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封面怎么做_论文封面设计水墨画_高州教师速配网 Q群2:181102651
本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封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9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原创 2010-10-9 17:52:15]
2009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承继初中教学成果优化高中衔接教学
姓 名: 李 浓 娇
作者单位: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学 科: 化 学
学 段: 高 中
联系电话: 13630427090
承继初中教学成果 优化高中衔接教学
【摘 要】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衔接教学问题客观存在。本文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摸索探究如何优化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 衔接
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师盼来了经过课改洗礼的初中毕业生。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与高中的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而学生也感到高中学习的内容多,难理解,对教师的授课要求无法适从。我们反思着其原因之一是高中教师对初中课改理念理解不够,仍以老眼光、旧要求看待和评价课改后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关键,高中教师要主动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一、理解初中课程目标,肯定初中课改成果,愉快承继初中教学。
初中的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其知识层次是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如科学版初中教材在“探究水的组成”中引入电解池;“燃料”中引入氢氧燃料电池;“金属”中补充了金属冶炼的知识;“溶液”中,增添了晶体的生长和乳化作用;还简单介绍了“现代化学合成材料”和“食品、药品与健康”等专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科学技术,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展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但相关的知识原理是高中化学的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材以观察活动、探究实验、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讨论交流、制作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栏目设计,实现从过分强调 “双基”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转变。“科学探究”主题更是课改的核心内容,探究的程序是:
观察与问题
假设与预测
实验与事实
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拓展与迁移
“科学探究”贯穿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寓知识于探究之中:如呼吸气的成分、实验室制备氧气、物质的燃烧条件、水的组成、二氧化碳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钢铁锈蚀的因素、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甲烷的组成等。事实上,我们也发现经过课改的学生的知识面广,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强,比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有合作精神,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归纳的能力强。
高中化学则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会应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初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过渡转化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高中教师既要理解经过课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又要肯定、保护、承继、巩固和延续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正确评价学习水平,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发扬优势,实现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能力的提升,这正是课改的宗旨和最大的亮点。
二、衔接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科学指导学法。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并科学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衔接点。
我们需对初高中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加以提高。(如表1)
[表1]初高中相关知识内容对比
初中
高中
元素符号、化学式
电子式、结构式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
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
氧化、还原、置换、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
酸、碱、盐
电离平衡理论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氧气、氢气、碳
硅、氯、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
实验基础知识和过滤、蒸馏、气体制备、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计算
同时,初中新教材中一些概念存在局限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新旧概念,发现原有定义的局限性,深化认识,形成新的知识规律。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仅从得氧失氧的肤浅角度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而高中则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深入理解本质(电子转移),并能应用;对于复分解反应,初中仅以产物是气体或沉淀或“水”来作为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依据,,而高中则把“水”延伸为“弱电解质”,乃至从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对于金刚石、石墨、C60,初中只从性质和用途的角度作介绍,而高中则要升华为“结构→性质→用途”的知识规律。
2、运用迁移思想,善用引探教学法,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中转化而来的,从初中教材内容出发可以简化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这与入境易缓的教学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对于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的内容,教师得巧用迁移理论,善用引探教学法,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新知识的建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越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迁移的方法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就是迁移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根据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储备量,为学生建构新认知搭桥铺路,把知识的难度恰好设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落脚点,让学生通过努力,发挥潜能,获得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进入新的学习境界。可见,运用迁移的思想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和“学”的难度都有所降低,并且实现有效衔接,相得益彰。
3、明确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科学指导学法。
高中化学是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内容的深度、广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在衔接教学阶段,高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缩短磨合适应期。
①抽象概念,理性认识。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除了强调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如摩尔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等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学习时必须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认识规律。
②抓住典型,探索规律。高中化学知识的内涵深,联系广而系统性强,学习时可抓住典型的特征知识,探索形成规律。如有机化学内容庞杂却有规律可循,牢记官能团性质,熟记典型反应,即可以不变应万变。
③深刻理解,增强记忆。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增多,如果不及时消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相当被动。“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学习时应注重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理解后要有意识记,掌握有效的识记方法:归纳口诀,比较异同,读写结合,及时翻阅等。
④对比总结,梳理归纳。多运用列表对比法,有利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如分散系中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学习。多运用点线网络归纳法,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如“硫”就以“H2S→S →SO2→SO3→H2SO4”为统领。
⑤强化计算,定量分析。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高中要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化学分析离不开定量分析,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强化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如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换,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差量法、十字交叉法、联合方程式比例计算等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甚广。
⑥设计实验,完成报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要继续强化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通过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总结成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实事求是,准确严谨地表述,完成实验报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因此,进行学法指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新课程跨越初高中两个教育系统和学习阶段,特别是初高中分设校区的学校,初高中教学相互沟通少,衔接教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建议当地教育教学部门多提供初高中教师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携手推动新课改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年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实用教学新法》 戴汝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标签: 考试习题
将本文分享至:
阅读() | 评论() | 转帖 | 举报
我 顶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下一篇: 转发关于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考试的通知
上一篇: 教师见习个人工作总结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表评论
本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封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9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