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协同战略下北京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间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外部需求的减弱,成为京津冀地区部分服务型产业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现代生产制造业,创新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为如今的京津冀提供了极佳的历史性机遇。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它的职能特点使得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更加强化,城市消费者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时代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得北京成为权威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发达的国际都市。而天津则是临近首都和海港,发挥自身特色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先进的生产制造业基地,也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交易中心。河北省是华中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段,连接南北的经济中心,是全国较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也是北京市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输出地。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成为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京津冀区域的服装生态圈也将成为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北京服装产业转移,能够疏解北京非首都的职能,共同打造新北京,打造生态北京。
当前北京市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基础较为雄厚,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在世界上有一定技术水平,已经构架起以各类男装、女装、童装、辅助生产面料、家居纺织、企业用纺织服装品的产业链。而北京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经历长期的整合优化分为种植、染整、生产设备、设计品牌、配饰制作生产、服装贸易、服装品牌、服装营销等。这个产业链中有一张庞大的网络体系(零售网、销售网、特许经营加盟等)。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会增大各个产业链上的长度和强度进而带动各个环节的飞速发展。目前北京在盈利较高的商贸环节具有较好基础,而当下流行私人定制及服装设计工作室成为了服装业的新宠,盈利较高的纤维研发和产品设计环节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和纺织印染机械规模都在缩小。
.........................
1.2 研究思路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是影响京津冀区域全面发展的重大事件,本文在京津冀协同战略背景下结合北京服装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开展北京服装产业转移路径的研究。全文的思路如下,首先回顾了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文献综述以及前辈们的研究近况,紧接着对京津冀目前产业转移的状况做了充分综述,然后对服装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次是从京津冀三省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近况进行分析,通过现状的调研,从服纺织装产业转移的物质要素、产业升级和相关特点来着手,得出北京市服装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北京市服装产业的选择路径进行实证具体分析,引出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规划。最后总结在服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相关物质要素,并且寻求对北京服装产业转移的建议对策。本文的研究路线图见(图 1)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综述
2.1 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普遍来讲的产业转移是一种产业经济状况,也就是产业在成长到一定时期的时候所要经历的变革或者升级,通常所指的是一些产业在某个区域发展,经过经济饱和或者其他因素影响,由一个地区空间挪动到另一个地区的形式,是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最新优化配置。而狭义的产业转移则是行业进行的梯度挪动,它的形成是由于两个地区的文化政治水平不同所组合形成的这个梯度差异就是产业转移。
目前为止,产业转移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较普遍,有些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就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王文成(2004)。也有学者认为是地理上的空间优化配置,是属于产业转移,魏后凯(2003)。
本文认为产业转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经济发展过程达到饱和阶段,由于大环境、产业优化,区位条件的变换,使得某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大型公司为主导进行的产业转移,本文是以北京纺织服装产业为目标来进行研究的。
.........................
2.2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2.2.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产业转移领域主要是从宏观、微观、中观的角度来展开的,那么较有影响力的关于产业转移的学术著作有: Lewis, Arthur(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Economics Order)是最早的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经济政治环境压力重大;Z.A.Tan(Products cycle theor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产品生产比较劣势而实施的空间移动;Raul Prescribe(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认为发展中国家为扩大市场而推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引起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中观层面是从产业的角度来阐述转移动因,如日本的学者小岛清(1978)在 H-O 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强调一国的对外投资就是产业转移应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上的,认为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的转换是造成产业空间转移的原因;微观层面的研究则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待产业转移动因,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用 OLI 模式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从微观层面看最有力的解释。
