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使命感:结构、测量及其与幸福的联系
第一章问题陈述
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其还未拥有正式工作时,使命感可能在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的一般生活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其次,对于企业中的员工,即已就业者,使命感也可能在其生活和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本研充将关注两类人群:即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员工,来探讨职业使命感对其一般幸福感(如生活满意度、人生意义感等)和职业生涯领域幸福感(如职业确定性、职业满意度等)的积极作用,回答为什么职业使命感会起到送样积极的作用,通过怎样的路径起到这样的作用。明确这些疑问是系统了解职业使命作用机制的关键一步。另外,一个人如何培养或发展自己在职业使命感,这是当前多数职业使命研巧较少涉及的问题。使命概念的早期宗教含义强调,使命即是上帝召唤某人去做某事,因此使命的来源是上帝,这种感召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在使命概念逐渐世俗化的今天,这种宗教性感召的作用已大大减弱。那么在当代文化下,哪些因素会有助于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呢,这是另一个本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将以易变性职业生涯和存在主义生涯理论为基础,来探索哪些因素会帮助个体体验到职业使命感。
.........
第二章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2.1使命的概念沿革
另一个翻译为"志业"。关于这一翻译,虽然字面上很通俗,但实际上它同样具有宗教性的释义,在佛教的思想中即可发现部分证据。太虚在其人间佛教的思想中做过详细阐述,他认为:"职业者何?为应付现前环境么工作;保持固成局面之艰苦事也。志业者何?发于精神的自由意志,为创造当来运命之活动;乃由质力之有余,谋施用开辟生化源泉快乐事也。"他的意思是说,职业只是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而志业则是高于职业并源自个人内在精神性的崇高事业,志业是人格的最高体现。太虚同样认为,志业的最高层次是宗教。而且职业和志业不是完全分离开的,志业的实现需要职业为基础,找到职业和志业之间的结合点是一个完满的状态。2.2职业使命的影响因素:基于两种理论背景
前者是指个人进行决定时未评价自己的偏好,后者是指个人进行决定时考虑了他人的偏好,而未考虑自己的偏好:再评价,重新评价他们的职业决定,看职业决定是否为真实存在提供个人意义和机会。如果职业选择和个人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匹配,就会使个人在这个职业中发现真实存在的意义和机会,会具有最高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性。如果不能发现真实存在的意义和机会,就会导致职业不满意和不稳定,导致存在空白和存在罪过,未满足个人真实潜能而产生的焦虑和后悔感),将使个人返回到第二阶段重新进行职业决策,直到个人找到一个职业能够为其提供真实存在的意义和机会。同样,提出了发展与存在方法,将存在主义与职业咨询结合,此方法强调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间的转化需要个人将自己的实际状况与社会、生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同时,个人如何看待此时此地的自己会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其核必同样在于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人生意义感。第三章职业使命的结构界定......25
3.1研究一:对职业使命感内涵的质性分析.......25第四章职业使命与幸福:来自大学生的横向研究.......37
4.1研究二:对职业使命感量表效度的再验证........37
第五章自我、意义与职业使命;来自大学生的纵向研究......45
5.1研究五:未来工作自我、人生意义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关系........45
第六章新职业时代下的职业使命:来自就业人群的证据
6.1研究六:使命式职业生涯模型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在进入正式职业生涯之前就对未来要做什么有了认知。对于使命式职业生涯来说,这种意识尤为重要。在使命式职业生涯中,导向力是进入某一职业生涯最重要和初始的驱动力,是支撑个人发展职业生涯的力量。导向力可能有多种,如凉念感,对李安来说,他自己描述与电影的缘分为"命中注定""我这个人命就是这样,就是应该拍电影";严歌等认为父亲说自己是为文学生的。这也涉及中国文化下很重要的家庭因素的导向力,对严歌《来说,祖上的写作基因在自己的身上复活了,这是支持的力量;而对李安来说,家庭的导向为则是反向的,父亲赋予他的使命该是成为学者,受人尊敬,与李安的电影梦想相惇,致使李安拍片有很大成分也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父亲的规划进行抗争。另外,更大层面的导向为还包括届家,这在车洪才的例子上表现明显,他被国家派出学习普什图语,国家委任编写词典,在他看来送是无比光荣的事情,而且他编写工作的转折点都是在国家特别需要的时期。
6.2研究七:职业使命感量表一员工版的编制和验证
首先,相关分析来显示各研究变量之间联系的大小。如表6.4所示,职业使命感与自我导向型职业生涯态度、工作重塑、职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工作不安全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自我导向型职业生涯态度与工作重塑、职业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作不安全感则与工作重塑和职业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巧相关关系,但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并不湿著。其次,为了确定各个变量之间各自独立,而并非是同一类变量,我们检验一个6因子的测量模型,以此评估基础模型的可接受性。6个潜变量因子即本研巧中施测的6个变量:职业使命感由其3个维度代表;自我导向型职业生涯态度由其8个条目代表;工作重塑由其3个维度代表:工作不安全感由其4个条目代表;职业满意度由其5个条目代表;生活满意度由其5个条目代表.........
第七章总的讨论与结论
本论文在对中国文化下的职业使命感进行概念界定时,首先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的探索,之所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研究是因为职业使命感作为一个可能具有文化差异的新概念,系统的质性分析会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尽的信息,会有助于对概念进行更全面的理解。研究结果提供了四个核也特征,即(1)导向力,强调使命具有一种引导的力量,或者是一种重大任务,这种力量可能来自外部(如国家的任务、家庭的期望等),也可能来自内部(如个人的内在需求、寻求个人意义的意愿等),送些力量使人们必须去接受使命,并努力去完成使命;意义和价值,强调个人的职业角色与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兴趣的结合;强调职业使命中包含的那种希望提供帮助、服务他人或社会,(2)主动进取,强调职业使命提供了一种积极主动、努力奋发的为量。这些特征虽然能在西方文化下的定义上找到相似点,但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有明显表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导向力中最突出的成分一一责任感,该特征在西方文化下并未得到突出强调,送可能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有关,这种文化强调承担责任在一个人的使命中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