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上一句_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名言_ 第11章 找对方法做对事,成就工作高效能
本文关键词:方法总比问题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11章 找对方法做对事,成就工作高效能 作品名称:方法总比问题多 作者:簌簌
(第一节 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高效能工作法则。要把时间用在有效的工作上。如果问题错综复杂、难以解决,就将其分解为小的阶段。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多么经典的论述!请注意,在这段论述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和效能,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而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诀就是,每一个麦肯锡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先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任务。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对企业而言,倡导“正确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正确做事”的人,与倡导“做正确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做正确的事”的人,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动的,而后者是进取创新的、主动的。
要保证工作的高效能,我们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以下是一些参考方法:
1.找出“正确的事”
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有时候,一个问题会摆到你的办公桌上让你去解决,问题本身已经相当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清楚,但是,不管你要朝哪个方向走,想先从哪个地方下手,正确的工作方法只能是:在此之前,请你确保自己正在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很有可能,它并不是先前交给你的那个问题。
2.开始时就心怀最终目标
每一件事和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其特定的最好结果,这个最好结果就是我们做一件事和一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开始做事之前,只要明确地记住了最终目标,不管哪一天干哪一件事,都不会违背你为之确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为这个最终目标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高效能人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往往在做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清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哪些事是必须做的,哪些事往往看起来必不可少,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总是在一开始时就怀有最终目标,因而总是能事半功倍,能卓越而高效。
3.编排行事优先次序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困扰,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
4.精心确定主次
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观念如此重要,但常常为我们所遗忘。必须让这个重要的观念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在每开始一项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应该花精力去重点做的事。
5.了解事情的四个层次
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
(1)重要而且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是你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当务之急,有的是实现你的事业目标的关键环节,有的则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你优先去做。只有它们都得到合理高效的解决,你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别的工作。
(2)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种事情要求我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一个人对这种事情处理的好坏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事业目标和进程的判断能力,因为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紧急的。比如读几本有用的书、休闲娱乐、培养感情、节制饮食、锻炼身体,这些事情重要吗?当然,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事业,还有家庭关系。但是它们急迫吗?不。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拖延下去,并且似乎可以一直拖延下去,直到我们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重视,没有早点来着手解决它们。
(3)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有这样的事情吗?当然,而且随时随地会出现。本来你已经洗漱停当准备休息,好养足精神明天去图书馆看书时,忽然电话响起,你的朋友邀请你现在去泡吧聊天。你就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回绝他们,你不想让你的朋友们失望,然后,你去了。次日清晨回家后,你头昏脑胀,整个白天都昏昏沉沉的。你被别人的事情牵着走了,而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做,这或许会使你很长时间都比较被动。
(4)既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情。很多这样的事情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们或许有一点价值,但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沉溺于此,我们就是在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比如,我们吃完饭就坐下看电视,却常常不知道想看什么和后面要播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传播的信息,往往在看完电视后觉得不如去读几本书,甚至不如去跑跑健身车,那么刚才我们所做的事无异于浪费时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都是被浪费掉了的。
6.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放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之前做,不要让一时的紧急蒙蔽了你的视线。高效能地工作,就要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智慧点拨
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第二节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斯“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到中国一汽大众的现代化车间参观过的人,都会在感叹那里汽车流水线现代化的同时,发现在车间的醒目位置上有一排巨幅广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初看之下,众人皆哗然。怎么这么“现代”的车间里,竟然会有这么“不客观”的理念?这样的广告,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禁为一汽大众的理念所折服:要把事情做对,需要多少次?是四次,还是三次?最好是几次呢?当然是——一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警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还是有人会一再出错。
某广告公司的员工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的宣传广告中,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当他们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由于时间紧,第二天就要在产品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客户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而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5000多份。
客户一怒之下,向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由于错在己方,而且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的确巨大,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件事情传开后,该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渐渐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没有人再敢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他们去做,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造成麻烦和损失。
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打垮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那个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中能细心点,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虽然企业如此要求自己的员工,但是,部分员工却错误地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有的员工甚至认为,在工作中出现一点小错是很正常的。比如,生产工人认为一个零件不合格,对公司并不能造成什么明显的损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因为规章制度中就允许合理的损耗。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企业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在麦当劳,炸鸡腿、鸡翅的时间是用秒来控制的。少一秒,鸡肉没熟透;多一秒,鸡肉会显老。也就是说,无论多一秒还是少一秒,都会影响鸡肉的口感。因此,每个麦当劳员工都必须一次做对,因为顾客还在服务台前等着。福特公司也如此要求员工。在整条流水生产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任何回旋或找借口的余地。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和同事带来工作上的不便,严重时还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你不去做,上司就得去做;你做不到位,上司就得返工。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成本是你的10倍以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他花1小时能做好的事,你花1天的时间做好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了1小时做完交给了他,当他发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再去补充、修改,花半个小时,如果这样,还是你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要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他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要求的重要性。
智慧点拨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斯“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第三节 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把工夫用在点子上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地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善于掌控时间、能够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成为工作和辛勤劳动的受益者。
能够时刻忙于要事,是一个人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区别一个人工作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是看他工作有多么努力,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时刻忙于要事,是不是忙在点子上。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时间与工作效能之间的关系。
在一节课上,一位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瓶子口放进瓶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说这瓶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子口倒进去,摇了摇,又倒进去一些,然后又问学生:“你们说,这瓶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时他的学生们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瓶子里。倒完以后,再次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瓶子是满的,还是没有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次都变聪明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聪明的学生。随后,他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的瓶子,意味深长地问他班上的同学:“你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呢?”
