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与荒诞——余华小说的复仇主题研究
第一章复仇主体与荒诞行为
1.1《鲜血梅花》:阮海阔——美妙漂泊
《鲜血梅花》这部小说,包含着传统复仇思想的痕迹,继承了传统复仇故事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复仇文化的思想烙印和思维模式。但是,余华作品中的复仇思想与传统的复化思想相比,更注重表现对复仇行为的抑制,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远远背离了传统的复仇叙事,与其他作家对"复仇"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看,文本遵循的是传统"血亲复仇"的情节模式,选取了侠义小说的题材。在文中,一代大侠阮进武被人所杀,其子阮海阔自幼便背负着替父报仇的巨大使命。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将梅花剑交给他,要他出n复仇,并以毁屋自焚的方式鼓励他去义无反顾的复仇。小说通过这些叙述,交代了阮海阔复仇使命的不可抗拒性和必然性。然而,与传统复仇故事有所不同的是,文中的复仇者是以"懦弱者"的形象出现的,阮海阔对于背负的复仇使命几乎没有自己的情感想法,他对此宿命没有做出违抗,但是也并没有仇恨之屯、。复仇之旅于他来说,似乎只是出口去做一件平常的事情,缺少了传统复仇叙事里复仇主体对复仇使命在情感上的荣辱屯、和仇恨屯、理,文中颠覆传统复仇叙事,将复仇行为所应具备的的"悲壮性"淡化的如同一张白纸。文中,阮海阔是"虚弱不堪"的,且"没有半点武艺",似乎从来都没有过自己的主见。他同汪曾棋《复仇》里的主人公一样,是传统伦理框架之下对复仇使命的被动承受者,而他的复仇之旅也如同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在文中,他只是一直茫然的向前走,不急不慢,没有渴望也没有痛苦,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与《鲜血梅花》在思想上比较相近的是汪曾棋的《复仇》,这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同样是继承了传统"血亲复仇"的模式,叙述一直围绕着复仇者的屯、理活动展开,带有明显的意识流小说的痕迹。
......................
1.2《一个地主的死》:王香火——孽子"英雄"
现当代文学中,描写对日本侵略者的复仇故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文学题裁,也造就了现当代文学里的革命经典叙事模式。这些作品大都集中于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和丑恶嘴脸,通过塑造一系列的英雄人物而将对敌人的英勇复仇理想化地表现出来。总体来看,这类型作品的复仇主体有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正直、勇敢、善良,嫉恶如仇、舍生忘死等,但大都是一种单一化的性格特征,比如孙犁《芦花荡》里的老头子、冯德英《苦菜花》里的仁义嫂和娟子、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的刘洪等。
《芦花荡》里的老头子,负责交通运输、粮草运送和护送干部等革命工作。有一次,在护送两个女孩的途中,遭到敌人袭击,其中一个女孩不幸受伤,老头子对此充满了愧疚和对敌人的憎恨。第二天,他通过机智的策划,成功的向敌军进行了复仇。老头子送一形象,就是革命经典叙事里一个比较典型的复仇者代表。他是劳苦大众的一员,身无旁技,靠着划船的本事及对芦花荡的熟悉了解而巧妙的对敌人实施了复仇;《苦菜花》里则是通过娟子和仁义嫂这两个典型的形象,表现了这两位来自劳苦大众中的女性,在革命斗争里勇于抗争的进步姿态和革命情怀。这些都是革命题材之下的复仇者形象,将复仇行为置于民族危难的历史背景中来展开,从"公义"的角度表现了复仇的崇高性。余华《一个地主的死》同样选取了抗日战争的历史题材,在日本侵华战争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描写了地主儿子王香火向日军壮烈复仇的故事。在侵华战争期间,地主王子清的儿子王香火,终日只知道喝酒取乐,游手好闲,在父亲眼中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孽子"。一天,他在酒楼喝酒,被日军强制性地抓起来做向导,为他们带路。途中,日军对这位地主少爷拳打脚踢,施重刑,残忍地折磨他的肉体和精神。终于,这位懦弱窝囊的地主少爷内屯、燃起了仇恨的火焰,在不断地折磨里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将日军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向敌人复仇。
....................
第二章复仇行为与传统文化
2.1原始本性与复仇
在心理学上,佛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文明的约束与其原始本能的欲望是相冲突的。马斯洛与他的观念相反,他认为人类在文化中得来的是满足而不是趙折。但是,他自己也坦言,"必须承认,暴力之所以不可避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的本质,即便人的基本需要不时地会受挫,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并且我们知道,由于人类的构造方式,这种挫折很易于导致暴力、愤怒和报复。"马斯洛固然认为人类在文明社会里会获得自身各方面的提升,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也同时承认了人类本性里的报复必。由于天性的无法彻底改变,使得人类在面对愤怒的情绪时,总是会倾向于使用暴力的手段来进行复仇。并且,我们也可以感知,他认为文明会给人带来满足,抑制本性,他对复仇的态度也是基本否定的。
并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我们选择与人类在血缘关系上最亲近的黑猩猩为例,它们"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会为亲属的死亡感到悲伤,会慰问死者的兄弟。它们甚至懂得设身处地地揣摩其他个体的想法,并据此作出自己的决策。"黑猩猩的这^特性,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给人类的复仇本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思考习惯和行为方式,及它们与生俱来所拥有的丰富的情感,就使得复仇行为成为一种处理仇恨情绪的方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证实人类复仇行为的本能性。我们知道,任何生物都能针对自身受到的刺激而本能的作出反刺激的行为表现,而复仇,正是人类面对仇恨时做出的本能反应,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这一点是无法被否认的。"报复性反应,是生物学上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任何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本能。"?报复作为人类本能,事实上,它在人类未开化的原始时期充满了合理性的意味,是人类生物本性的特征之一,,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指导人类行动的本能动力。
......................