2.2.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很多的著名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也有很多,芦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认为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都是往往出于降低成本和获得更多企业利润才进行产业转移;陈刚、陈红儿的(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则认为产业转移是产业之间由于竞争激烈,重新选择产业路径;戴宏伟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则认为促进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生产物质因素的变化;陈建军的(区域产业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是从战略发展的方向对产业转移作了研究;夏禹农的(梯度理论与建议)提出区域间梯度转移模式是在前人研究生命周期理论的前提下;全春的(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化)认为产业转移有助于技术扩散和传播,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效应;魏后凯的(产业转移大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认为产业转移不但能够通过内外力量推动区域市场结构的不断改善,促进承接地产业持续成长,而且有利于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
第 3 章 服装产业区域转移的相关理论------------------8
3.1 服装产业链和区域转移的概念、内涵--------------8
3.1.1 服装产业链的概念--------------- 8
3.1.2 服装产业区域转移的内涵------------------ 9
第 4 章 京津冀服装产业转移调查现状及路径研究---------- 14
4.1 京津冀服装产业转移现状------------------- 14
4.1.1 北京市服装产业转移实况调研------------14
4.1.2 河北省服装产业承接现状调研---------------18
第 5 章 服装产业转移效用模型设定及计量分析----------------------- 31
5.1 模型设定--------------------------31
5.2 服装产业转移的效用计量模型的设定---------------------- 33
5.3 计量分析-------------33
第 5 章 服装产业转移效用模型设定及计量分析
5.1 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为我们供应了数据的具体分析,利用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为数据进行结构分析预估和实证分析。
5.1.1数据说明
服装产业按照我国的统计局的经济分类(GB/T4754-2002)划分为 C 类属于制造业,又分为十八类包括服装、鞋帽、配饰等,以及三千六百多小类包含服装的专用设备。本章再进行分析北京服装产业转移,针对数据的搜集选取了十七大类服装业。数据来源是 2006年至 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搜集整理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的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些统计数据,且经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经网研究数据网来收集更新的,有关不多的服装产业的信息。力争实际精确的反映出京津冀协同战略产业转移的真实情况。
本文对于北京服装产业计量统计分析,根据要素量化做如下定位:1),生产函数的 Y值用那一年的价钱算出服装产业的总产值为基础数据,并且用 2005 年--2015 年的消费指数去除,得到了实际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 Y 值的指标;2),劳动力投入选取的是十年间各地区服装产业全部人员平均数为指标;3),资本投入资金 K 的基础数据时服装产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均额,搜集到的计算值减去个年度各区域的服装产业的牢固资产投资额,最后得到了稳定资产投入的现实的净值。
数据样本的选取是对京津冀的服装产业十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京津冀区域的数据都是比较完整的,由于在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服装产业的发展史比较迅速的,产业发展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在 2008 年以后的纺织服装业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2015 年的京津冀协同战略对服装产业又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
第 6 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在第二章研究产业转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的文献综述,对产业转移的作用成分借用的是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实行理论研究,将服装产业转移的作用因子主要从三个大方面归纳:物质要素、产业升级、环境影响。第三章在文献综述梳理的情况下,对服装产业链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根据协整理论、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多样的研究技术对北京服装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北京服装产业转移主要是有物质要素、产业升级以及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第五章利用了产业转移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 F 检验,并做了回归结果分析,对北京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上述五章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长远看,北京的劳动力成本在产业转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还是成本导向型的产业转移,劳动生产率对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阻碍作用,北京的土地占用,土地使用的约束条件,原材料的上涨,给服装产业低成本低价格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外在的因素有利的促进了北京服装产业转移。
第二,在京津冀区域这三个地方的经济关系式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是互补性的,区位方面在大型商贸市场及外贸方面可能阻碍了服装产业转移,北京服装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产业生产制造急剧的影响呈弱的正效应,表明服装产业转移效应出现,但是并不是很明显,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第三,产业升级是在国家政策战略的推动下进行的产业升级,所以不可能是服装产业转移的自身举动。结合现实环境来看,推动对服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对产业升级没有很大的影响,物质要素和环境要素的作用力度要远远大于产业升级。北京的市场化程度比河北天津都高,各方面的市场要素业发达,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规模发展,生产成本迅速降低,所以服装转类企业转移的现象加快。
第四,环境的作用力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性因子,京津冀三个地方的交通便利,三者是互补性的,对服装产业空间挪动有很大的利处,服装产业转移增加了区域的产业均衡规模,快速推动了服装产业转移的脚步。
总体来说北京服装产业处于往产业转移阶段进行,对产业转移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就是人口分布和劳动生产率,把北京的发达的技术水平向河北天津传递,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劳动力的成本对产业转移影响较大,这也证明了人口成本要素是北京服装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的作用成分。土地、原材料价格、资本流动都是服装产业转移不可或缺的因素。京津冀产业的转移,带来了更为专业化的市场,地理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优势提升。目前北京的服装市场环境规模会扩大,跨区域的合作给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双赢,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北京的服装产业转移后的效应是显著的,随着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推进,服装产业的转移也会加快。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583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