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构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界定
1、早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
从狭义上来说,建国后才真正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角色,如果从广义上来看,在学校中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晌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融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液之中,则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宣扬与传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李大判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在实际上就担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师角色,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要论"、"史学思想史"、"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等课程开设到政治、史学、法律、经济等系,他还与张慰慈、陶孟知、陈启修一起在政治系举办"现代政治讲座",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中国大学和朝阳大学等学校里开设和讲授10门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送些课程与讲座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关切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显现了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李大判成为了"在旧中国大学讲台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共产觉人积极创办大学从事革命教育活动。上海大学、湖南自修大学、广州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刘少奇、张闻天、李维汉、陈云等中央领导干部,还有李大钟、艾思奇、任白戈、何干之、周扬、郭末若等全国著名的学者、教授都曾经在学校宣讲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大学建立后,毛泽东和霍秋白曾亲自任校长,他们在完成繁忙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到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把自己渊博的理论学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大众化的语言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掲露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反动性,并及时总结革命和苏区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张闻天在苏维埃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广大师生必须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的分类
1、基础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知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认知能力
(1)人文素养能力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呼吁高素质人才的新时代,人文素养教育被日益提上高校教育日程,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却十分令人堪忧,他们虽然掌握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渠道,却忽视了自身的人格塑造、道德素质培养,价值观念开始扭曲、社会责任意识渐渐缺乏。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这己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所在,亟待解决。但是,离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单单只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载体的。"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它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质量。当然,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效性的保证,他们作为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之外,还必需具各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力。因为一个拥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谏的实效性,而且还能通过自身在教学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在生活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在工作中所反映的行为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人性品格、思想道德、也理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具备的人文气质修养,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养能力指他们个人所具有的人格、教养、气质及由此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了他们自身的也理精神风貌、思想感情状况及思考行为方式,而且也反应了他们在言行举止、精神观念中对自身及他人生存、发展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其一即人文知识层次,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文史哲及语言、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所掌捏知识的丰富程度;其二即人文精神层次,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已有人文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丰厚的人文知识储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科学的价值诉求及文明的教学行为。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历史追溯
高校思政课教师能为建设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校系统及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有意识地调动人、财、物及制度资源使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么意。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模式都与过去数十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问题,有必要先从建国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培养做一个历史的梳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及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这段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随着党和国家任务、方针、政策及教育思路的变迁而多次调整,为培养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政策与措施不断颁布与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经历了新生期(1949一1956年)、探索期(1956—1966年)、动荡期(196日一1976年)等几个阶段。
1、新生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师资培养也处于新生阶段
建国初期是新中国教育的起步与建设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还很不够,师资培养属于新生阶段,而教师是教学的根本问题所在。因此,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任务,并将培养合格的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迅速培养一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是我国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如何对待旧教育、旧大学和建立新教育、新大学的问题。中国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对新中国以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就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随着十一届H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相继召开,步入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的阶段,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得以逐渐恢复,教师队伍也得以重建。"文化大革命"给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内伤,为了能够治疗学生的创伤,需要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恢复被林處和"四人帮"败坏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声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本身也同样受到了重创,多数教师是刚毕业的工农兵学员,理论水平低,文化科学知识差,有的还读不懂马列原著。中老年教师,由于十多年来受林彪、"四人帮"的精神加锁束缚,缺乏学习进修的条件,一般没有提高。不少教师困于柴米油盐等繁重的家务中,谈不上学习进修。全部教师中,因水平低而不能上课的约占30%。不少教师的健康状况也很差,据北京市不完全的统计,1187名政治理论教师中,園身体不好而不能上课的有52人,约占4%。为了使马列主义理论课能够适应新形势,1980年7月7日,教育部下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巧行办法》通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专门的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对错误批判和处理的教师及时改正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从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重点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中选留毕业生、研究生来増补师资的队伍;第三,要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及其它的学校么前开办马列主义教师进修班和讲习会、讨论会等师资培养的优良传统;第四,马列主义主义教师的业务职称与生活待遇评定方面与其它教师相同。
概括来说,改革开放之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演化是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步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适应的,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在一定的实践背景之下,以课程的建设作为依托的,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就沿着课程建设进行考察。我们知道,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之后,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演进过程,一系列的文件相继颁布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以这三个方案关节点作为了发展的平台不断迈上新台阶。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6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61
1.能力发展多元基础的界定...........61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要求分析.............8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内涵与形态...........83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能力发展的路径..............100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内在向度...........100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成觉和人民交给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内在向度的能力増长和外在向度的能力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的内在向度
促进高校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课题。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角度出发,増强他们对教师行业的身粉认同感、推进他们自身健康心灵的成长及形成一定的教学习惯,这是教师能力发展的内在维度和关键途径。
1、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意指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则指教师自身对"我是谁"的一种理性考量,对其工作环境、职业身份、职业功能等的一种认可和接受。当前,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残酷激烈的杜会竞争、频频进行的教育改革及教师社会身份复杂化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角色期待、角色发展、角色利益、角色评价等的认知都产生了冲突,进而,教师的身份认同也受到了困扰,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身份认同感较低的现状,教师必须从角色定位、角色发展、角色利益、角色期待及角色评价方面给予准确把捏和权衡。
.........................
结语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网络的扩张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正如同工业革命对农业社会的改变一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信息革命时代在时间与空间上较工业时代对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将会更为直接和迅速。因此,教育在现代进程中高速迈向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自美国1967年在密歇根大学建立第一个教师研究中也后,教师发展中也在各大学不断建立,教师发展也经历了研究者时代、教师时代、发展者时代、学习者时代,再到21世纪的网络时代,一路走的比较从容。与此相对比,中国的部分高校虽然也建立了教师发展中也,但起步比较晚,如何实现从研究者时代到网络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则是所有中国教师都需要面临的问题。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改革方向,其中复旦大学在2013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成为"慕课"+"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由此引发人们的深思,送种在线教育的方式会不会令许多思政课教师面临存在的危机因此在结语部分,笔者将对此做一个分析。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有很多的好处,但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第一,虽然能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视频讲授,但是如果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看的如果都是同一个视频,送似乎有了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嫌疑,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尽管有师生课堂讨论为补充,但仍然难以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威信;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重点除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进行培养,要对学生所思和所是产生某种道德影响,而教师的个性和威信及对专业的热忱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感召,要开启学生的思想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第三,人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进行虚拟网络交往之外,人与人现实交往为人的本质所规定,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么间现实的交往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完整。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