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环境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本文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环境光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 偏振激光雷达 精密机械 气溶胶光学厚度 大气 吸收光谱 出处:《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前言由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和安徽省光学学会联合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环境光学学术会议于2012年9月13~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会议收到论文近60篇,其中邀请报告10篇,这些论文都是作者及其所在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环境光学领域的发展水平。来自全国相关研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环境光学的发展及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这里刊登的是部分论文和报告的摘要。
[Abstract]:Sponsored by the Environmental Optic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Optics,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al Precision Machine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firs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optics,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he Optics Society of Anhui Province, was held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from September 2012 to 15th. The conference received nearly 60 papers. Of these, 10 are invited reports, all of which are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uthor and his research group, representing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optics in China. Nearly 100 experts, schola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The participants conducted extensive and in-depth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op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technology. Here are some abstracts of papers and reports.
【分类号】:X1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洋;;生态保护从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开始[J];人与生物圈;2011年03期
2 赵献英;;影响深远的中德生态研究合作计划[J];人与生物圈;2011年03期
3 ;海峡两岸植被与生态环境论坛在我校举行[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峰;;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顺利通过验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4期
5 ;欢迎订阅2011年《环境科学》[J];环境科学;2011年09期
6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7 ;欢迎订阅2011年《环境科学》[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8 陈洪松;;西部行动计划喀斯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后续支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4期
9 ;专家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策略性理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28期
10 ;第七届亚洲气溶胶会议在西安召开[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雷;;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地理学——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科结构调整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熊鸿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设计、运行总结[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魏合理;陈秀红;饶瑞中;王英俭;;A moderate-spectral-resolution transmittance model based on fitting the line-by-line calculations[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侯淑琴;田文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前言[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6 冯新斌;汤顺林;仇广乐;商立海;闫海鱼;蒋红梅;王少锋;李广辉;李仲根;李平;侯亚敏;戴前进;郑伟;何天容;付学吾;万奇;;西南喀斯特地区表生生态环境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魏胜林;刘竞男;吴李君;余增亮;;离子束改良植被和新材料联用固沙技术[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前言[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南京;刘文清;张玉均;刘诚;李宏斌;刘建国;魏庆农;杨立书;;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水体中溶解有机物[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毛婷;王跃思;姜洁;吴方坤;;2004年秋季北京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垂直分布初步研究[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鄂平玲邋叶晓楠;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胡敏邋徐晔敏 花为华 周莹;率先建成“低碳经济型城市”[N];扬州日报;2008年
3 鄂平玲;《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公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正秉;植树造林应符合生态学规律[N];中国花卉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林培;城市安全 防范为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厦门市科技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厦奠基[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张辉;我国绘制生态图国土被划为216个生态区[N];消费日报;2008年
8 顾瑞珍;我国将划分216个生态功能区[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何东宪;让北疆“明珠”更明亮[N];经济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钮海东 通讯员 李洁尉;还珠三角水清地绿[N];广东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爽;铅超积累花卉的筛选与螯合强化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年
2 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6年
3 张翔凌;不同基质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及堵塞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4 肖恩荣;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复合系统净化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肖红;乙草胺、尿素过量使用对黑土农田的生态毒理效应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6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7 华涛;土—水界面污染流的生态毒理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5年
8 晁雷;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建立的方法体系、案例研究与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年
9 于颖;铜—农药污染的土壤生态化学脱毒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10 王歆华;医院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来源及暴露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亚芬;应用磷脂脂肪酸技术解析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2 胡利锋;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空气真菌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黄亮;城市污水污泥中重金属减量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年
4 李大庆;城市下水污泥的干化焚烧一体化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5 彭玉艳;基于RS和GIS的昕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6 胡翔宇;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吕莹;珠江口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累积和迁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姜重臣;大亚湾海域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9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152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