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分析塔罗科血橙内在品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10:04
  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TA)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是评价柑橘内在品质及风味的重要特性指标,应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NIRS)对塔罗科血橙内在品质进行无损、快速检测。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收集100个塔罗科血橙样品的300个原始光谱数据,处理得到100个平均光谱,其中随机抽取67个作为校正集,33个作为预测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校正与预测模型,再通过实际验证评价建立的PLS模型的性能;试验得到TSS、TA及VC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是0.833、0.699、0.925;将PLS模型进行实际验证,TSS的差异基本表现在1%以内,占比71.43%;VC基本表现在5 mg/100 mL以内,占比70.00%。结果表明NIRS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方法检测塔罗科血橙的内在品质,但TA的相关系数较... 

【文章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分析塔罗科血橙内在品质的研究


塔罗科血橙样品的原始近红外光谱

散点图,预测值,散点图,模型


分析表明TSS的最佳因子(主成分)、SEC、RPDC及r值分别是7、0.30、1.69和0.833。PLS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r值是评价PLS模型重要的参数因子,其中VC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性最高,达0.925。TSS、TA及VC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图分别如图2所示。将PLS模型代入预测集数据进行检测,TSS、TA及VC含量散点图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91、0.496、0.856。VC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较高。2.3 PLS模型实际验证

对比图,预测值,对比图,化学分析


将光谱所得与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近红外光谱分析的TSS结果较小于化学分析的TSS结果,平均值分别为10.3%、11.2%,差值为0.9%;近红外分析TA、VC大于化学分析值,其平均值分别为0.84、0.75 g/100 m L和62.91、58.98 mg/100 m L,差值分别为0.09 g/100 m L、3.9 mg/100 m L。近红外分析获得TSS结果与化学测定结果的差异基本表现在1%以内,占比71.43%;VC基本表现在5 mg/100 m L以内,占比71.43%;TA差异较大,离散范围较大,近红外分析获得的TA的结果与化学测定值没有相关性。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无损检测[J]. 王凡,彭彦昆,汤修映,李龙,李永玉.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0)
[2]基于线性渐变分光近红外光谱仪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损检测研究[J]. 张鹤冬,王冬,韩平,吴静珠,余乐.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05)
[3]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的猕猴桃品质无损检测[J]. 胡晓峰,林敏,刘辉军,焦亮,屠海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8(01)
[4]生鲜紫薯花青素等多品质参数的可见-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J]. 卜晓朴,彭彦昆,王文秀,王凡,房晓倩,李永玉.  食品科学. 2018(16)
[5]便携式番茄多品质参数可见/近红外检测装置研发[J]. 王凡,李永玉,彭彦昆,李龙.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9)
[6]苹果近红外无损检测实验研究[J]. 刘琼磊,谭保华.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04)
[7]冰糖橙可溶性固形物和pH值近红外光谱检测[J]. 王旭.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03)
[8]碘量法测定橙子维生素C的含量[J]. 严苹,罗月生,陈碧琼.  广州化工. 2016(14)
[9]近红外光谱对甜椒果实质地的无损检测[J]. 潘冰燕,鲁晓翔,张鹏,李江阔,陈绍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11)
[10]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水果糖酸度分级控制[J]. 龚志远,李轶凡,刘燕德,吴建红.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5(08)

博士论文
[1]基于介电频谱与光谱技术的水果内部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王转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近红外光谱对石榴品种的判别及品质的无损检测[D]. 王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38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338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