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库的传播力构建策略研究
一、中国高校智库为何要重视提升传播力
(一)提升高校智库传播力的意义
传播能力是交往所必须的能力之一,从国际角度看,传播力是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多边外交等战略活动所必须的能力。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智库发展较为落后,因而其传播力较弱;专业智库的发展也不成熟,使得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地方层面看,我国智库数量上东西部分布不均衡,综合实力逐步提升的高校智库刚刚起步。
大学智库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往,国际间的竞争主要以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代表的“硬实力”的比拼,但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全世界信息互联互通,以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等方面为核心的“软实力”业已成为博弈棋子。软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思想的竞争,而智库正是一个国家的思想生产工厂,是谋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砝码。对于大学智库来说,生命力源于影响力,影响力取决于传播力。高校智库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影响社会,需要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前提,社会影响力又取决于智库传播能力的强弱。因此,高校智库的传播力构建与提升变得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语境下,哪个高校智库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就在国内智库市场还不成熟的当下,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占据先风,抢占了市场高地。
迎着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我国的发展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但是,我们不但要在国内充分发展、落实各项规划,还要与世界开展激烈的竞争。所以我国需要建设一批能够媲美世界著名智库的智囊机构,高校作为人才济济的殿堂,中国的优秀智库应首先出现在这里,进而有效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行动助力。
(二)我国高校智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国的现代智库也由此开始建立和发展,至今 30 多年成长时间。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也在近几年才慢慢被人知晓,目前,尽管我国拥有很多高校智库,但与美国的高校智库相比,以传播力为代表的高校智库实力明显不足。
在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要批示后,2015 年 1 月15 日,我国发布了首份由数据指标做参照排名的《2014 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在综合影响力前 30 名中,高校智库只有 8 家。这 8 家高校智库中,入围前 10名的仅有两家,分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从上表 1“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中可以看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等被列入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前 10 大智库。在前 10 名中,官方智库独占鳌头,占据 7席。而上榜的高校智库只有 2 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分列第 4 名和第 10 名。正如上文所述,影响力源自传播力,我国高校智库的传播能力与这些上榜的官方智库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提升高校智库传播力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中,几乎都有自己所属的研究机构。总体看,高校研究机构数量庞大,但专业化和高水平级别的却少之又少,与世界著名的大学智库相比,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度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教育部在 2014 年 2 月推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推进“建设形式多样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逐渐引起关注,高校智库的传播力建设与提升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我国的官方智库对公共政策、社会热点等官方关注内容的研究较为广泛,其影响力远高于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智库除了研究申请到的课题和相关单位派给的任务外,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尚存较大发展空间,对学术界的研究多却不精,甚至剽窃抄袭时常发生。此外,高校智库在专业问题上的研究较有说服力,但缺乏商业运营模式,在经费上受制于所属学校和政府或其他有投资关系的团体机构,独立性不强。
1.高校智库影响力提升
据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统计,2014 年我国智库综合影响力前十名中,高校智库占 4 个席位,居第一(因统计排名参照指标差异,最终结果与 2015 年1 月发布版本的结果略有出入,数据参见第 12 页)。然后是党政军智库 3 个席位,社科院智库 2 个席位,以及民间智库 1 个席位。从席位多寡来看,高校智库的数量逼近官方智库,高校智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影响力的高校智库依旧匮乏。
2.高校智库建设方兴未艾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诸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优秀的高校智库,但是全国范围来说,高校智库既少又弱。为此,教育部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建设高校智库,打造高校智库品牌;高校智库要瞄准国家急需,开展针对性研究。
此后,各省市纷纷开始落实该政策,以上海市为例,从 2013 年 3 月以来,将继成立了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等 17 家高校智库。此外,天津、安徽等省区市也开始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
(二)提升传播力面临的问题
1.审评机制不完善
智库虽然有众多学术界权威人物担任研究人员,但并不非是单纯的学术组织,所以研究成果一般并不是通过学术期刊、论文等方式呈现,而是采用“用户选单/定单——智库研究——成果出售”这种方式卖给政府或其他组织。由于这种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思想成果的主观性,高校智库研究团队的水平高低和成果优劣难以评价。因此,审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重点之一。
