财会月刊》2000、12:“购买法与权益联合法的比较分析”,宁宇新;《时代财会》2003、5:“对我国企业保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现实思考”,万宇洵、李典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万宇洵主编,西南财大出版,“第三章,企业合并会计”;《会计研究》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课题组:“论控制与合并财务报告问题。

  2 标题: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研究目的:辨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规定;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国际国比较;3、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4、关联方关系的披露分析;5、关联主交易的规范措施;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资料:《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闫德玉等,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财会月刊》2002、11“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孟宇;《财会月刊》2003、1,“寻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车嘉丽,《黑龙江财会》“加强关联方交易披露和监管的对策”,雷鸣等;《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于关联方说明”等。

  3 标题:或有事项的分析研究目的:了解或有事项的意义和种类,掌握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内容:1、或有事项的涵义与种类;2、或有事项的确认;3、或有事项的计量;4、或有事项的帐务处理及披露;5、或有事项准则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1996、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林斌;《会计研究》”关于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问题“,宣和;《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3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上海会计》”试谈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时的会计核算“王锡岚等。

  4 标题:会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探究目的:掌握已有的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熟练运用其要求处理实际问题。

  内容:1、会计调整事项的涵义和内容;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3、会计政策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4、会计估计变更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5、会计差错更正事项的调整处理原则和方法;6、对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改进建议。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相应学习辅导资料及继续教育的教材,《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万宇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各种会计杂志上相关论文。

  5 标题:实质量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分析目的:结合实际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旨在会计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

  内容:1、实质重于形式为什么是修正性原则(要义);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收入时的表现;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的表现;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确认资产时的表现;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其他方面的运用;6、对该原则在具体准则中进一步体现的建议。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实质重于形式探析”万宇洵,《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期;近几年来有关财会杂志上相关文章。

  6 标题:重要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目的:分析研究重要性原则的要义,融会贯通其在会计实践中的运用。内容:1、重要性原则的要义分析;2、重要性原则在干具体准则中的体现;3、具体准则中重要性原则表现的分析;4、进一步完善我国具体准则的建议。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选解》2003年,湖大出版社;近几年来有关会计杂志的相关论文。

  7 标题:试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二重性目的:介绍人力资源计量的两种方法:成本法和价值法,探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并存的二重模式。

  内容:1、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其优点和缺点;2、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其优点和缺点;3、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采用二重计量模式的具体做法。

  参考资料:《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略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2,6。

  8 标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目的:探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内容: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2、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

  9 标题: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此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商誉领域的专业知识。

  内容:1、商誉的基本概念;2、商誉的确认;3、商誉的计量;4、商誉的摊销;5、商誉的诚值;6、商誉的披露。

  参考资料:1、邓小平《商誉会计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FASB、AcSB、ASB、LASB、AASB、等有关国际组织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

  10 标题: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目的:阐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面对。

  内容:1、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2、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3、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参考资料:《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余绪缨主编;有关报刊杂志。

  11 标题: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对确定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

  内容:1、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地位;2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

  参考资料:《无形资产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于长春);《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2,唐学松);《无形资产的特征与评价》(《会计研究》1999、2,崔也光。

  12 标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与途径

  内容:1、简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2、剖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3、提高会计信息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资料:《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分析》《财会研究》2002、11,《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事业财会》2002、5;《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讨及其监管机制创新》《当代财会》,2002,5.

  13 标题: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目的: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企业制度因素;探寻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关途径;分析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学途径。

  内容:1、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分析;2、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分析;3、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4、提高信息质量的治理结构措施;5、改善治理结构的会计途径。

  参考资料:《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确定》,《会计研究》,2002、4;《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1。

  14 标题: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目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通过本文的论述,更进一步控制,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其主要表现;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参考资料: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研究,2001,2,黄世出刘维;2、《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金融会计》2000年第7期;3、《财经理论与实践》200人年第1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5 标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

  内容:1、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含义,重要性等);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危害;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4、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对策。

  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等。

  16 标题:我国会计规范问题研究目的:探寻我国会计规范的具体形式,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等。