班上一阵沉默,终于有一位勇敢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无论我们把工作做到何种程度了,只要我们努力,就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位学生回答后心中很得意。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最重要的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停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视了一遍,然后才慢慢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瓶子里去,也许以后你就永远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
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些不重要和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他就没有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了。这也是很多人总是忙得团团转,但是工作还是不见成效的重要原因。时间并不能直接为你带来结果,只有正确的行动才能为你带来正确的结果。一个人只知道忙而不知道忙于做正确的事,就好像一个把宝押在了错误的地方的赌徒,最后只能是连本带利地输光。
李斯特是一家企业的采购部经理。由于公司原来生产的数控车床已经落伍,订单日渐减少,利润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把主要战略目标转移到生产新的换代产品上来,并决定逐步淘汰已经落伍的老产品。
但是,由于过去生产的数控车床产量大,拥有很多客户,这些客户仍旧到这个企业来采购一些零部件,用于车床的维修。李斯特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老式数控车床依然大有可为。在他的安排下,他手下的采购员到各原配件生产厂家调回大量零配件,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客户的购买。
没过多久,企业生产的换代产品就出来了,那些老客户也纷纷购买新的换代产品。企业停止生产原来的产品,致使采购回来的零部件大量积压,企业因此损失了一大笔资金。因李斯特的努力方向并不符合公司的目标,所以,他的努力不仅白费了,反而给企业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
一个员工应该追随企业的目标,把个人的努力融入到公司的发展目标中去。员工的使命就是对公司的目标远景了然于胸,努力去帮助老板完成他的现实目标。要追随公司的目标,就要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么,知道怎样去努力实现公司的目标。
与公司的目标保持步调一致,了解公司的目标并努力帮助老板实现目标,向企业盯紧的目标射击,是一个员工的使命,也是一个员工应该具备的特质。
把工夫用在点子上,需要我们用心、用脑,无论老板在不在,都能够主动去做公司最需要的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事情呢?
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鲍伯·尼尔森在《员工的终极期望》一文中,用这样一段话道出了老板对员工的终极期望。他是这样说的:“亲爱的员工,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如果没有你也能顺利满足要求,我们就不必费这个劲了。但是,我们深信需要有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于是,我们给了你这个职位,而你欣然接受了。谢谢!在你任职期间,你会被要求做许多事情:一般性的职责,特别的任务,团队和个人项目。你会有很多机会超越他人,显示你的优秀,并向我们证明当初聘用你的决定是多么明智。然而,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或许你的上司永远都会对你秘而不宣,但你自己要始终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就是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
尼尔森认为,他所说的终极期望有一个简单的前提:那就是你绝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漂亮出色。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的老板是谁,管理阶层都期望你始终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为了公司的成功而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不同公司的要求是不同的,正如它们所招聘的员工的技能各不相同。但是,从根本上说,所有公司和老板要找的基本上是同一种人——那些能沉浸在工作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的员工,那些不用老板吩咐就能够忙于要事的人。
智慧点拨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作为企业的一名优秀员工,必须与公司制定的目标保持步调一致,才能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为企业创造财富。
(第四节 借助他人的智慧登上事业的高峰
作为团队的一员,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团队中,借助他人的经验与智慧,才能发挥个人的全部力量,才能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古代的智者无不千方百计地借用别人之力以成己事,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也数不清。我们先来看一则和尚巧借民力的例子。
江西大庚县境内有座雄山,山上有处飞瓦岩。说起飞瓦岩的得名,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
相传,当初和尚们在这山上建造寺院时,需要木料和砖瓦。木料好解决,满山都是大树,可就近砍伐;但是砖瓦却需要从山下运来,可是缺少人手,实在让和尚们犯了难。后来,一个聪明的和尚想了一个借力的主意,他先让人把需要的砖瓦堆积在山下,然后四处宣扬,说自己擅长飞瓦砌屋,不用工匠,砖瓦便会自动飞起来把房盖好。听到的人半信半疑,都想当面看个究竟。到了预定的那天,山下聚积了数千人。可是砖瓦还堆在山下,几个和尚正在懒洋洋地挑砖瓦上山。观众们为了早一点看到和尚飞瓦,都争着帮忙搬运砖瓦。人多手快,,不一会儿,堆积在山下的砖瓦便被搬到了山上。搬完砖瓦,大家都选好位置等着看和尚作法。那和尚出来连连施礼,说:“刚才作法已经完毕,砖瓦不是已经‘飞’上山来了吗?”大家一听被戏弄了,虽有些不快,但都佩服和尚的智慧,就当是积德行善了。这事传扬开去,人们便把此地命名为飞瓦岩。
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有助于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创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朋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美国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任何人如果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利用他们的这些优点。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而且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职责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须他人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相比之下,不善于向他人借力的刘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刘芳应聘到一家公司做销售。上司交给她一项任务,让她在本市做一下公司产品的市场调查,然后策划一份市场营销活动方案。
刘芳是第一天上班,工作又是上司亲自交代的,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她一个人来到各大商场做了一番调查,然后带着手头资料躲进写字间,搞起方案来。很长时间过去了,她的方案还是没有做出来。
