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批判导论.pdf
本文关键词:摄影批判导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编辑推荐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名人推荐
“精彩绝伦!Liz Wells的新版本书承继了前3版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在理论结构上更完整。这本书是教师与学生必备的!强烈推荐!”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nn Chwatsky
“当代摄影的界限正在变得难以界定,因为当代摄影的过去也在变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Liz Wells的本书出色地将当代摄影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摄影的平台。在这方面,本书实属极品,无出其右。”
——英国西敏斯特大学教授David Campany
媒体推荐
“精彩绝伦!Liz Wells的新版本书承继了前3版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在理论结构上更完整。这本书是教师与学生必备的!强烈推荐!”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nn Chwatsky
“当代摄影的界限正在变得难以界定,因为当代摄影的过去也在变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Liz Wells的本书出色地将当代摄影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摄影的平台。在这方面,本书实属极品,无出其右。”
——英国西敏斯特大学教授David Campany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葳尔丝(Liz Wells) 等 译者:傅琨 左洁
葳尔丝(Liz Wells),是普利茅斯大学艺术学院摄影文化课程教授。她的新作《重要的风景:风景摄影、文化与身份认同》(I.B. Tauris,2010)将于2010年出版。她不仅是《摄影学》(Routledge学术杂志)的编辑之一,同时还编有《摄影读者》(Routledge,2003)一书。她在2004年到007年期间组织了“面向东方:波罗的海地区的当代风景摄影”英国巡回展,现在正着手筹办几个新的摄影作品展,主题关于土地与环境。
Michelle Henning,在位于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西英格兰大学文化、媒体与戏剧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她在J.Arthurs与J.Grimshaw所著的《女性的肉体》(Cassell,1999) 一书中,探讨了对身体的再现手法;在M.Lister编撰的《数字文化中的摄影图像》,C.Acland的《残余媒介》(Minnesota,2007)以及F.Candlin与R.Guins的《客体读者》中,对摄影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她同时还著有《博物馆、媒体与文化理论》(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等书。
Patricia Holland,作家、讲师、电影制作人。她著有多本关于通俗摄影的作品,包括《影像童年》(I.B.Tauris,2004)、《孩子是什么》(Virago,1992)和《家庭快照》(Virago,1991,与JoSpencer合编)。她的文章涉及摄影、电视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愤怒的杂音:“本周要事记”与时事电视节目》(I.B.Tauris,2006)是她的新作。
Martin Lister,在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西英格兰大学担任视觉文化课程教授。他的著作包括《青年、文化与摄影》(Macmillan,1988)、《数字文化中的摄影图像》(Routledge,2008)、《从碘银到硅片:一张关于摄影、文化和新技术的光盘》(ARTEC,London,1995)、《新媒体批判导论》(第二版)(Routledge,2009)。他同时还是《摄影学》(Routledge学术杂志)的编辑之一。
Derrick Price,作家。他曾出版多部关于摄影、风景以及视觉文化的书籍。他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并在最近被任命为西英格兰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他积极参与文化项目,不仅是卡迪夫Ffotogallery美术馆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而且还担任布里斯托尔Watershed媒体中心的管理委员会主席一职。最近,他正在写一本以工业化的南威尔士的风景与文化为主题的书进行前期调研。
Anandi Ramamurthy,是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历史与批判研究系的高级讲师。她著有《帝国的说客:英国广告中的亚非图片》(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并与他人合编了《帝国末期的英国视觉文化》(Ashgate,2005) 一书。从2003年到2005年,她在英国创建了关于南亚民众争取社会及政治权力斗争的视觉及边缘文化网络数字化档案。
傅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获得跨文化研究硕士学位。曾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并长期从事视觉文化与影像媒体研究。
左洁,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摄影、数字技术与影像语言、社交网络与影像传播。
目录
第1章 关于摄影的思考
今昔辩论
关于摄影的思考
引言
美学与技术
当代论辩
案例研究:影像分析——以《流离失所的母亲》为例
摄影史
摄影与社会史
第2章 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
关于摄影及摄影以外的事
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
引言
纪实与新闻摄影:相关议题与概念
调查与社会事实
纪实摄影的建构
案例讨论:《鼓》
纪实摄影:新文化、新空间
第3章 “如此贴心地细看着……”
个人照片与大众摄影
“如此贴心地细看着……”
引言
家庭小圈子的内与外
邪恶之途与无名功业
第4章 作为客体的主体
摄影与人体
作为客体的主体
引言
欲望与厌恶的客体
案例研究:《奇乔琳娜》(La Cicciolina)
科技之身
第5章 景观与幻象
摄影与商品文化
景观与幻象
引言:景观社会
广告的语法
案例研究:人际关系与体验的商品化——Telenor移动电视广告《随时随地》,巴基斯坦,2007年秋季
摄影再现中的霸权
案例研究:旅游、时尚与“他者”
图片的语境
案例研究:贝纳通、托斯卡尼与广告的限制
第6章 超越白墙
摄影作为艺术
超越白墙
引言
早期的摄影论辩与实践
现代时期
案例研究:艺术、设计、政治:苏维埃建构主义
案例研究:艺术运动与思潮:超现实主义
20世纪晚期的观点
女性摄影
身份认同的问题
案例研究:风景作为一种摄影类型
第7章 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
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
引言
人文主义的反应
进一步的批判观点
虚拟化、杂交化、网络化
全球部分摄影档案馆简介
英国主要的公共档案馆(电话:+44)
其他档案馆
美国的档案馆(电话+1)
其他的档案馆(以英语系国家为主)
英国重要的杂志与期刊
北美重要的杂志与期刊
其他杂志与期刊(以英语发行或英语翻译出版为主)
网站
索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明室》以本体论来理解照片“自身”(in itself)的本质。用符号学的术语来说,照片是失序的,因为照片无所不在,所以难以被归类,这样一来“照片就规避了我们”(Barthes,1984:4)。巴特从照片影像解读者的角度展开讨论,他的书写风格是叙事性及修辞性的,以个人化的语调探问为什么照片可以触动他的情感。在《明室》的第1部分,巴特以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为例,展开对摄影本质与冲击的评论。在第2部分,他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的家庭照片上,尤其是他母亲的影像,其中有些照片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那些照片是在巴特出生之前拍摄的,这能让读者深入地思考照片更主观的意义(该部分的论述没有详细的例证)。然而,这本书的目的与某种特定的流派无关。比如说,书中没有讨论商业影像,也没有讨论人们在美术领域对摄影的使用。巴特的目的是本质主义的,因为他试图定义照片作为一种再现方式所具备的特质。他并没有考究照片的拍摄者(摄影师,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照相机的“操作者”)以及拍摄照片的过程,他所关注的是(观看者的)观看行为以及照片的“标靶(target)”,也就是说,在照片的“光谱(spectrum)”中再现的物体和人物。因此,他观察到被拍摄者在摆出姿势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预测到再现的影像会是怎样的了,而且还清楚地意识到,照片留在这世上的时间要比人活的时间还要长;被拍摄者被再现在相纸上,呈现出一种“扁平的死亡”(flat death)状态:照片一方面证实了这个人确实存在过,但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实际的死亡。
内容简介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内容简介:摄影不仅是一种人造之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被人使用;摄影还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与众不同的是,《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以往的相关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某个领域的实践联系起来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中了解到以下内容:摄影观念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个人摄影与大众摄影、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与身体、摄影作为艺术的地位,以及电子图像时代的摄影。
本文关键词:摄影批判导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30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