评价机制体制和评价标准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方式标准化,评价体制机制缺乏弹性和多元”。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最认同的是同行评价。但同行评价既取决于评价者的认知,还取决于评价者的学术道德水准等”。
2.传播力模式与运行机制不成熟
因我国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一样,都缺乏独立性,因此在运行上要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等因素。简言之,我国高校智库的运行资金除了由政府向学校拨款,学校再向下属的智库机构拨款外,还有企业及其他类型的团体和基金会,研究选题难免以政府意志或投资者利益为导向,管理制度主要是行政管理手段,缺乏成熟完善的成果考核和转化机制。我国大学智库的传播力模式与运行机制简图如下图 1 所示:
三、中美差异:美国经验的思考与借鉴 ··············· 20
(一)美国高校智库的传播力构建 ··············· 20
(二)中美差异:美国高校智库的传播力优势 ·········· 22
四、提升高校智库传播力的策略建议 ················ 26
(一)自媒体的建设和运用 ·················· 26
五、总结 ·········· 33
四、提升高校智库传播力的策略建议
展望中国大学智库的发展,理想的发展图景是:大学为高校智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智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反作用于大学,推动其自身发展;高校智库逐渐承担起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作用。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国的高校智库应该从体制机制、人才组成、经费筹集、提升传播力等层面大力革新。本文着重从提升传播力角度提出参考建议。
提升高校智库传播力应把媒体纳入课题研究和推广的全过程。课题研究期间,通过媒体了解社情民意;成果推广的时候,通过媒体营造有利舆论;成果转化后,通过媒体进行效果评估。媒体作为有效的传播渠道,可以帮助智库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传递思想成果,同时,智库的学者可以作为媒体的权威信源,研究产品也可以作为媒体的新闻资源。智库和媒体二者相辅相成,互惠共存。
(一)自媒体的建设和运用
媒体被誉为社会之公器,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智库要传播价值、提升影响力,主要靠的就是这些媒体。然而这种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媒体处于强势和主动的一方,智库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智库采取的传播渠道不是出版研究报告就是出版评论刊物。这类出版物和研究成果虽然颇具学术价值,但一般读者难以接受和理解,加上出版周期比较长、发行量范围窄、数量少等因素,难以直接影响到广大公众。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和自媒体得以普遍运用和发展。基于这样的便利,目前各类公司、机关单位、组织都纷纷开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将话语权尽可能的握在自己手中。受此启发,为了拓展更多传播渠道,高校智库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
1.官方网站建设
大约 20 多年前互联网起飞式发展初期,国外众多一流智库就开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将自己的会议实录、简报、专题报告、学术报告等研究成果站或网页提供信息。我国智库不但要建立完善、活跃的官方网站,还应该建设好网站的英文界面,方便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我国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员为例,该机构于 2013 年初建立,并建设了自己的官方网站,网站下设“人大重阳新闻”“人大重阳成果”“人大重阳专栏”等分页,每一项分页又有更细致的划分,如“人大重阳成果”分页中,划分了“G20 专题报道”“金融简报”“研究报告”“论坛实录”“出版物”等十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中又有不同的研究成果。通过自身网站的建设,可以将研究成果挂在网页供网民阅读学习,潜移默化中扩大关注度和影响力。
五、总结
高校智库建设是我国近年来多次提到并强调的议题之一,从数量看,高校智库已经大幅增加,但质量和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对决策层有较大影响的官方智库不同,高校智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亟待推进革新。我国可以借鉴参考欧美等国,尽可能的依托高校资源来建设智库。高校智库因其性质缘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等优势,我国应在各方面出台政策加以扶持,鼓励其加快发展。
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战略活动和长期发展。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显得更加耀眼。因此,智库成为各国决策者的一把利剑,以“外部智慧”的方式为各国的政府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以及预测分析,随着时代发展,智库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
目前,国内各地的智库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原始化发展状态,,高校智库更是一群散兵,在研究上,各个智库“独善其身”,缺少对外界的关注以及与业内的交流合作,常造成研究成果要么无现实价值,要么相互重复,甚至冲突。此外,审评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依托于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智库,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思想创新、政策建言、影响舆论的重要作用,可以逐渐成长壮大扮演“旋转门”角色,为政府培养人才,推动公共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参与公共外交并发展为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主力军。然而我国的大学智库起步较晚,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著名的高校智库来说,影响力远远不够,这又是因为我国高校智库的传播力不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运行机制、管理手段、人员组成、成果评价和转换机制等方面均不成熟。
由于在运转资金方面无法独立,高校智库在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上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以投资者利益为转移,从而难以提供科学严谨的思想产品。所以,将高校智库的运行资金拓展为多元化、多层次的筹集机制,完善成果发布、共享和转化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智库公信力,从而提升其充分发挥影响力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会加剧高校智库的不客观性,因此,政府部门和智库所属院校可以不断加大对高校智库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智库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水平。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2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