实际上,她收集的那些资料公司都有,她只要向有关部门借阅一下即可,而她却不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用别人的智慧来帮自己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只是一个人像没头苍蝇似的蛮干,当然理不出任何头绪。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难,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为了过于突出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不是孤立的,而是活在群体中的。所以员工在任务面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现状,善于和别人合作,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他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迎接、挑战困难,这样才有可能避免陷入生存的绝境,并且能够取得成功。
智慧点拨
不管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还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都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成功,让更多的人帮助你成功,这是一种高超的社会智慧。
(第五节 在分解难题中实现高效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难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进行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早年,美国有一位青年到西弗吉尼亚兰伯堡镇访问。他发现电车只通到镇外3公里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两岸很高的河流,过了河才能到镇上去。原来,在这条河上造桥很困难,费用也高,电车公司不愿投这一大笔钱。
后来,这位青年又了解到与修桥和线路有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单位:一个是铁路公司,当时他们的火车调车地点与一条隧道相交叉,既阻碍交通又易发生事故,若修好电车道,原来的道路就可以移到别处,这对他们有好处;另一个是地方政府,如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提高政府的威望。
于是,这位青年便对电车公司领导讲,如果电车公司能投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资金可由他负责解决。结果电车公司高兴地同意了。接着他又到另两个单位,也用同样的方法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前后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大桥和线路就修好了,有关三方面和市民皆大欢喜。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很难解决,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就能大大提升我们攻克难关的信心和效率。
一位名叫希瓦勒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徒步奔走于各个村庄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样子十分奇特。他拾起那块石头,左看右看,有些爱不释手了。
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进自己的邮包里。村子里的人们看到他的邮包里除了信之外,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感到很奇怪,便好意地对他说:“把它扔了吧,你还要走那么多路,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他取出那块石头,炫耀地说:“你们看,有谁见过这样美丽的石头?”
人们都笑了:“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捡一辈子的。”
回到家里,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如果用这些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是多么美丽啊!
于是,他每天在送信的途中都会找到几块好看的石头。不久,他便收集了一大堆,但离建造城堡的数量还差得很远。
于是,他开始推着独轮车送信,只要发现中意的石头,就会装上独轮车。
此后,他再也没有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一个运输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他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构造自己的城堡。
所有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他的大脑出了问题。
二十多年以后,在他偏僻的住处,出现了许多错落有致的城堡,有清真寺式的,有印度神教式的,有基督教式的。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干一些如同小孩建筑城堡的游戏。
1905年,法国一家报社的记者偶然发现了这群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筑格局令他慨叹不已,为此他写了一篇介绍希瓦勒的文章。文章刊出后,希瓦勒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连当时最有声望的大师级人物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他的建筑。
现在,这个城堡已经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就叫做“邮递员希瓦勒之理想宫”。
在城堡的石块上,希瓦勒当年刻下的一些话还清晰可见,有一句就刻在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据说,这就是那块当年绊倒过希瓦勒的第一块石头。
看似困难的问题,被分解之后,也有被解决的可能。的确,用捡来的石头建造一座座城堡的确是相当困难的,似乎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当年有很多人嘲笑这位邮差。但是当邮差将它分解到每日行动中时,他所要做的仅仅是每天捡些石头,将它们放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而已。
分解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当一个原来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放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
智慧点拨
无论问题多么复杂,只要你能够做到分几步走,只要你能够把问题分解为一个个较易实现的目标,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被一步步地解决。小目标的实现是大目标实现的前提,而大目标的实现是小目标实现后的结果。
行·动·方·案
⊙在做事情之前,要明确做事的目标,确定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再选用正确的方法来达到目标。
⊙在接到任务后,仔细思考做事的程序与方法,保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工作中,学会节约时间,并且要明确最能够产生收益的那部分工作是什么,集中精力将那部分工作做好。
⊙工作中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
⊙遇到难度大的问题不要灰心,用“分”的智慧将其解决。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方法总比问题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9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