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全新的突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良好的满足,然而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很多社会问题接踵而来,诸如环境破坏、食品中毒、雇员意外事故、偷税漏税等问题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因此社会公众不再仅仅关注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逐渐也重视企业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雇员、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响应政府政策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所取得的成就和结果。企业不得不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政府、环境、雇员、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等与企业经营盈利息息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是否能很好的承担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也逐渐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之一,例如,国家环保部在 2013 年正式发布了针对造纸印刷纺织业的《印染企业环境守法导则》,从企业设立审批到日常生产管理全过程,对全国所有的造纸印刷纺织业进行管理监督,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污染治理水平1;2013 年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安徽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指南》,该指南对于安徽省工业企业在公平运营、尊重产权、环保节约、劳动关系、责任营销等领域的社会责任设定出完整的标准;2014 年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推出地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2、《四川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2013-2014 年》蓝皮书,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同时诸如“三鹿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富士康雇员跳楼”等雇员权益问题、“大众汽车存在严重缺陷”等企业诚信问题、“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等环境污染问题却又一次次敲响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警钟。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这个概念最早是在 1923 年由英国学者谢尔顿提出来的。
...............
1.2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的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 Shledon(1924)[3]提出来的,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者要满足企业内外相关者需要满足的责任联系起来,之后这一概念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变化过程,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众多学者各执一词,争议颇多。由于企业性质、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等的差异,不同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考虑的角度也会产生差异,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影响也不同。1953 年 Bowen[4]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书中提出早期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定“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以及采取行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往后的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奠定了基础。如表 1.1 所示。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的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斯坦福大学最早定义了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生存依赖者,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那么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阐述了对利益相关者的理解,比较典型的定义见表 2.1。从表 2.1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所不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结可知对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大体可分为三类:1.能够影响企业或者被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组织;2.和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人和组织;3.对企业进行专项投资的个人和组织。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目前国际上比较经典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
...............
2.2 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缔结的结果,它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不能排除在社会之外独立存在,因此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契约理论从十九世纪以来就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认同,Jesen 和Mecking(1976)将企业定义为这样一个法律实体,在这个实体中个人之间通过复杂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交汇联系在一起。这个理论为后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奠定了理论基础。卡罗尔(197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其的隐性索取权,企业不能很好履行其社会责任会导致隐性索取权转变成显性索取权,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20
3.1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20
3.2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假设..................23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31
4.1 数据选取与统计分析...............31
4.2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差异性统计.................34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选取与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 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 2008-2015 年的数据为样本,在数据的选取上,本文首先剔除了在这个年度区间内没有正常经营的公司,如停牌、未连续经营、退市等,且本文有些指标的计算要以前一年度的财务指标作为基础,因此也剔除了 2007 年尚未入市或指标缺失的上市公司,同时剔除数据库中有数据缺失的公司。数据来源于 CSMAR 国泰安数据库,最后剔除了离群值,共得到 399 家上市公司共计 3192 个研究样本,如表 4.1 所示。本文研究的指标主要来自于 CSMAR 数据库中的公司研究系列的财务报表数据以及上市公司的年报,其中增加价值、总资产、期初、期末存货及应付账款来源于财务报表中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每股收益和速动比率来源于 CSMAR 中股利政策,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支付给雇员的工资及为雇员支付的现金来源于财务报表中的合并利润表,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来源于润灵环球社会责任评级报告,国有股股数来自于公司研究系列中的股本结构。
...............
4.2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差异性统计
从表 4.5 可知,如前所述,若按照国际上的做法给每个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赋予相同权重,可知 2008-2015 年间,石化塑胶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最好,,造纸印刷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得分最低。从表 4.6 可知如前所述,若按照国际上的做法给每个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赋予相同权重,可知 2008-2015 年间,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更好。
...............
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增加价值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目前两者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研究方向与重点,系统地介绍了两者相关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增加价值内涵进行界定,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随后对研究变量进行设计,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本文测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力求做到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最后,选取 399 家沪深 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共 3192 个样本量作为研究样本,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性检验,并分别构建模型,通过固定效应回归研究分析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当期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并且对企业前一期增加价值的创造对当期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中各假设得到验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在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同时,从与企业增加价值创造有关的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出发,构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增加价值创造活动的作用机理框架,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其主要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获得比其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成本更大的收益,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增加价值,同时,增加价值的创造也为企业更加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经济和资源基础,两者是良性循环的关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13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6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