2.2伦理文化与复仇
我们知道,暴力复仇带来的破坏性及对人的残害是十分可怕的,是一种愚蠢、僵化的理念下的产物。它作为人类普遍的一个观念,从古至今虽然有着些许变化,但是来自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始终深深地包含在其中。复仇斤为的产生,往往是复仇者为了亲人或者擎友的悲惨遭遇而进行的,这里面就包含了传统血亲门第的思想,它是我们伦理文化和社会关系特别重要的部分。此外,对我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仁义"、"忠孝"的理念深入人屯、,它树立道德体系,规范人的思想和言行,宣扬"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这样的理念在无形中也对复仇行为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儒家文化之外,传统鬼神文化及宗教的生命观,也对复仇行为产生^定的影响,他们标榜惩善罚恶,但是却忽视了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些文化里,儒家文化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它与其他文化紧密关联,互相阐释,又往往互为依据。这些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复仇观念,也使得暴力复仇行为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一种"高尚"的行为。
2.2.1血亲门第观念与复仇
澳洲部落制度成年礼的内容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效果"是令其自我意识处于高度澳散和迟锦的状态,并在这种情况下向他注入一个既定观念:你不是你,你的本质是祖先(阿尔彻灵迦人)灵魂的又一次转世。""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意识的强制性约束……灵魂转世制度是通过成年礼的严酷折磨对每一个青年原有自我意识的强制性替换。"
...................
第3章复仇批判与审美旨趣............31
3.1暴力"盛宴,’与批判.............31
3.2历史、现实与人性..........34
第三章复仇批判与审美旨趣
3.1暴力"盛宴"与批判
《现实一种》中就不遗余力地描绘了山峰对侄子皮皮诉诸暴力的场面,更有碰触读者忍耐极限的对山岗尸体解剖场面"精细"的描绘:"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接着她拿起像宝剑一样的尸体解剖刀从切口插入皮下……失去了皮肤的包围,那些金黄的脂肪便松散开来。""那个胸外科医生在山岗胸肋交间处两边切断软骨,将左右胸膛打开,于是肺便暴露出来……口腔科医生用手术剪刀将山岗的脸和嘴剪得稀烂后,上领骨和下颂骨全部出现。……当他取出第二只眼球离开时,看到口腔科医生正用手术银子卖力地银着下领骨……胸外科医生己将肺取出来了,接下去他非常舒畅地切断了山岗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又切断了也、脏主动脉,以及所有从屯、脏里出来的血管和神经。"
在余华的作品中,暴力的野蛮和残酷往往由它所呈现出来的无常性和循环性来展现。《死亡叙述》里的"我"在良也的驱使下救助被撞的小女孩,但是却并没有获得宽恕,遭受的反而是残忍的暴力。这样就导致了"善-恶"价值取向的错位结局,"我"第一次撞了小男孩选择逃逸,这毫发无损的避免了应有的惩罚。而"我"第二次撞了小女孩之后选择了承担责任救助她,却得到了搭上了性命的惨痛结局。《难逃劫数》里东山深爱着丑陋的露珠,却莫名的遭到了她毁容的伤害,使得用心,珍惜的爱情却换来遭受肉体伤害的错位结果。《河边的错误》里的无辜者同样也是莫名地遭受了来自疯子的暴力杀害……余华笔下的暴力总是毫无根由的出现,给人以不可捉摸的无常感受,仿佛暴力无处不在,总是充斥在日常生活当中,严重破坏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在他笔下,生活由暴为来掌控,莫名其妙的暴力成为了生活中不可预测的神秘力量,主宰着人物的命运和文本的叙述,置身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
........................
结语
余华复仇主题之下的复仇思想,并不是"妙手偶得之"的。它之所W能够成为余华创作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形成复仇的主题,这一切都是受到来自于人类本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还有复仇叙事的优秀作品的影响和他自身的创作观念的诸方面原因。生物学上关于人类复仇本能的论证,这毫无疑问是先决条件和前提,而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里包含的群体意识、鬼神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则是这种复仇思想形成的本质原因,也是中国人精神深处的内核思想之一。此外,来自中外文学复仇叙事的影响也是余华复仇主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复仇主题的小说,本身就具备传奇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吸引读者的兴趣。在这种叙事性当中,又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美学潜力。复仇的手段,往往都是直接诉诸于暴力。而暴力,就成为余华要批判的内容之一,也是他不遗余力在文中表现它的原因所在。然而,余华对暴为地展现,有自身独特性。他笔下的暴力,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暴力的无常和暴力的循环,在这之下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并且承载了他要表现的核屯、思想。更深一层的,是余华对历史、现实和人性的审视和批判。传统复仇行为,总是在骨子里暗合着道德的说教,我们中国人源自血肉里的口第意识,鬼神观念,及最为重要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主宰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在如今的法制社会,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它被我们习为常,继而围困了我们应有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生活经验,自身就事论事的去看待问题,没有跳出传统文化束缚,总是发现不了"真实"。不光如此,复仇行为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人性,它有些时候是丑陋的、变态的,让人不忍直视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55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5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