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1000字_近代史论文1500字
本文关键词:近代史论文1500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和国土的大门,是中国历史性的变化,也是中国觉醒的时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泱泱大国,曾几繁荣,却敌不过洋炮的轰击!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内部斗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0月下旬,清政府又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不平等条约。至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辛亥革命的胜利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但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还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当历史把无情的事实揭示给我们时,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命运操在愚昧腐朽统治者手中的民族,是连正义的战争也是打不嬴的。我们就会认识这样一个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敌人,就别指望得到胜利之神的青睐,由农民领袖导航的战船,无法冲出封建的旋涡,到达解放的彼岸.
历史有时(转载于: 在点 网:近代史论文1500字)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虽然,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们的国民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但,我依然深爱着他们。这种爱,包含着辉煌、包含着屈辱;包含着惜弱、包含着图强。这种爱,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心中。这种爱,给了我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我们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应努力的奉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繁荣的民族,作为个人,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遭遇。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紧紧的团结;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发奋的努力;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不再沉默;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将在悲愤中爆发!
中国会在时间的考验中重新站起来,变得更强,更繁华!
篇二:中国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文化渗透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全面入侵与掠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中国的民族文化本身是不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样遭到了侵略,以及怎样认识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的种种,是一个亟待厘清不同方面。 关键词:侵略 文化侵略 文化渗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系统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其中在书写文化部分时,出现了概念逻辑模糊,以及概念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逻辑与史实逻辑
《纲要》教材在书写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成几大部分:“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其中的“文化渗透”,不仅出现与章节整体内容概念逻辑模糊,还出现了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错位
《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涉及到文化方面的概念有“侵略”、“文化渗透”以及衍生出的“文化侵略”。 “侵略”,传统意义上是指通过各种非正常的手段侵略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其财富,奴役其人民等。教材在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别罗列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其中,“文化渗透”就形成与其它各方面的并列关系。这样,“文化渗透”在这里的地位自然容易被等同成“文化侵略”。虽然教材没有使用“文化侵略”一词,也表明教材写作者对文化侵略与文化渗透的区别理解可是。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使用了“文化侵略”的概念,甚至还有直接呼吁教材把“文化渗透”改成“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在学界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而文化是无形的,它包括整个生活方式、信仰、态度、取向、价值和哲学等,文化的全人类共性与文化的民族个性这些特质使得一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是可以进行文化沟通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体系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一个民族建立了一种高于或者不同于当时社会普遍文明形态的文化时,她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特质,这种特质与外界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主动或被动走向更新的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积累的长河中的稳定性最为明显,不会轻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侵略的界定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学术命题。
“文化渗透”,是指一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内部,对其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包含具有一定特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行为准则等,文化传播导致文化渗透,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有学者指出文化渗透是指相互的或双边的文化涵化,也即是两个当事的文化群体彼此影响的文化涵化状况。物质资源只能互换,文化的内容与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却可以通过相互渗透实现共享。因而,教材中把“文化渗透”与各种外来“侵略”在概念逻辑上等同,是错位的。
(二)“文化渗透”与“侵略”的史实逻辑混乱
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是“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对传教士的指责大致而言,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传教士搜集情报,进行间谍侦察活动。2、传教士参与随军活动,担任英军翻译。传教士受雇于入侵的军队成为情报官,那他的主要职责自然是搜集情报,这是不争的事实。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与传教士的政治立场有关,与宗教本身无关,更与文化本身无关。此时他的身份是军中情报官,而非传教士。
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主要内容“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我们不否认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办报纸杂志制造一些侵略言论,而同时教材重点提出来一个典型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及他主持下的基督教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说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如李提摩太在他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序言中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然闭关开衅之端则在中国,故每有边警,,偿银割地,天实为之’”。仅就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完全成为一个负面文化人物,与真正的人物之间有很大差距,容易造成读者对他的误读与误解。(后文再述)从蔡尔康在《马克思主义最早由传教士翻译引入国内》一文中指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该文译述了马克思的一段话:“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现在通行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大同学》译自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明颉德的《社会演化》一书,由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译。可见《万国公报》传播文化思想的一斑。
