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王桂英老公是谁_长春王桂英居士图片_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我铰的是生活
本文关键词:王桂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王桂英生于1940年。她出生刚8个月,父亲就去世了,7岁那年,母亲又抛下她,走上了黄泉路。“父母就是孩子的天,父母不在了,对于孩子来说,就等于天塌了。”王桂英过早地承受了失去双亲的痛苦,过早地经历了生活的磨难。
贫穷的父母没能给王桂英留下什么家产,做木匠的父亲留下了一些雕花木模,母亲则留下了几顶亲手绣制的童帽。7岁的王桂英常常将这些木模、童帽拿出来,用小手去抚摩它们,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触摸到父母的体温。这几件不起眼的东西成了王桂英的玩具,同时也成了她艺术启蒙的教材,但那时的王桂英并不知道,正是这几件东西将她领进了民间艺术殿堂,并使她成为一名民间艺术家。
也就是7岁那年,王桂英拿起了剪刀照着木模、童帽上的花样,稚拙地剪了起来。那些花样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她,使她着魔,使她无法放下手中的剪刀。她一开始也只是剪一些窗花、鞋样,15岁那年嫁人后,,这些窗花、鞋样还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手中的剪刀不光可以剪花样,还可以剪一些其他自己想剪的东西。
王桂英说:“我铰的是生活。铰的是我心里想的,眼前过的。”
从王桂英的剪纸中,可以看到她自己的影子。她的作品基本上都反映了她所熟悉的生活,比如《春耕秋种》、《采桑》、《养蚕》、《磨豆腐》、《晃麻油》、《晒粉条》、《烙煎饼》等,都是以乡间劳动生活场景为题材。这类题材在她的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而使她的剪纸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实生活是王桂英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的剪纸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王桂英的剪纸,从风格上看属于北方一派,与南方流派的严谨、细腻、精致相比,她的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古拙、构思奇特而不拘泥于传统。她更多地采用了写意手法,不追求形似,以简约的刀法表达了她心目中的生活。她的剪纸没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为,“花无正枝,铰无定规”(王桂英语),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独到,险中求胜。比如《鸡》这幅作品,一只鸡她剪了三只头伸向不同的方向。有观众感到很诧异,就问她:一只鸡怎么会有三只头?王桂英用浓重的乡音回答道:“鸡吃食时不就这样么!”她将鸡吃食时左顾右盼的神态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画面增添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难怪一些外国观众看后大为惊叹: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在传统的手工艺术作品中竟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幅作品相继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介绍,深受国外读者的好评和喜爱。
王桂英不识字,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长期的生产劳动养成了她淳朴、善良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纯真,充满了情趣,充满了生动、鲜活的田野气息。她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剪进了作品中,剪纸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指着《摘辣椒》这幅作品说:“看这红红的一片,心口就暖了。”
王桂英还习惯一边剪纸一边唱着自己编的《剪纸歌》:
你别摸我这把剪子,
我这把剪子
能剪龙、能剪凤,
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
能剪山、能剪水,
剪个鸭子扁扁嘴。
能剪鸡、能剪鹅,
剪个鲤鱼跳天河。
能剪猪、能剪羊,
生产劳动我都剪上。
最后剪一个万年青,青万年,
遇上花草我都剪全……
王桂英的作品除了反映她所熟悉的生活外,神话故事、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也是她经常表现的题材。她往往用一组系列画面来反映故事内容,画面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幽默,充满了机智,充满了快乐,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1995年,王桂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5幅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多幅作品被介绍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春节后,经上海电视台及江苏有关单位的组织,王桂英个人剪纸艺术展在上海一家画廊展出,并出版了她的个人剪纸作品集。2002年年底,上海电视台以王桂英为原型拍摄的新闻纪实片《母亲》,在亚洲电视艺术展中获了奖。
王桂英每天忙完了农活和家务都要拿起剪刀剪上一会儿,一天不摸剪刀她就会感到不舒服。她不但自己剪,而且还经常被当地学校请去教学生们剪纸。就连她那年幼的孙子也整天拿着一把剪刀跟在她的屁股后面,缠着奶奶教他剪纸呢!
2001年,王桂英的老伴突然去世了,她经受了人生中又一次痛苦的打击。但有孝顺的儿孙伴着她,有她热爱的剪纸伴着她,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孤独。
王桂英说:“我会一直铰下去的,除非我拿不起剪刀了。”(姚付祥)
本文关键词:王桂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6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7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