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9 14:00

从发病原理来看,食管黏膜受侵蚀的最大原因是胃酸,这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适当抑制胃酸分泌量,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从临床经验来看,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消化科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症短期内难以根治,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反酸、烧心、呃逆、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目前的西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但停药后病情反复率较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临床实验来看,单纯的西药(奥美拉唑类药物)只能在用药期间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来实现胃酸反流结束,但无法恢复食管和胃部功能,即无法治本。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3~9月间接收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患者68例,患者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5.7±6.2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7±2.7年;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通过内镜诊断,68例患者中Ia级26例,Ⅰb级21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实验组患者36例;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常规治疗配合口服中药,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症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酸分泌,改善食管黏膜病变情况,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随机选择接收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患者68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组间对照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可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

1.2诊断与纳入标准
患者胃食管反流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2003年于济南制定的RE内镜分级标准”;纳入标准有三个方面:①所有患者对该实验知情并同意;②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破损者;③具有明显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或不适等临床症状。

1.3治疗与观察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615085026,规格20mg/粒)1粒/次,2次/天;吗丁啉(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1123120,规格10 mg/片)1片/次,3次/天。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药物疗法,陈皮、苏梗、神曲、柴胡、大腹皮、莱菔子、香附、佛手、代赭石各15 g,姜半夏、连翘、槟榔、茯苓各10 g,生姜3片,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6周(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停用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注意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后均进行内镜检查,并记录相应结果。在之后的3~6个月内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病症变化情况。

1.4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方面:①无疗效:反酸、烧心等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有疗效: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症状减轻;③显效: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感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④痊愈:胃食管反流病症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方面:①无疗效:病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有疗效:病灶面积减小,但改善效果并不显著;③显效:病灶面积至少缩小二分之一;④痊愈:食管黏膜无充血和糜烂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统计采用x 2检验,计量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症状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内镜黏膜恢复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肝降逆方观察胃食道反流病(肝气上逆)的临床疗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胃食道反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整个疗程为4周。
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降逆方对胃食道反流病(肝气上逆)有较好临床疗效。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效果。5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及针刺治疗。55例患者均症状消失,恢复进食,1年随访无复发。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将本院普内科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单纯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加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柴胡泻心汤口服,并配合胃复安穴位注射进行治疗。总疗程均为3月。疗程前后均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及RDQ量表积分评估,行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p H值监测,随访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RDQ量表积分及24 h食管p H值监测p H值4的时间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临床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来看,胃食管反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或一过性松弛而导致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进而导致食管黏膜受侵蚀而形成的病症。
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逐步恢复食管及胃部功能,调节脏腑整体功能,进而实现治标治本的目标。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在内镜检查的食管黏膜恢复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症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82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82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6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