二、如何认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
第一次鸦片战争既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又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冲突。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尤其是作为文化制度层面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怎样看待各种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渗透与侵略,是需要审慎的甄别与厘清的。
1、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体起了积极作用
国内对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时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写在书籍上的通常看法是:西方野蛮的殖民行径往往被赋予神圣的文化光辉,殖民主义者往往在殖民侵略的同时,推行西方的文字、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法律制度何宗教,并通过创建学校、开办医院和慈善机构进行文化侵蚀,进而实现对附属国社会肌体和内脏的彻底改造。这样大而化之的论述,忽略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也忽略了民族文化以此文化特质对外来文化具备的兼容并蓄的强大功能。
按照现代文明法理,在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任何宗教组织或神话人群都有自由传播自己思想主张并结合为一定形式之社群的言行权利,也同样有建造相应之宗教与神话建筑的权利。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
医院,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传,与西学东渐等等文化文明传播联系在一起,教士们为中国走向文明进步,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传教士办学来说,历史资料显示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 教材中提到的广学会,历史资料显示从1891年到1915年这段时间她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其中的《万国公报》介绍西方最新知识和思潮。广学会出版的书籍,题目从宣教一直到法律、商业、政治、经济、哲学、家政和缠足的罪恶等,超过二千种。李提摩太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其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二十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内容是十九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三万部,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
一。李提摩太在太原府,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并邀请官吏和士绅观看其科学演示。他还不失时机地晋见各级官吏,讲解世界地理、宣传变法主张,劝其建铁路、开矿藏、以养民富国。他主张改革先从统治阶级入手,“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他还一再强调要教民、养民、安民、新民。 另外,近代史上外来文化传播的积极范例应为“庚款兴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第四年派足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须“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其中,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并责成清廷外务部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一国的外交行动是否侵略,应依据它是否损害了另一国的主权和利益。史实证明,美国政府决定有条件地拿出庚子赔款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庚款兴学没有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反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某些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传教士其行为与宗教无关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想将“上帝的福音”传到中国,真心真意的想帮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另一部分则是为殖民者服务,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后者在本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认同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宗教而是国家的召唤,是与国家政治利益紧密联系一起的。
教材中叙述说“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
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分析这些史实,应该清楚地看到其一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语言翻译其次是在从事间谍侦查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是各国侵略中国的策划者组织者及主力军。其二某些或个别传教士的政治立场和行为,不应该是基督教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造成,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绝非来自基督信仰,而是在特殊时刻他们选择了臣服于国家政治利益。
如果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侵略,应该是许多学者认同的20世纪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从方针方案政策途径和方式对中国造成的文化损害。历史资料显示仅在东北以外中国其他各沦陷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主权,并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还在一般学校之外开设了大量专门的日语学校,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日本还十分重视利用宗教文化为侵华服务。 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在鸦片战争炮火的轰击下,中国于灾难痛苦中逐渐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轨道。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文明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与碰撞,继而中国近代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变革的大潮。
篇三: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院系:
我对彭德怀的评价
摘要:在开国十大元帅中,彭德怀位列第二仅次于朱德总司令,这充分说明了彭德怀在我军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彭德怀的军事活动贯穿了我军对内对外战争的全过程。我们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蒋军,打日本,打美帝,哪一场战争没有他彭老总,他真正称得上是叱咤风云,征战一生。彭德怀的一生,是一部辉煌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背景宏大,主题强烈,乐章时而辉煌激越,时而哀怨低回,大起大落,撼人心魄。
关键词:彭德怀 军事 人格评价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1974年11月29日14时25分在北京含冤辞世。
彭德怀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彭德怀六岁启蒙,后来家境转坏,八岁辍学,砍柴换米。某年除夕,家无余粮,祖母叫他和弟弟彭金华往有钱人家处讨吃,彭德怀宁愿饿肚子,也不说自己是招财童子。
他1916年加入唐生智湘军第二师当士兵,开始了早期的军事生涯。后逐级升任连长。因杀死驻地一恶霸被通缉,改名彭德怀。
1922年被保送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1926年任营长,不久湘军加入国民党北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八军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一团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