  内容:1、会计规范的意义;2、目前会计规范的现状、体系、形式、有效性等;3、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4、提高规范有效性的措施。

  参考资料: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陈亚民,会计规范论;陈箭深,会计研究,2001、1;葛家澍,会计研究,2001,1。

  17 标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为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指南。

  内容:1、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原因;2、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等;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5、规范选择的原则、方法。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分析》,《会计研究》2000,3:“试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会计研究》1999、2;《会计选择论》。

  18 标题: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的思考目的:从降低遵循税法的成本着想,探讨有关经济业务处理中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相互协调问题。

  内容: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探讨如何尽量做到二者的协调,并以某类经济业务的处理为例,说明如何协调。

  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税法规定;2002-2003年有关报刊中的相关资料。

  19 标题: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

  内容:1、资产减值准备概述(含义、意义、理论依据等);2、《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若干突破;3、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成因);4、对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和操作的具体建议。

  参考资料:近三年的会计杂志、报纸,如《会计研究》《FIOI财务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上海会计》《四川会计》《财会月刊》等。

  20 标题: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目的:完善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如何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重要课题。

  内容:1、探讨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3、提出完善我办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思想。(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经验)

  参考资料:《会计研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与证据》(吴联生:2000,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经济研究)等。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文章:

1.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2.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

3.成本会计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4.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5.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6.2015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7.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8.财务毕业论文题目选择推荐范例

9.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论文格式就是对论文写作这一交流工具的一种标准化设置与要求,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格式参考,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

  1、毕业论文用纸:应按规定格式用计算机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A4复印纸;

  2、单面打印页面设置:上62.5px,下62.5px, 左75px,右75px,装订线左侧25px,页眉37.5px,页脚42.5px;

  3、页眉设置为:以楷体小五号字键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居中;页码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

  4、论文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0字;

  5、一律用白色皮纹纸做封皮,左侧装订。

  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由封面、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绪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一)封面

  毕业论文封面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以及日期等,所有内容要求居中打印。题目的字号为二号字,字体为黑体,加粗,其他信息的格式为:小二号字,宋体,而且,封皮不能有页眉和页脚。

  (二)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对论文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便于读者了解全文的梗概。

  摘要在语言上应当短小精悍,提纲携领,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篇幅应控制在300字左右。

  摘要部分需要先居中打印论文的题目,格式为:小二号黑体,加粗。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两个字,格式为:小二号宋体,加粗。然后换行,打印摘要的内容,内容格式为:四号字,宋体。

  (三)关键词

  关键词部分位于摘要的下方,是从论文正文或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3—5个。在摘要的下方,空一行顶格打印“关键字”三个字,格式为:四号宋体,加粗,每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四)目录

  目录部分要求单独成页,主要标明各级标题所在页码,并且在本页第一行居中打印 “目录”两个字,格式为:小二号黑体,加粗,目录中其他文字为四号字,宋体(目录应该是由软件自动生成)。

  (五)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分别以章节的形式体现。

  1.绪论

  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开端,用来阐述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完成任务的条件,将采取的对策、手段、步骤和应达到的目标,也可以用以说明论文的整体结构。

  2.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由标题、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正文部分需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

  页眉:用小五号楷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页脚:用5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正文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字数一般在10000字。

  论文正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应有清晰的标题。每一级标题,,都应当能够准确地概括所辖内容,要求提纲挚领,点明主题,做到文题相符。标题使用加粗字,论文中一级标题应为小三号字,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字,黑体,正文要求为小四号字,宋体。

  采用汉字层级标题制的,不提倡使用章和节两级标题。第一级标题应当是“一、”,之后依次为“(一)”、“1.”、“(1)”,再之下,可以是“其一”或者“第一”等。

  采用阿拉伯数字层级标题制的,采用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3.行间距要求:

  每章题目与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章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每节题目与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节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正文行距设置:设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 5倍。

  4.毕业论文的公式、图与表格式要求:

  ★ 公式号以章分组编号,如(2-4)表示第二章的第4个公式。

  ★ 公式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基本居中。

  ★ 图与表以章分组编序号,如图3-5表示第三章的第5幅图。

  ★ 图与表应有相应的名称,如“实验系统流程示意图”。

  ★ 图序与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字号为宋体五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

  ★ 表序与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号为宋体五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

  5.结论

  结论,用于总结性地说明毕业论文的最终研究成果及其价值,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写作要求是: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结论在文字用语上不应夸大,对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内容注意留有余地。

  内容一般应包括:(1)论文的基本观点;(2)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3)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主要理由);(4)论文的局限、不足和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以及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之后列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指作者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所参考的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按作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章节或起止页码排列。

  参考文献的编写方式为:

  ★ 期刊文献的格式:“[编号](空一格)作者.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文页码.”例如:

  [1] 李治平.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快速诊断.计算机学报,1998,4(3):31-37.

  ★ 图书文献的格式:“[编号] (空一格)作者.书名.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引文页码.”例如:

  [1] 高克敏,李敏.设备管理与维修.北京: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110~119.

  (七)致谢

  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论文过程中曾给予自己指导、帮助过的老师,或者其他对于毕业论文的形成作过贡献的组织或个人予以感谢的文字记载,内容要实在,语言要诚恳、恰当、简短。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参考》相关文章:

1.引用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2.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3.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基本规范(标准版)

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5.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6.研究生毕业论文字体字号要求

7.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参考

8.研究生毕业论文基本格式要求

9.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表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写作基本格式,欢迎阅读参考。

  (一)标题(title)

  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

  (二)作者署名(author)

  1.作者署名的意义

  (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

  (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

  (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

  (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2.作者署名的原则

  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3.作者署名的要求

  (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

  (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

  (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

  (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

  (三)摘要(abstract)

  1.摘要内容和格式

  一般格式:

  (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

  (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其它格式

  (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

  (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

  (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

  (4)对象(subjects, 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

  (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

  (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

  (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2.摘要的写作要求

  (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

  (2)格式规范化。

  (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

  (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

  (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

  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

  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故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

  1.关键词格式

  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

  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

  (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

  (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

  (五)引言(introduction)

  1.引言的基本内容

  (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

  (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

  (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2.引言的写作要求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

  (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

  (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

  (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

  (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

  (六)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 实验对象:

  ①动物:名称、品种、数量、来源、年龄、性别、分组标准与方法。

  ②微生物或细胞:种、型、株、系、培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

  ③临床病例:来源、数量、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选择标准。

  2. 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操作方法、改进之点。

  3. 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名称、成份、规格、纯度、来源、出厂时间、批号、浓度、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用药总量。

  4. 实验方法与条件:

  ①临床病例:观察方法、指标、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疗程。

  ②手术与标本: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标本制备过程。

  ③实验室:实验与记录手段、观察步骤、指标、注意事项、方法改进及依据。

  5. 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results)

  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

  1.结果的内容

  (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

  (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

  (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

  2.结果的写作要求

  (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

  (2)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

  (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

  (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

  (八)讨论(discussion)

  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

  讨论的内容

  (1) 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2) 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

  (3) 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4) 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

  (5)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

  论文格式就是对论文写作这一交流工具的一种标准化设置与要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2017年ICSM论文格式与排版要求,欢迎阅读参考。

  1.word2007为最佳论文投稿版本。尽量不要使用10版本以上的word版本或wps。

  2.页面布置-页边距(上2.8、下2.5,左2.8,右2.8)-纸张(宽21,高28.5)-板式(页眉0,页脚1.5),文档网格(无网格),应用于整篇文章。

  3.论文格式:

  (1) 字体:全篇Times New Roman字体。

  (2) 行距:全篇单倍行距。

  (3) 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4) 全文除了标题,表格,脚注等内容做有特殊说明,其他正文均用10号字体。

  (5) 全文正文内容采用两端对齐。

  (6) 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9号居中;附图的名称应写在图的下面,9号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7) 表示数值的数字需要加千分号,如30,000,000,000

