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以《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为样本的分析
第 1 章 《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留守儿童“报道现状分析
1.1 “留守儿童”形象性质分析
本论文研究的留守儿童的形象性质分为正面新闻、中性新闻、负面新闻、不可辨识和均不符合以上四种类型的算作其它,共五类,所占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以上数据。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两报的留守儿童形象性质中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重,《华西都市报》的中性新闻所占比重为 43.33%、《大河报》的中性新闻所占比例达到 46.43%,都接近半数。《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的负面新闻分别占到 38.89%和 35.71%,比例仅次于中性报道。根据笔者的阅读发现,报道留守儿童形象的中性新闻主要也是在陈述留守儿童的问题,而负面报道也是在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的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报道留守儿童方面都是反映问题居多,这也是都市类报纸的最大特性,秉承着贴近民生,反映民生问题的宗旨办报。
具体问题包括:留守儿童的失管失教、贫困、被侵害、叛逆、沉迷网络、偷盗等诸多问题。例如《华西都市报》2013 年 5 月 3 日的一篇报道:《自贡一 60岁老头性侵 6 岁女童》,2013 年 2 月 28 日:《偷钱上网 12 天不回家》,《大河报》2013 年 3 月 18 日的一篇报道:《9 岁女孩放学后失踪 公安部打拐办介入》,2013年 6 月 13 日:《贫困留守娃》。以上新闻报道均反映留守儿童的问题,显然这些报道的角度及报道的性质反映出媒体对该类议题所持有的态度,而媒体所持有的态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两份报纸报道留守儿童形象的性质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关注的重点是反映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闻报道。
..................
1.2 报道对象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两份报纸的阅读和统计,将媒体报道的对象内容分为:反映问题、留守现状、呼吁关注、社会关爱、留守心声、政府关爱、社会活动、正面典型和提出建议八类。从表 2 我们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两份报纸中报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 21.11%和 25%,其中包括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并未清晰分开二者的词汇,导致报道留守儿童问题的数量较大,所占比例最高。报道留守儿童的留守现状与提出建议相比,反映留守现状要远远多于提出建议,大部分媒体在报道该议题时大多都是报道留守现状,而并未提出具体的建议。因为留守儿童问题是一种社会转型的结果,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安全、健康、生活等等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
第 2 章 《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构建“留守儿童”形象特征分析
笔者在对样本的分析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时所运用的一些词汇(包括媒介呈现出的文字和图片),将这些词汇归纳成几类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对其外表形象特征、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形象、需要关注的“问题儿童”形象、勤劳善良,董事乐观的“好儿童”形象。
2.1 留守儿童的外表形象
外表特征是指人物的肖像,包括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本文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记录,将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所运用的描写肖像的词汇出现的频数做统计。从容貌特征和身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1 容貌特征
统计发现《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报道中分别有 24 处和 14 处对留守儿童的容貌进行描写,笔者将其同类词和近义词进行总结为词汇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 7 类,分别为笑容灿烂、哭泣、黝黑、欢喜、渴望、失落、惊惧。由表 4可见呈现留守儿童哭泣的形象比例较高,达到 37.5%,哭泣的形象容易让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所以,媒体报道留守儿童时大部分呈现出留守儿童是没人关爱、可怜的状态;其次,是皮肤比较黑、瘦小的形象比例较高,这一词汇的归纳过程中,伴随着头发蓬乱等词汇,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照顾,年纪又小,留守儿童的个人卫生相对城市的同龄儿童较差。除此之外,惊惧、失望这类词汇也符合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特征。
..............