红军时期,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率部发动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同年12月,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任总指挥,是红军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屡建战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是毛泽东复出后所倚重的主要军事指挥员之一。长征途中,毛泽东对彭德怀的军事才能和作战精神十分赞赏,赠诗:“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同时,其俄文翻译师哲回忆录记载,毛泽东也曾指责彭德怀“刚愎自用,目空一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任副总指挥,1940年8月,彭德怀主导发动、指挥了破袭华北日本占领军交通线、据点、封锁沟为主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鼓舞了当时全国抗日士气。但是彭也因此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认为彭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打成了“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这也成为彭德怀在多年后庐山会议上受到批判的罪名之一。1945年8月,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国共内战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集团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在中央军委指挥下,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利用运动战术”,以劣势兵力各个击破战胜了优势敌军,挫败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8年4月收复延安。1949年率部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对抗美国军队,彭德怀代替林彪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作战。10月,彭德怀利用美韩军队毫无顾忌地分兵冒进的机会,下令志愿军发起突击,把美韩军队赶回清川江以南. 11月24日,美第八集团军与第十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将美第八集团军击退至“三八线”。 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1952年回国,取代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列朱德之后,排在第二位。
1959年7月,彭德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庐山会议期间,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勇于直言,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等职务。庐山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但会后却在全
国展开了反对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运动,其中大部分党员在1962年被平反,但毛泽东设下了底线:“谁都能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于是,一代名将,在74年北京的寒冬里,含冤而逝。
他,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却天成将才,30岁年纪轻轻就身为团长。他,运筹帷幄,42岁时领导了百团大战,坚定了整个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说到彭德怀,最不能不提的就是他指挥的抗美援朝作战。彭总乃共军第一猛帅,打硬仗,打狠仗。他率领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军的志愿军,将敌人赶出了“三八线”,打得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书上签了字。这场战争消除了祖国东北边防的隐患,并让朝鲜战争成为了我军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是我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地位大大提高了。但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也有过几乎致命的错误。当时正处于敌我双方交战的决战形时刻,美军日夜派出侦察机探查我方司令部并准备进行轰炸。而彭德怀,这时却顽固的认为防空工事都是不顶用的,于是乎就对防空警报产生了松懈。在一次敌军轰炸中,司令部遭到了美军强烈的轰炸。对于一个具有极端责任心的人来说,让这件事对他是个沉痛的打击。
彭总生性耿直,身上与生俱来的正气与将帅之风令他见不得也不惧怕任何邪恶,对任何他认为是错误的事情都敢于批判,斗争。他曾说:“说大话,说假话,一害自己,二害国家,没有一点好处;今后须特别注意实事求是,不要虚假。只有讲真话,对
篇四:近代史论文
回顾历史,勿忘国耻
——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人民的反抗史所得到的启示
学院:国际商学院 班级:12国际商务
回顾历史,勿忘国耻
——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人民的反抗史所得到的启示 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史——中国近代史伴随着鸦片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再到1949年解放战争,无一不穿插着西方帝国主义的身影,即使是解放战争,三座大山的压迫,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近代史的后期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都畸形发展,也都是在外国列强势力下培植起来的走狗。远的不说,至今天安门还挂着孙中山的像,这足以说明各个阶层的努力,资产阶级政党,就连封建主义阶层又何尝没有做出过努力,以拯救奄奄一息的封建帝国——大清王朝,然而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总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是谁非,不好决断,封建帝国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一些知识分子学了先进的西方思想回来组织同盟政党,试图挽救中国,赶走帝国主义,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黄河边上的硝 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几处遗址。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
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那些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 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一定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在那段不敢回首的岁月里,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欺凌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看着那些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俯首哈腰······哪个中国人不为此而心痛?人们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八年抗战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沉重灾难、给中 国人民带来的无比痛苦。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止于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在华实施“三光政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 万同胞就那样成为日本人刀枪下的冤魂。不仅如此,日本人还拿活人做细菌实验,成立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杀
害大量中国的民众。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滔天恶行,每一个中国人都决不会忘记。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文化最繁荣的国家。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2500个英国兵就把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强大,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给打败了。小日本发动对华战争,诺大的国家不战而败,几个月时间便后撤几千公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都不敢轻视,而中国却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是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感慨过: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的时候,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深刻意义,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流血和牺牲。历史清晰地诉说着我们昔日的伤痕,但历史不是愤怒与仇视的理由。就像胡锦涛主席访日时曾说过的:“铭记历史并 不是延续仇恨。”历史要告诉我们的不是恨而是爱,是经历过痛苦与绝望之