  (8) 参考文献格式请认真阅读范例中的相关批注。

  (9) 正文中如出现书名,请采用斜体字,如Competitive Strategy

  (10)其他格式要求均参照以下范例及批注。

  4. 请仔细按照格式和排版要求调整文章格式和排版,格式或排版太差影响文章的录用。

  注:范例中的省略号…………表示的是正文内容省略

  Is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lorful” Really Suitable for Guizhou Province[U1]

  1. Xu Song 2. Jie Xiaowen[U2]

  1, 2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P. R. China, 610065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P. R. China, 401331

  [U3] Abstract The research gains framework from the image studies’ format around three dimensions (objects, subjects and attributes)…………(10号字体,整体左侧缩进两字符)

  Key words placeness cognitive, destination image, Guizhou(除专有名词外单词均小写,10号字体,整体左侧缩进两字符)

  1. Introduction(一级标题除and、of、for等虚词外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12号字体加粗,段前1.5行,断后0.5行)

  Ever since the first study emerged from Hunt in 1991,[1]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nd has led to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topic.[2][U4]

  The study of tourism image of Guizhou started from 1997.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xploration,[3-8] the image “Colorful Guizhou” was established in 2005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combin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nd ethnic culture”.[9] Since then,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Guizhou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2011-2014), ……………………………………………………….………………………………(正文内容10号字体,两端对齐,单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两字符)

  2. Theory Basis and Research Framework[U5]

  2.1 Theory basis[U6]

  The term destination image has a number of meanings. It is defined by Hunt as the impressions that a person or persons hold about a state in which they do not reside.[10] According to Crompton, destination image is the sum of beliefs, ideas and impressions that a person has of a destination.[11] Gartner point out that destination images are formed by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conative.[12] …………………..( 正文内容10号字体,两端对齐,单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两字符)

  2.2 Research framework

  ………………………………….

  3. Research Design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firstly refined; then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data. Then the fitness of image would be judg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was the relative suggestion.

  3.1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traits summarized by Gallarza, the placeness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identified as the Karst and the Yelang Ethnic Culture by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estinations comparison.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f The Karst in Guizhou Province. Firstly, the Karst area accounts for 73.5% in the province, which is the largest Karst distribution in China, compared to that of Guangxi (37.8%), Yunnan (27%), and Sichuan (15.5%). Secondly, the Karst has fully developed. Almost all the forms of Karst landform are included. Thirdly, although almost Karst around the world is rocky desertification, Karst in Guizhou Province is anti-normally green. For example, the high-level and most famous attractions, such as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angguoshu Waterfall, Xiaoqikong, and ZhiJindong Cave, etc.[U7] , are manifestations of Karst.……………………………………………………………………

  3.2 Questionnaire

  The Structural Method is the main methods[37] in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 and The Likert-scale is the most used tool.[38]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by the upper method and tool.

  Table 1 Questionnaire structure and its content[U8]

  Item Description Example[U9]

  Scale Q0 “Colorful Guizhou” represents the placeness of the province

  Q1A The tourism attractions is unique;

  Q1B The tourism attractions is common;

  Q2A the natural attraction is unique;

  Q2B he Karst attraction is unique;

  Q2C the folk attraction is unique;

  Multiple-choice Q3 the core of the tourists’ attraction

  Q4 the most attractive attraction

  Q5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ttraction

  Demography Q6 sex;

  Q7 age;

  Q8 occupation;

  Q9 Inhabitant[U10]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modified and finally settled d

  own during April to June, 2013. As is seen[U11] in Table 1[U12] ,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questionnaire, namely the Five-point Likert-scale, the Multiple-choice and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e.g., gender, age, occupation and residence). All the items were ask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uthwest China except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 5-point scale was adopted to rate the agreement of the items, ranging from “1” (fully disagree) to “5” (fully agree) with a midpoint of “3” (neutral). As both the common traits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in holistic can lead to placeness cognit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both sides can sharply indicate the cognitive intension of the unique features by the subjects. So the both sides were set apart as the Q1A and Q1B. The placeness of the province, refined by the detailed common traits, was set as the evaluation cretiria used in the comparison from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ccount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respondents, the Karst and the Yelang Ethic Culture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Natural Landscape (Q2A, Q2B) and the Ethnic Culture (Q2C) separately. The questionnaire is distributed to the local and tourists respectively. …………………..

