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心理学读后感_影响力心理学txt下载_影响力心理学txt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16-06-30 13:07
本文关键词:影响力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影响力心理学
影响力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115185905/9787115185907
·条形码:97871151859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图书品牌:北京新曲线
内容简介 《影响力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Zimbardo),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自1968年以来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在耶鲁大学“态度改变研究计划”中做研究工作,后来在纽约大学期间,他研究了认知不协调中的公开从众方式和社会影响。他独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包括:归属感、去个人化、攻击及认知不协调的动机效果。除此之外,他还从事过匿名、破坏行为和害羞行为的现场观察、归因分析和相关变量研究。与他的纽约高中同学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贡献一样,津巴多最主要的工作是他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有效地证明了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目前津巴多博士主要研究为什么正常人会对他们自己的有些行为做出病态的解释,以及研究时间概念是如何影响到个体和群体的行动的。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领域最经典的也是再版次数最多的最佳教科书之一。他在1990年为公共广播电台制作了“发现心理学”电视教育记录片系列。这是由津巴多本人创作和主持的以学生和大众为对象的科普电视片。这部长达26集的电视片探索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心理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心理学来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实用性等问题。
迈克尔·利佩(Michael R.Leippe)是阿德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从1982年开始,一直任教至今。利佩于1979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亲自参与并受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所从事的影响方面研究的熏陶,他的研究试图对社会影响的认知反应做出理论分析。迈克尔·利佩与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合作研究了大众媒体说服的认知加工过程。他也与托马斯·奥斯特罗姆合作,研究了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来解决法律心理学的问题,例如目击者的证词等。从那以后,利佩从事了很多有关说服,认知不协调和法律情境中态度改变和影响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利佩博士发表了25篇以上的研究论文和著作。90年代他从事了联邦政府资助的有关儿童目击证词可靠性的研究,以及如何帮助陪审员和其他寻求事实真相的人区别准确或不准确的目击者的记忆。他同时还在研究说服情境的观众参与心理。
媒体推荐 本书的适用对象不光是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也应该包括那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新闻、外交、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工作的人,还包括所有关注自己和社会的人。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天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本书把令人振奋的实验研究和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刘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编辑推荐 《影响力心理学》继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你是如何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
专业书评 这本书是对社会心理学在影响、说服、服从方面研究的一个精辟总结。作者津巴多是社会影响研究领域里卓有成效的研究者,他本人也是一位社会影响的大家。
本书的适用对象不光是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也应该包括那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新闻、外交、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工作的人,还包括所有关注自己和社会的人。学习这本著作不仅让你能够掌握一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你能够发现和意识到你周围的社会影响的存在。这种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解放。它使得你能够对人性、人生和人心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了解社会影响的过程,起码会对你有两种影响结果:第一,这一知识会使你在希望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时,变得更有影响力;第二,这一知识也能帮助你抵制你不需要的从众、屈服和盲从的压力。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社会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及其同事迈克尔?利佩的《影响力心理学》是一部睿智与深邃之作。它以清晰的思路和优美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有关说服、态度改变和社会影响的策略与规则,同时试图运用这些心理策略与规则来解决生态环境、健康生活方式、儿童教育、大众传媒、政治选举和司法公正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本书把令人振奋的实验研究和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者将从中获得知识的拓展和智慧的启迪。
——刘 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我们希望通过向读者报告社会影响科学研究中令人兴奋的进展从而让他们感到振奋,并产生兴趣。同时,意识到这些知识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整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希望以读者感兴趣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实践的问题,应用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是心理学实验以及那些理论观点的一个自然的运用。我们的重点是要选择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和现场研究(包括新的和传统研究,通过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不断将它与读者所感兴趣和所能理解的活动以及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我们希望它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同时又能轻松阅读的好书。
——本书作者
目录
中文版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影响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社会影响的过程和情境
关于影响--来自“名人堂”(“恶人堂”)的故事
人际影响:皈依和个人接触
交流与说服:“山姆,再说一遍”
大众媒体的影响
影响的ABC:态度、行为和认知
态度系统
一个正在形成的主题:变化导致变化
建立在态度中心角色基础上的其他主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影响