2.2 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形象
弱势群体由于掌握的社会资源少,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容易被忽略,留守儿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2.2.1 物质缺乏,生活困难
笔者统计出《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两份报纸有关物质缺乏,生活困难这一内容的报道分别为 13 篇和 9 篇,所占报道总量分别为 14.44%和 16.07%。媒体所呈现的留守儿童形象是在物质方面极其匮乏,生活艰难。2012 年 11 月 17日贵州毕节五名男孩于垃圾箱中生火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再一次掀起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热潮,《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对这一事件也均有报道,并且进行了连续报道。例如,《华西都市报》报道题为《贵州五名男孩垃圾箱内生活取暖?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9 日又发表一篇评论《追责,是平复“亡童”之悲第一步》。《大河报》报道题为《拾荒老人发现时? 一孩子鼻子还在冒泡》、《白天分工乞讨? 夜晚抱团取暖》。年龄均在 10 岁左右的五名男孩的有的父母离异,而其中一方在外地打工,有的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媒体报道还配了图片,留守儿童所居住的环境,一间土坯房只有两张空床和一个破烂柜子,房间散发出恶臭,,地上堆着用来生火做饭用的砖块。呈现出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差,生活极其艰难。另一片报道《光脚上学 6 年,富顺留守娃想有一双鞋,12 岁的留守娃赤脚上学 6 年,裤子遮不住脚踝,深秋了,孩子还穿着夏天衣裳。媒体呈现的留守儿童大多瘦弱的,黝黑的形象,物质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大河报》报道题为《贫困留守娃? ? 端午节吃上粽子了》,留守儿童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也是迫于生计把孩子留守在家乡,到外地务工。像这样的节日里留守儿童吃到具有节日象征的食物非常难得,很多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是不能够得到保障的。《大河报》另一篇报道《爸妈在城里打工? “鸟巢”小鸟如何过冬呢?》这一篇报道的是冬天来了,留守儿童面临着没有衣物保暖的问题。
.................
第 3 章 《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建构“留守儿童”形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6
3.1 “拟态环境”下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呈现与事实偏差 ............... 26
3.2 报道视角有局限 .......... 31
第 4 章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呈现的思考 ............. 36
4.1 使“留守儿童”成为“议题” .......... 36
第 4 章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呈现的思考
留守儿童被大众媒介报道后进入公众视野,使这一群体备受关注,媒介呈现的留守儿童的形象随即给该群体带来一定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也会伴随着消极的一面。
4.1 使“留守儿童”成为“议题”
媒体选择性议题是留守儿童被建构成“问题儿童”的前提,当今社会到处都有新闻素材,媒介的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有闻必录”,媒介要有选择地传播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人们对某一群体的了解,相当程度取决于媒介对该群体的形象的再现。留守儿童进入公众视野,被媒介呈现出的“问题儿童”形象,归根于媒体的选择性议题。
议题选择是媒体进行媒介议程的重要部分。哪些议题被纳入媒介议程,哪些议题不能被纳入媒介议程都是经过“把关人”层层把关之后才见诸报端的。媒体的“把关人”作为特殊的媒体工作者,可以理解为自然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他们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决策者,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具有审核权,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之后依据信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流向及流通渠道,他们是传播权的拥有者及控制者。议题一旦被大众媒介设置,那么将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热度,留守儿童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被媒体设置为议题,将有利于这一被忽略群体由社会“边缘”成为“议题”。
...............
结语
“留守儿童”形象的呈现是否真正给该群体带来所需要的关注与关心? 媒体将留守儿童设置媒介议程中的目的之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这个弱势群体,然而,媒体这样做是否真正给留守儿童群体带来了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关心?作为媒介机构如果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轰动效应必将偏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也必将误导社会舆论,更加会影响媒体行业的形象。一些媒体为追求“卖点”,将留守儿童内容的报道描述的越惨烈越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诸如,抢劫杀人、偷盗扒窃、吸毒贩毒、叛逆、孤僻、自闭自卑、贫困等类型的留守儿童形象。然而,这样的媒介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对留守儿童有怎样的影响,是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境遇的改善,还是更加剧了留守儿童境遇的艰难化。媒体频频报道政府和社会人士在物质层面上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而精神层面上是否给予了他们慰藉,这种精神上的慰藉能否真正弥补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的遗憾,留守儿童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以及受到应有的尊重的权利能否得到正常的保护?
然而,物质上得到保障之后,精神上怎样得到保障呢?简短的报道,最终说明些什么?却把留守儿童困难可怜无助的形象留给了受众。“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还有很多好心人关心他们的成长,教育孩子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笔者非常赞同此观点,但是,要知道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精神上的需求又怎样得到慰藉呢?仅仅在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是否是留守儿童真正想要得到的关注与关心,以及媒体报道所呈现的留守儿童形象是否真正对留守儿童有所帮助是值得媒体思考的问题。此外,媒体的镜头会不会打扰他们的生活,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尴尬,更要紧的是媒介外不安的我们和镜头下惶恐的他们能否达到心灵的对接?这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