  4. Data and Analysis

  4.1 Sample and questionnaire validity

  ………………………………….

  4.1.1 Analysis and result[U13]

  …………………………………………..

  In fact, the contradictions emerged by the results of item Q1 and Q2, which w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further analysis.

  Table 2 The core attra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Data From Total

  Local Tourists

  The Core

  Attraction Mountain Scenery % 22.4 31.8 54.2

  Geographic Features % 9.9 23.7 33.6

  Folk Custom % 14.3 12.7 27.0

  Ethnic Culture % 5.1 2.5 7.6

  Total % 35.0 65.0 100.0

  ……………………………………………..

  5.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In conclusi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lorful”[U14] is not suitable for Guizhou Province. The cognitive subjects did not grasp the unique fea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saying the Karst of the Natural and the Yelang Ethnic Culture.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e full use of the placeness in the further image work and avoiding the label of common traits of the tourism attraction in Southwest China. …………………………..

  Reference(段前2行,断后0行,字体12号加粗)

  [1] Pike, S.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U15] [J]. Tourism Management[U16] , 2002(23): 541-549.(期刊格式:作者,作者. 题目[J]. 期刊名,年份, 卷(期): 页数-页数.)

  [2] Gallarza, M.G., I.G. Saura, H. C. Garcia.[U17] Destination image towae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 56-78.

  [3] Zhang Ke. The magic Guizhou: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construction of Guizhou [J].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1997, 2(3): 23-25.

  [4] Pan Xiaoyu, Jin Yingruo. The soul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tourism image in Guizhou [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0, 18(2): 90-93.

  [5] Yu Liqun.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Guizhou Province [M].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2001.

  [6] Li Xingzhong. The karst landscapes in Guizhou Plateau and it’s tourism image [J]. Guizhou Geology,

  2002, 19(2): 103-108.(In Chinese)[U18]

  [7] Zhang Caifen. A new location of tourism image of Guizhou [J].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 2003, 19(6): 50-53. (In Chinese)

  [8] Jin Yingruo. Position updating: A new approach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 [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2(4): 24-27.

  [9] WTO, CNTO, Guizhou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n Guizhou Tourism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10] Zhang Hongmei, Cai Liping. National image and destination imag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concepts and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on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9): 12-18.

  [11] 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4): 18-24.

  [12] Gartner, W. 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1993(2): 191-215.

  [13] Echtner, C. M., J. R. Brent.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1(2): 2-12.

  [14] Echtner C., J. R. B. Ritchie.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3, (31): 3-13.

  [15] Baloglu, S., K., W. McCleary.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 868-897.

  [16] Beerli, A., J. D. Martin.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 657-681.

  [17] Cheng Wei, Sui Lina. An analysis of tourism percep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ze River Delta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South Korean tourism imge [J]. Tourism Science, 2007, 21: 7-12.

  [18] Song Zibin, An Ying-min, Zheng Pei. An IPA analysi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ge:a case study of Xi’an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Hainan,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0): 26-32.

  [19] Zheng Pe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inuum in the cognitive image of a destination on tourists’ behavior after the trip: a case for European and American tourists in Xi’an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 948-955.

  [20] Fakeye, P. C., J. L.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Grande Valle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30): 10-16.

  [21] Mazanec, J. A. Image measurement with self-organizing maps: a tentative application to Austrian tour operators [J]. The Tourist Review, 1994(49): 9-18.

  [22]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U19] . Londen: Pion Lomited, [U20] 1976: 45.

  (专著/图书格式:作者, 作者. 书名 [M]. Translated by Zhu Yanbin. 地点:出版社,年份:页数-页数.)

  [23] Qian Junxi. The placeness theo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tourism research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3): 5-7.

  [24] Urry.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0.

  [25] Urry. Consuming Plac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6] Tang Wenyue. The Sense of Plac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3: 15.

  [27]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 Londen: Pion Lomited, 1976: 141.