随后各章预览
小结
第2章直接的影响力:从众,服从,互惠和承诺
行为得以强化时的学习
工具性学习与列联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的模仿
榜样的阴与阳
认可与不认可:社会奖赏的力量
从众:保全面子与赢得体面,获得知识
从众的成因
从众:好事还是坏事
服从:权威下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脚本:如果希特勒叫你电击一个陌生人,你会服从吗
从寻常人的角度来解释不寻常的行为
启动不服从的退出按钮
膝跳反射心理学:由直觉形成的影响
互惠规则
承诺规则
起点:当内部改变源于外部影响
小结
第3章先改变行为,后改变态度:当行为成为信念
归因与自我归因
归因理论
自我知觉与自我归因
自我说服与角色扮演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而我们只是演员
再论自我说服:电视是否施加了影响
自我辩解心理学:认知不协调理论
影响认知不协调程度的因素
认知不协调与理由不足效应:越少越好
降低认知不协调的模式
认知不协调与不道德的商业决策
认知不协调、自我归因以及自我肯定:相似性与独特性
过度合理化
不同过程的相似性
自尊的确认
结论
小结
第4章请相信我:通过说服改变态度
寻求影响:社会比较过程
相关特征的相似性
观点的相似性
相异性作为比较的基础
成为影响的对象:说服诉求
说服过程的阶段
最初和最后的阶段
呈现与曝光
观念的过滤
媒体观点的管理
注意
屏蔽
接受和屏蔽
理解
接受:最大的障碍
认知反应:有意义的思考
接受的捷径:使用直觉而不是系统分析
电视播送的形象
系统加工的客观性和偏差
通往持久性说服的暂时障碍
小结
第5章如何使说服更持久
播撒保持的种子:形成强烈、明确且极端的态度
适度的曝光
复杂信息的重复
保持:让说服经得起时间考验
再次一次,反复而更强烈地
系统分析:主动的头脑产生持久的态度
态度:自发的从属者
首因与近因:我第一还是我第二
将态度转化为行为:最终的说服
超越态度的情境力量
当态度屈从于行为:一致性的条件
对说服的奖赏来之不易
小结
第6章小心!别被外界影响所左右
顽固的头脑.抵制遵从和选择性遵从
结构的效力:坚定性的认知基础
卷入状态:抵制说服和接纳说服的动机基础
克服抵制:解放极权主义的自我
正视(可解释性)的作用
唱反调的人是无罪的
问题指向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即使自相矛盾
击中适当的心弦
另一个极端:说服是轻而易举的事
缺乏抵制:相关的案例
形成抵制的能力
引导压力转向有利的方向
偏见:一种致命的态度
从现在来看
从历史来看
社会心理学对偏见的关注
偏见态度的起源
最后提示:做一个开放而不人云亦云的人
小结
第7章有时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改变你
对影响的觉察与意识
觉察、联想与情绪
觉察和“更高层次”的心理过程
向自动化转变
非言语(且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信息
观看:通过声音和表情形成印象
情感与谎言的视觉与听觉
说服与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行为的自我知觉:我点头了,因此我是同意的
阈下刺激:难以察觉的影响
利用阈下“视觉”改变心理的可能性
阈下音频信息与嵌入式印刷信息:不太可能的影响
影响的伦理道德--觉察之外和觉察以内
觉察与意识:结束语
小结
……
序言 中文版序
我非常高兴地得知中国读者有机会阅读《影响力心理学》一书的中文译本。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和发行,对我而言有三重意义:首先,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一直就在为中国人提供欣赏自己生活的指导,这些古老的智慧与心理学的智慧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试图对人性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帮助每个人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不过据我所知,传统的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我猜测,,这一延迟的发展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因为传统的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的则是集体、家庭和社会对个人行动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对传统心理学的个人主义倾向形成抵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使得我们更关注个人和他所属的群体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是如何行动的——这些情境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背景。此外,社会心理学家也开始讨论创造、维持和赋予情境合法性的社会系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包括本书的作者都在试图通过研究各种社会力量系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等等是如何影响社会情境,而情境又是如何与个体互动,来创造出结合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维范式的新的社会心理学。
本书中文版出版的第二重意义是该书涉及的观念和研究可能对当前日益变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应用的价值。世界上还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着如此剧烈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随着中国逐渐地成为世界工业、商务、金融和政治中心,变化恐怕会成为中国人甚至世界人民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所知的中国人所体会到的变化可能包括从农村到大城市的迁徙、家庭结构的改变、工作方式的调整、教育体制的革新,甚至文化价值体系的突变等等。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还通过互联网、电影和流行音乐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球社会,他们的生活与几十年前他们的长辈所能体验到的生活可能有天壤之别。我可以大胆地说,中国就意味着变化(China is change)。
伴随这些社会巨变的是沟通方式的革命。在人与人之间,在普通人与控制着成为好的公民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尤为重要。为了社会、家庭、公司、团队等各种群体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在行为、价值和态度上朝某个方向改变。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能帮助你对这一领域有更好的了解。它能使你明白你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反过来你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了解社会影响的过程,起码会对你有两种影响结果:第一,这一知识会使你在希望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时,变得更有影响力;第二,这一知识也能帮助你抵制你不需要的从众、屈服和盲从的压力。
本书中文版的出版的第三重意义是,下一代中国的心理学家在了解西方心理学有关态度改变和社会影响的工作之后,能够从事新的研究,发展新的理论来改进和提高这一令人痴迷的研究领域的知识水平。它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研究人性是如何受社会条件影响的。中国人的智慧应该能在这一最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上有所作为,我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欣赏到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很高兴应我的朋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彭凯平教授的邀请,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特此序之。
津巴多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
2007年8月
文摘 插图:
(作者:bkbk856660 编辑:kind887)
本文关键词:影响力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638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