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09 20:56


第1章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应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分析、判断继而建构新知识。学生有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也有对新知识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也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的过程,这是任何人不可取代的过程。在学习方面,建构主义强调(1)学习者的经验(2)注重学习的主动建构性(3)注重学习的情境性(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中是很重要的,应该予以重视,而不应该只是填鸭性的灌输,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调查研究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构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当前教育改革受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重大影响。(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2)不同学生智力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不同的能力应同等对待和培养。(3)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力,作用方式多元化,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釆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4)要树立新的人才观,相信发挥每个学生独有的智力优势,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第3章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调查……29

1问卷调査……29
第4章对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启示………47
1制定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目标……47
结束语………55

第4章对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启示

1制定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关于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首先,对高中生物教材熟悉,熟悉其中的内容和知识点,知识点中隐藏的科学方法,在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权衡其中落实的科学方法,或方法落实的知识点。其次,逐一统计各方法的出现次数,为确定常用方法提供依据。再次,善于挖掘科学方法因素,寻找隐藏的科学方法。此外还应该从整体上宏观制定模块的科学方法教学目标,再根据具体章节教材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生物科学发展史是科学方法应用的主阵地,是领悟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是认识生物科学方法的主要依据。生物科学发展史是生物科学方法论的全部经验材料。因此借助分析生物科学发展史,确定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简便途径。灵活运用水平是指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方法后,对生活中观察到的生物现象能够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生物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这级目标中的情境主要是指生活中发现的情境,不是课本中的情境。.本级目标与上级目标的不同在于,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目标举例:公鸡性反转现象的原因反馈与检测举例: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公鸡的第二性征发生变化,变为母鸡的性征,你准备如何研究,找出公鸡性反转的原因?本级中的新情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生活中发现,主要由学生提出。

2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影响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直接工具。教材中关于科学方法的呈现形式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方面的要求,将影响科学方法教育。教材中呈现的科学方法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科学方法呈现方式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会以方框的形式呈现,教师便于把握该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查中体现,教师对于教材中明确出现的生物科学方法一般会进行教育。但在"资料分析"中,科学史中,"技能训练”中,“思考与讨论"中往往都隐藏有多种生物科学方法,但对于这种隐性的科学方法,容易被教师忽视,在教学中可能只一语带过,甚至根本未曾提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科学方法的认识,教师应能够自觉的、适时的挖掘潜在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完善学生的科学方法体系。
....


结束语

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笔者从对科学方法的懵懂到现在较为了解。以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査,经过对课标科学方法教育的分析,对教材科学方法教育的分析,,对高考卷中科学方法考察情况的分析,笔者构建了生物科学方法体系,明确了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提出影响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为更好的制定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提供了依据,梳理科学方法目标的层次,为每个层次提供了参考案例,并提出了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策略。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和不足。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本研究未对生物学科科学方法教育与学业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是本研究未能进一步深入的遗憾。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追踪以上两者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