  [28] Liu Bo, Zhu Hong.[U21] A glimpse on the placeness research from the Guangfu Fair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7-8.

  [29] Chen Chuankang, Wu Guanghe, Li Changwen.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3: 15.

  [30] Zhou Yixing. Urban Geograph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15.

  [31] Li Leilei. A discussion on spatial rul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percept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l Sonica, 1998, 20(6): 563-568.

  [32] Yang Zhenzhi, Chen Jin. A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core part of image machin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defilation and image superposition [J].Tourism Tribune, 2003, (3): 62-67.

  [33] Wang Yanyo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strategy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19(1): 116-119.

  [34] Tang Wenyuan, Liu Weiguo. Pursuiting the Yelang Culture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1-22.

  [35]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uizhou Province. Textual research on Yelang (2ndSeries) [C].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ing House, 1979: 17-19.

  [36]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uizhou Province. Textual Research on Yelang (1stSeries) [C].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ing House, 1979: 213-224.

  [37] Liu Guohua, Wang Hongguo. Measur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the study of overseas literature[J]. TourismTribune, 2010, 25(6): 83-87.

  [38] Li Hong. Study on content and instru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 [J]. Human Geography, 2007(2): 48-52.

  [39] Rong Taisheng. AMOS and Research Method [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82.

  [40] Govers, R., F. M. Go. Deconstructing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 2003(6): 13-29.

  另外补充:

  学位论文格式:作者, 作者. 题目 [D]. 地点:学校,年份:页数-页数.

  报告格式:作者, 作者. 题目 [R].年份:页数-页数.网址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是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不断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医学论文格式及写作规范,供大家阅读查看。

  1 医学论文题目的选择

  1.1 医学论文的命题

  医学论文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作者写论文,一是传播科技经验,二是为晋升需要,因此,论文好坏与标题有很大关系。由于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编)者的眼帘,读(编)者浏览文章,多先看题目,然后才决是是否阅读(取舍)全文。所以,要求命题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

  我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以及其它类似文件编写格式》提出:“题名应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30个字。”应以20个字左右为宜,越简短(确切)越好。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稿约中规定“文题必要时给目录写一个限在75个字母空间之内的短题。”文题应与文章内容相符,一忌泛,二忌繁,同时还应具备可检索性、专指性、信息性,必要时可加副题,要给人一种“非看一下不可”的魅力。

  一般先定题目再写论文,但亦可先写论文再定题,也可将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根据提纲再定标题,文题贵新,切忌老生常谈。别人用过的题目不要再用。从来稿情况看,多为回顾性与前瞻性两大类。回顾性的稿件容易走进前人形成的模式,格局大体相同,多半是多少病例的临床分析,经过几次试验、观察结论与前一致,这样说明的问题很有限。如果能在回顾中找出经验教训;阐明需要注意的间题;论证你的某个新观点;或修正前人的某种错误,这样文章就有了新意,在设备、文献、实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写综述、讲座、学术论文、病案讨论之类;条件差的单位或初学写稿者,结合不同的具体情况,可先从写临床报道、误诊教训、技术改进、心得体会等入手。尽量结合自己熟悉的内容,日常从事的工作。否则难免在症状、体征的描述上无中心、不准确、矛盾大、漏洞多,而且不了解进展,不熟悉近况,甚至只是道听途说,这样就很难成功。总之,题目是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以最恰当、最鲜明的词语组合,好的命题可以使读(编)者看过题目后,能够得知论文中的梗概和主要特点,能够吸引读(编)者使之产生阅理全文的兴趣,反复引用,经久不忘。

  1.2 医学论文的署名

  医学论文署名要用真名(学术论文)而不用笔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以便联系和供读者咨询。本刊编排顺序为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而后是作者。集体创作应在文末署上执笔人或整理者的姓名,以明责任,便于查考。

  署名不可过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参加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参加本文章撰写,对文章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辨的人。署名次序应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起主要作用的人列在前面。根据目前各省晋升掌握的情况看,署名太多也无意义,一般3-5人即可。指导者、协作者或列在姓名中,或在文末致谢中写出。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临床报道出现十余作者的情况。

