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对金牡丹乌龙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07 23:38
目的比较不同季节对金牡丹乌龙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春季和秋季金牡丹茶乌龙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对比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类组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春季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分别为(21.13±0.17)%、(2.97±0.05)%、(2.93±0.15)%、(6.998±0.267)%,显著性高于秋茶;而秋茶中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结论采摘季节对金牡丹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有一定影响,由春季采收的金牡丹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活性成分高、品质好。
【文章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1(20)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1 活性成分测定方法
2.3.2 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季节茶叶生化成分的对比分析
3.2 不同季节茶叶氨基酸组分含量比较
3.3 不同季节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比较
3.4 不同季节茶叶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J]. 辛董董,李东霄,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2)
[2]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加工工序对主要滋味物质形成的影响[J]. 余鹏辉,陈盼,黄浩,赵熙,钟妮,刘姝娟,郑红发,龚雨顺. 食品科学. 2020(10)
[3]不同鲜叶嫩度名优绿茶氨基酸组分差异分析[J]. 王雪萍,滕靖,郑琳,刘盼盼,桂安辉,冯琳,龚自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4)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20种元素[J]. 王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3)
[5]紫芽茶树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变化分析[J]. 周喆,孙威江,唐秀华,陈志丹.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5)
[6]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J]. 孙世利,郭芸彤,陈海强,刘晨,赖幸菲,曹藩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9)
[7]不同采摘季节工夫红茶品质的研究[J]. 付静. 食品科技. 2017(11)
[8]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微量元素分布特征[J]. 叶宏萌,郑茂钟,李国平,李灵,刘养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4)
[9]茶园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风险评价[J]. 叶宏萌,李国平,郑茂钟,常雪花,罗汉敏.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2)
[10]茶多酚饮食对HFA小鼠肠道菌群和脂肪代谢的影响[J]. 刘智伟,曾本华,张晓婧,廖振林,方祥,魏泓.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423005
【文章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1(20)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1 活性成分测定方法
2.3.2 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季节茶叶生化成分的对比分析
3.2 不同季节茶叶氨基酸组分含量比较
3.3 不同季节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比较
3.4 不同季节茶叶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J]. 辛董董,李东霄,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2)
[2]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加工工序对主要滋味物质形成的影响[J]. 余鹏辉,陈盼,黄浩,赵熙,钟妮,刘姝娟,郑红发,龚雨顺. 食品科学. 2020(10)
[3]不同鲜叶嫩度名优绿茶氨基酸组分差异分析[J]. 王雪萍,滕靖,郑琳,刘盼盼,桂安辉,冯琳,龚自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4)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20种元素[J]. 王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3)
[5]紫芽茶树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变化分析[J]. 周喆,孙威江,唐秀华,陈志丹.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5)
[6]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J]. 孙世利,郭芸彤,陈海强,刘晨,赖幸菲,曹藩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9)
[7]不同采摘季节工夫红茶品质的研究[J]. 付静. 食品科技. 2017(11)
[8]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微量元素分布特征[J]. 叶宏萌,郑茂钟,李国平,李灵,刘养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4)
[9]茶园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风险评价[J]. 叶宏萌,李国平,郑茂钟,常雪花,罗汉敏.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2)
[10]茶多酚饮食对HFA小鼠肠道菌群和脂肪代谢的影响[J]. 刘智伟,曾本华,张晓婧,廖振林,方祥,魏泓.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423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42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