后的仁者之爱,只有用爱才会消却仇恨,才会让和平地久天长。七七事变、日本侵华、割让台湾??这些事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应该牢 记它们,并让“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心中。我们并不需要去继承那些仇恨,历史的恩怨,孰是孰非,早已成为卷宗,成为时间长河中早已逝去的部分。我们不应该在了解历史的时候,把本应对当时日本战犯的痛恨转移到了对日本和整个日本民族的反感与厌恶上。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邦的祝愿。和闰年代,我们不应淡化国防意识、泯灭爱国热情,中国的和平强盛,要靠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我们只有永记历史、开辟进取,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舒天昭晖、磅礴于东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屈的精神决不容许自己的祖国任人宰割,这时的中国,恰似一头沉睡的巨狮,正在聚积着力量,准备着山洪海啸一般的爆发!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 能不断进步。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朽落没的封建制度不能与资本主义列强相抗衡。 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任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篇五:近代史论文
本科生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大纲读后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 2015 年 6 月 15 日
1
作者简介:
蒋廷黻先生一生留学十年,执教十二年,从政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一位近代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鼻祖,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师从于他,这才有《中国剑桥晚清史》这本著作的问世。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
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关于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内容从鸦片战争写至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小小的,才五万余字的一本书,都是蒋先生思虑贯通后所得的精粹,对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省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蒋廷黻先生对人物评价客观而全面,与教科书上的评价更是不同。对于清末海军名将刘步蟾的评价,他是带有贬义的,这与各种官方的说法不同。在黄海大战时中国的北洋舰队本强于日本海军,却败于战略战术上。这是因为刘步蟾非常胆怯,在海战中下令倒置了原先的“人”字阵势,让自己坐镇的“定远”舰居后以图自保,如此一来阵线混乱,船员慌惧,这才导致了全线的溃败。我也认同蒋先生对他的评价。
而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蒋先生在他的守旧和革新之间的权衡中分析的面面俱到。曾国藩是孔孟的忠实信徒,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忠君之人,所以他才会率领湘军屡败屡战,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在同治年间清朝出现一股中兴的气象,他觉得清政府尚有药 2
可治,所以他决定要革新,学习西方文化,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他的这种改革具有局限性,但也为之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更多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探索西方的道路中不断地迈出坚实的步伐。
对于李鸿章,蒋先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蒋先生认为李鸿章是“中国19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李鸿章的眼界确实要比平常人高很多,他领导洋务运动求西学以图存;他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了日本日后必成中国大敌;他改革前清的科举制度,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文化;他主张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于沿海的国防及腹地各省的开发以保国家大势。李鸿章是治世之能人,但无奈他是站在懦弱腐朽的清政府的立场上,所以他为清政府所作的一切无非是这个没落的王朝的垂死挣扎,面对这样的政府,他也没有能力让这个政府变得强大,不再懦弱。
蒋先生在书中这样写到: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正因为中国人的自大,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不觉得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认为外国是蛮夷之邦,布置礼仪廉耻,与他们往来没有好处。因此只采取“一口通商制度”。这种自大的思想,导致了闭关锁国,中国人沉迷于自己的理想乡中。当西方国家开始运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 3
唐宋以来的模样;当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国家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以及拥有一定的科学思想,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当中国人沉迷于康乾盛世的美好生活,而西方国家已经迈向机械化的工业革命。也许是因为18世纪以前的中国太强盛了,进而导致了中国人的自大,不屑于与他国进行外交来往,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与外界交流,因而当国外的机械化工业革命欣欣向荣时,中国依旧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活。当时的中国好比是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无知而又自满。当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坚船利炮开向中国时,自大的中国终于在梦中惊醒过来,才了解到国外的现状,才能深深地了解到自大所带来的是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了解到当时我们的自大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当时清政府没有采取闭关锁国,没有这种自大的思想,也许我们就不会被外国侵略,也就不会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不过这种想法没有半点实际意义。
而在书中的开篇蒋先生总结了三个落伍的导致中华民族近代一系列难关的原因,更是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的根本性问题:
1.“中国人能近代化吗?2.能赶上西洋人吗?3.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4.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 4
家吗?”。
并且蒋先生还列举日本、俄国和土耳其三国都通过接受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而复兴富强的例子,充分地证明了能接受近代文化的国家必致富强的观点,从而得出了要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要研究每个时期内民族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方法。只有分析抵抗的成败程度和原因,在吸收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才能为往后的建国之路作出指引。难道蒋先生说的不对吗?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去做的吗?这也说明了蒋先生的眼界与常人不同。而蒋先生的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事件、人物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得当。
在蒋先生的眼里,鸦片战争只不过是一次意外的战争。英国在一开始只是想与中国通商而已,它并没有别的意思。然而清政府却多次把英国拒之门外,而之所以拒绝则是因为清政府受其封闭固守的旧思想影响太深了。近代邦交也因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大机会。可是,清政府却偏要把这个大机会视为大困难,而且要一次次地将其恶化,最终才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可气愤的是,这一仗并没有打醒这个清政府,落后与挨打的原因在事实的包围中越来越清晰了,清政府在战后二十多年才觉悟、肯接受现实。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大多数的英国人都扮演着友好商人的角色,可在清政府的眼中他们就是侵略者。有的 5
本文关键词:近代史论文1500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2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