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国贸易互补性研究——以中哈俄德为例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区域合作欣欣向荣,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于2013 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致力于打造全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沿线国家的普惠共荣。为实现这一宏图伟略,沿线国家应加强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大陆,覆盖面积之广、辐射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愿景与行动》提出开辟三条大通道以畅通整条经济带。文件指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其中第一条通道走向与现有的新亚欧大陆桥基本重合,也是《愿景与行动》重点规划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之一,研究这条通道沿线国家贸易互补性,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对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架构、奠定亚欧合作基础,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条亚欧大通道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中面积最大、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与其他中亚国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比较相似,并且是我国在中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1996-2013 年期间中哈贸易量占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量 60%以上,是中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俄罗斯横跨亚欧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巨大,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欧洲国家以制造业闻名世界,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也是我国在欧洲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国,仅中德贸易就占到中欧贸易 20%以上。这些国家均是中亚、欧洲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家,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途经之国,因此实现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互联互通,对实现亚欧大通道建设、贯穿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非凡。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国贸易互补性研究——以中哈俄德为例”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先归纳贸易互补性的含义、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贸易发展历程,分析双边贸易现状。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 1996-2013 年的贸易数据,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测算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互补性大小,分析具有互补性的商品种类和贸易互补的性质,研究中国与这三国贸易互补性是属于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最后立足实际,,思考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如何发展良性竞争关系,挖掘贸易潜力,加强经贸合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2 论文框架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归纳贸易互补性的含义、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现状;第四章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互补性;第五章主要是根据前文有关中哈、中俄、中德的贸易问题研究,提出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贸易、实现贸易畅通的政策建议,并讨论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启示。
..........................
2 贸易互补性相关理论及综述
2.1 贸易互补性的定义
在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互补性之前,应先对贸易互补性有基本的了解。长期以来,贸易互补性并没有明确而权威的定义,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1)如果 A 国的强项是 B 国的弱项,A 国的弱项是 B 国的强项,那么这两国就处于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
(2)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 。
(3)贸易互补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产业间互补使两个国家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产业内互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 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不管是产业间互补还是产业内互补,最终都要反映为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而双边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决定因素就在于两国具有相互需求或者互补性(陈建军,肖晨明,2004)。
学者对贸易互补性的解读主要是从国家间贸易品差别入手,贸易双方产品结构差距越大,产业间互补性也越大,产品结构相似的国家也极有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因此在讨论国家间贸易互补性时一定要兼顾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随着生产的不断细化,产品内贸易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对象。产品内贸易是生产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贸易,这里的中间品指零部件组件、配件和处于不同加工工序的中间品(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农矿产品等)。由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不仅仅局限于中间品贸易,涉及商品种类繁多,包括矿物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故本文从整体上考虑重点讨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此外另有学者利用SITC Rev.3 五分位数据的零部件贸易数据来衡量产品内贸易,本文在 SITC Rev.3 二分位的基础上讨论国家间贸易互补性,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再深层挖掘向产品内贸易互补推进。
..........................
2.2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贸易互补性反映了贸易双方依据自身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水平等情况,互通有无,通过国际贸易提升本国福利水平,究其根源讨论的还是贸易动机、条件等问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
在早期一些著名经济学理论中就已经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绝对优势,这个国家应充分利用优势进行生产并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自己不具备生产优势的商品。其他国家在面对该国的绝对优势,应避免恶性竞争,转而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当每个国家都专注于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时,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各国生产要素将得到充分用,生产效率和物质财富大幅增加,国际贸易会使每一个国家的福利都有所增进。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问题做出了第一次科学的解释,说明不同国家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可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提升本国福利,在讨论国际贸易发生动机、贸易互补原因问题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2.2.2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前提是两个国家各具备相对于另一个国家的绝对优势,但现实中这种假设过于严苛,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劣势,另一个国家均处于优势,两国还能否开展国际贸易,这就需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上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优劣不平等情况下,只要劣势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落后程度不同,国际贸易仍可进行。处于生产优势的国家只生产两种优势产品中最具优势的产品,劣势国家只生产两种劣势产品中占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展贸易仍然可获得更多的产品和利得,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3 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现状分析 ............. 15
3.1 数据分类及解释 .............. 15
3.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 ..............15
4 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25
4.1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 2
4.1.1 以中国出口衡量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 25
4.1.2 以中国进口衡量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 27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7
5.1 研究结论 .................. 57
5.2 中哈、中俄、中德贸易合作政策建议 .......... 57
4 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本文在此章分别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指数主要用来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联系紧密程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分析中、哈、俄、德各自的出口优势产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用来测算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存在互补性的贸易商品种类及互补程度;贸易专业化指数用来判断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互补性的性质,区分产业内互补和产业间互补。
4.1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4.1.1 以中国出口衡量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本节首先从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三国进口的角度衡量几个国家的贸易结合度。
从表 4.1 和图 4.1 可以发现,1996-2013 年间,以中国出口、哈俄德三国进口角度分析的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TCD),中哈、中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中国与德国的贸易互补性则有轻微下滑。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通过前文关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互补性、贸易潜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出口优势产品各不相同,与这些国家在 SITC2(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5(未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 SITC8(杂项制品)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就现实贸易情况看,中国对这几个国家的进口普遍存在忽视 SITC2 和 SITC5 的问题。
第二,中国主要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进口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矿物燃料等初级资源,对其出口机械运输设备、杂项制品等工业制成品,中哈、中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中国与德国贸易主要在工业制成品内展开,中国从德国进口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对德国出口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成品,两国贸易更多地体现了产业内互补。
综上所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的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在多个商品类别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今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结构较为单一,出口优势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长期发展。为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宝贵机遇,我们必须根据实际贸易情况制定合理发展战略,实现贸易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1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3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