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调和煎炸油的开发及煎炸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19:28
以牛油、高油酸菜籽油和稻米油为基油开发调和煎炸油。通过连续煎炸试验研究了4种调和油的煎炸性能,并与牛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调和油的胆固醇含量为17.48~30.02mg/100 g,远低于牛油的97.35 mg/100 g; 4种调和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土豆条吸油率及氧化稳定性均优于牛油。4种调和油的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均高于牛油,苯并芘含量也相对牛油较高,但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限值(2μg/kg)。4种调和油煎炸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减少。4种调和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牛油低很多。综合分析表明,调和油的煎炸性能相比牛油优势明显,由20%牛油、30%高油酸菜籽油及50%稻米油调和而成的煎炸油综合性能最佳。
【文章来源】:中国油脂. 2020,45(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
由图1a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均高于牛油,在煎炸时到达极性组分限值(27%)的时间长短依次为牛油>调和油2>调和油3>调和油1>调和油4。根据极限组分含量限值,预测调和油1~调和油4的煎炸寿命分别为22、28、24 h和18 h。由图1b可以看出,牛油的初始酸价低于4种调和油,在4种调和油中,调和油2的初始酸价最低,但4种调和油的初始酸价差别不大。牛油和4种调和油在煎炸过程中酸价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牛油>调和油3>调和油4>调和油2>调和油1。在达到煎炸终点时,牛油和4种调和油的酸价(KOH)均低于限值(5 mg/g)。由图1c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均在前期显著增大,中后期呈现无规律的波动趋势。调和油2和调和油3过氧化值的波动在牛油下方,可能是由于调和油2和调和油3比较稳定,在煎炸高温条件下分解得较慢。由图1d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碘值均远高于牛油的碘值,这有效改善了牛油在常温下呈固态的特性,保证了调和油在从运输到使用阶段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体状态。此外,碘值的增加意味着油脂不饱和度的增加,这说明调和油相对于牛油有更好的营养价值。4种调和油中,调和油2的碘值最高。2.3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见图2)
2.5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后土豆条吸油率(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牛油和4种调和油煎炸后的土豆条吸油率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呈波动趋势,无规律性变化。因此,选用土豆条吸油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牛油和调和油1~调和油4煎炸后的土豆条吸油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2.13%、10.73%、10.03%、11.16%、11.56%。调和油2的土豆条吸油率最低,牛油的最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油酸菜籽煎炸油的研究[J]. 刘家伟,杨威,涂梦婕,雷芬芬,胡传荣,何东平,罗质. 中国油脂. 2018(12)
[2]两种食物胆固醇检验方法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的影响[J]. 李丽萍,王竹,赵榕,吴国华,金庆中,赵海燕. 首都公共卫生. 2018(02)
[3]牛油与4种植物油的相容性[J]. 姚迪,何新益,闫西纯,李旭,甄润英. 食品与机械. 2018(02)
[4]食用牛油的制备及深加工技术综述[J]. 王家升,张慧,丁秀臻,孙思远,赵飞,李向阳. 粮油食品科技. 2017(05)
[5]9种市售稻米油极性物质含量的测定及组成分析[J]. 李徐,徐小光,刘睿杰,金青哲,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2017(02)
[6]氢化大豆油和反刍动物油脂中甘油三酯和磷脂反式脂肪酸的位置分布[J]. 胡盛本,卓成飞,邹古月,邓泽元,李静. 食品科学. 2017(14)
[7]我国及欧美煎炸食用油法律法规与标准概述[J]. 王莉蓉,金青哲,冯国霞,黄健花,王兴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9)
[8]正确认识食用调和油及营养调配[J]. 屠洁. 食品安全导刊. 2015(19)
[9]煎炸油及煎炸专用棉籽油的研究进展[J]. 吴晓华,刘玉兰,黄勤生. 农业机械. 2012(36)
[10]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J]. 魏永生,郑敏燕,耿薇,刘建. 食品科学. 2012(16)
硕士论文
[1]牛油特征性风味化合物筛选及品质质量控制研究[D]. 冯伟玲.西华大学 2018
[2]米糠油的煎炸应用研究[D]. 王莹辉.河南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88041
【文章来源】:中国油脂. 2020,45(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
由图1a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均高于牛油,在煎炸时到达极性组分限值(27%)的时间长短依次为牛油>调和油2>调和油3>调和油1>调和油4。根据极限组分含量限值,预测调和油1~调和油4的煎炸寿命分别为22、28、24 h和18 h。由图1b可以看出,牛油的初始酸价低于4种调和油,在4种调和油中,调和油2的初始酸价最低,但4种调和油的初始酸价差别不大。牛油和4种调和油在煎炸过程中酸价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牛油>调和油3>调和油4>调和油2>调和油1。在达到煎炸终点时,牛油和4种调和油的酸价(KOH)均低于限值(5 mg/g)。由图1c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均在前期显著增大,中后期呈现无规律的波动趋势。调和油2和调和油3过氧化值的波动在牛油下方,可能是由于调和油2和调和油3比较稳定,在煎炸高温条件下分解得较慢。由图1d可以看出,4种调和油的碘值均远高于牛油的碘值,这有效改善了牛油在常温下呈固态的特性,保证了调和油在从运输到使用阶段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体状态。此外,碘值的增加意味着油脂不饱和度的增加,这说明调和油相对于牛油有更好的营养价值。4种调和油中,调和油2的碘值最高。2.3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见图2)
2.5 牛油及4种调和油煎炸后土豆条吸油率(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牛油和4种调和油煎炸后的土豆条吸油率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呈波动趋势,无规律性变化。因此,选用土豆条吸油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牛油和调和油1~调和油4煎炸后的土豆条吸油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2.13%、10.73%、10.03%、11.16%、11.56%。调和油2的土豆条吸油率最低,牛油的最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油酸菜籽煎炸油的研究[J]. 刘家伟,杨威,涂梦婕,雷芬芬,胡传荣,何东平,罗质. 中国油脂. 2018(12)
[2]两种食物胆固醇检验方法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的影响[J]. 李丽萍,王竹,赵榕,吴国华,金庆中,赵海燕. 首都公共卫生. 2018(02)
[3]牛油与4种植物油的相容性[J]. 姚迪,何新益,闫西纯,李旭,甄润英. 食品与机械. 2018(02)
[4]食用牛油的制备及深加工技术综述[J]. 王家升,张慧,丁秀臻,孙思远,赵飞,李向阳. 粮油食品科技. 2017(05)
[5]9种市售稻米油极性物质含量的测定及组成分析[J]. 李徐,徐小光,刘睿杰,金青哲,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2017(02)
[6]氢化大豆油和反刍动物油脂中甘油三酯和磷脂反式脂肪酸的位置分布[J]. 胡盛本,卓成飞,邹古月,邓泽元,李静. 食品科学. 2017(14)
[7]我国及欧美煎炸食用油法律法规与标准概述[J]. 王莉蓉,金青哲,冯国霞,黄健花,王兴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9)
[8]正确认识食用调和油及营养调配[J]. 屠洁. 食品安全导刊. 2015(19)
[9]煎炸油及煎炸专用棉籽油的研究进展[J]. 吴晓华,刘玉兰,黄勤生. 农业机械. 2012(36)
[10]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J]. 魏永生,郑敏燕,耿薇,刘建. 食品科学. 2012(16)
硕士论文
[1]牛油特征性风味化合物筛选及品质质量控制研究[D]. 冯伟玲.西华大学 2018
[2]米糠油的煎炸应用研究[D]. 王莹辉.河南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88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38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