  署名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科学性很强的事,但由于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也同样冲击着科学技术界,作者的署名也无例外的出现了一些问题:①署名过多;②署名过乱;③带名;④挂名。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对全文负责,不能无原则的乱署名,尤其不能将与本文章无关的人员署上。决不能以署名做为替人晋升创造条件的手段。

  1.3 医学论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正文的高度浓缩,是医学论文内容不加注释的评论和简短陈述。便于读(编)者了解全文的要点,便于做文摘和检索。因此,摘要应力求简明扼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如是特殊情况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可以独立使用,不过简亦不过繁,不要一般的套套空活,但也不要照搬图表、公式,不可用非沿用编写符号。有的期刊要求列出关键词,即选出3-5个代表论文主要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另起一行列于摘要后。医学论文关键词的选用应尽可能的用《医学主题词表》中的术语。讲座、综述、病案讨论、误诊教训、临床报道可以不使用。

  1.4 医学论文的正文

  医学论文由前言(引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组成。各部分应妥善安排,即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互相配合,防止遗漏。正文内的小标题层次分配国内各刊使用不一,本刊要求为1,1.1、1.1.1、(1)、①,可以跳档使用。本刊正文亦主要分为前言、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四个层次,也即为四个段式的格式。相当一部分 医学论文都有参考文献,其附在全文结束后,顺序应以右上角码的形式标注在文内相印处(即引用文献处)。

  2 医学论文的内容要求

  医学论文写作多是有感而发,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熟悉工作。怎样写医学论文呢?基本要求应是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完成这样一项工作,就必须以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严谨的学风去认真对待。医学论文虽然都源于临床,但决不是临床工作的平铺直叙,应是从中取其精华,内容必须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断、有观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且材料确实(经得起考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观点正确,不含水分。即应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独创性)、可读性等内容。

  2:1 实用性

  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临床医学文要做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积累资料,又要指导临床实践,就得密切注视信息,才能使医学论文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临床、预防的实际,也即是对临床工作有无实际的指导作用,实际指导作用越好,实用性越强,价值越大。前人多次观察、论证的数据可直接引用,但要结合自己的观察,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从而在疾病和预防、治疗、转归上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既可普及,又利于提高,既看得懂,又用得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推广价值。

  2.2 科学性、真实性

  从医学论文的命题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取材可靠、客观真实,有计划、有设计、有对照,并通过计算,对象选择、分组处理,评定应是双盲、随机、客观。这样的结果有说服力,科学性强。

  科学本身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主观愿望,更不能臆想或编造。因此,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结果应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讨论的内容不夸张、不失实。即数据准确、引文准确、用词准确,内容观点正确无误。避免概念不清、论据不足、自相矛盾、层次不合理、观点不明确。不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2.3 新颖性、先进性(也称创新性)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一篇医学论文要有新意,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等等。这样对别人(阅读者)才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所以要求论著的学术内容有别于过去已发表过的文献,应有所独创、有所发现或发明。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选题新、方法先进,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病例更多,观察更深,诊断治疗方法有创新,效果更好,提出新见解等等。这样的论著才有刊出的价值。许多文稿投寄期刊后未被来纳,主要就因为它们只是重复了过去的文献或教科书的内容,缺乏新意或创见。

  创,多指前人没做过或没发表过的,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凡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首创,即符合创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已有的,要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即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老药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医学论文必须是先进的经验或有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投寄后被采用的机会就大的多。

  2.4 可读性

  言不在多,而在于精。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论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性强、术语规范、格式合适、结论可靠切题,并有一定的生动性,使读(编)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收获,且爱不释手。切不可因某种原因,文稿仓促求成,内容不多,于是表格加图,再加文字叙述,反复叠罗汉,使之看而生厌,投寄期刊后多被退稿,于人无益,于己无用,无功而返,造成无谓的劳动。

  3 医学论文的格式构成

  3.1 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3.2 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3.3 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3.4 讨论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3.5 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例 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书籍: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

  例 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


  本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171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