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基于UPLC-MS代谢组学技术的枣果皮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7 21:19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及含量与"三变红"枣果实着色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变红"枣果发育的S1、S2和S3时期,枣皮总黄酮呈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趋势,其含量分别为4.94、0.95、4.45 mg/g(干质量),而与之对应时期的果实则经历了由紫红到绿白再到深红过程,枣皮着色与总黄酮含量表现为明显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3个不同发育期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槲皮素3-O-芸香糖苷、甲基槲皮素O-己糖苷、木犀草素O-芥子酰己糖苷、羟甲基黄酮5-O-己糖苷、柚皮素O-丙二酰己糖苷、3,4,5-三羟黄酮O-芸香糖苷、6-C-己糖基-木犀草素O-己糖苷、异牧荆素在S1中远高于S2和S3,它们被鉴定为S1期特征性黄酮类化合物,而矢车菊素O-己糖基、芹菜素O-己糖基-戊糖苷、槲皮素5-O-己糖苷-O-丙二酰己糖苷、金圣草黄素O-葡萄糖醛酸(水杨醇)醚O-二葡萄糖醛酸、金圣草黄素被认为是S3期标志性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阐明了枣果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与黄酮类化合物的内在关系,对揭示"三变红"枣果着色机理具有... 

【文章来源】:食品科学. 2020,41(2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UPLC-MS代谢组学技术的枣果皮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三变红”枣果实发育的颜色变化

总黄酮,阶段


2.1“三变红”果实发育过程中枣皮总黄酮含量定量分析如图2所示,3个不同发育时期,S1的总黄酮含量略高于S3(P>0.05),但显著高于S2(P<0.05),达到4.94 mg/g。S3中总黄酮含量为4.45 mg/g。S2的总黄酮含量最低,仅为0.95 mg/g。在“三变红”枣果S1~S3不同发育时期,枣果颜色从深到浅再到深,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同,从高到低再到高,表明总黄酮含量与枣果皮颜色变化呈正相关。

模型图,模型,变量,总黄酮


基于枣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总黄酮含量建立了PCA模型(图3A),由于采用无监督的降维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无法以不同发育时期为指定变量获得较好聚类效果。为此,采用OPLS-DA法,通过对不同处理样本(如观测样本、对照样本)的特性分别进行训练,产生训练集,并预先对所需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组,然后根据组别性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精确获悉影响分组的关键变量。以R对枣果不同发育时期总黄酮相对含量为基础进行分析,建立了OPLS-DA模型,如图3B所示,该OPLS-DA模型将枣果3个不同发育时期清楚地区分开,且重复的样品紧凑地聚集在一起,从而表明该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PC1解释了总变量的53.9%,PC2解释了总变量的19.3%,累计贡献率达到73.2%,2?个PC可很好地解释总体变量的情况。由于当变量数大于样品数时,使用有监督判别方法进行分析时易产生过拟合现象,因此采用了置换检验法对OPLS-DA在无差异情况下的建模效果进行了考察(n=200,即进行200次排列实验),结果如图3C所示。通过对OPLS-DA进行排列验证,Q2为0.963,远大于0.5,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优异,且RY2大于Q2,RY2和Q2的差值小于0.3,表明该模型的解释度和预测度较优。2.3 黄酮类化合物差异代谢物筛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紫果西番莲果皮花色苷鉴定及其生物活性[J]. 何丹,孔钰婷,宋洪波,安风平,黄群.  食品科学. 2020(11)



本文编号:3328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328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