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深化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第1部分导论
1.1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日益密切,原来集中于一国(地区)的生产工序被分散到各国(地区)进行。国际分工体系也在不断演变,从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各国对零部件,中间品贸易的需求逐年增加。这些生产性服务贸易将分散的生产空间连接起来,在国际分工深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理论背景来看,学者们对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演进,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关于国际分工与生产性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对于贸易竞争力的衡量,很多学者采用了出口贸易额等数量指标,本文认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指的是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行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上占据更高的位置,实现"量变"而非仅仅"质变"。"化模型"从理论上给出了国际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增长机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并用丰富的统计数据验证。
....................
1.2研究内容
1.2.1研究目标
本文在"JK模型"的基础上,从需求、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索国际分工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机制,结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数据,定量分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及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最终提出有可行性的建议。
1.2.2研究框架
..........................
第2部分国际分工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竟争力相关文献综述
国际分工的演变对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与其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国际分工产生的理论基础,三次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测算指标的设计;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定义与测算;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都有大量学者作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总结。
2.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各国(地区)之间协同合作,通过国际贸易相连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许多学者对国际分工的演变,国际分工程度的测算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2.1.1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古典学说的代表,他们分别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角度证明,各个国家(地区)专业化的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并相互进行贸易,能够提高整体产出,获得分工产生的经济效益。随后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其进行了发展,这就为国际分工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建立了新贸易理论,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1.2国际分工的演变
近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持续扩张,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际分工开始呈现出新的持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分工的演变可从划分为3个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増加和贸易自由化的开展,这3个阶段的分工程度是逐渐深化的。
第一个阶段是产业间分工,这是早期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大约在二战前开始形成。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要素禀赋是不同的,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相应的在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业上就会形成比较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亥俄林的理论,这种比较优势推动了密集使用自然资源的农业与密集使用资本的工业的分工。在近代又表现为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业和密集使用知识科技的服务业的分工。亚当斯密(1976)和杨格(1928)认为,这种行业间的分工会带来进步,促进市场规模扩大,进而又反过来推动分工的深化。陈良华(2011)认为,这种分工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逝,仍然与后来出现的新的分工模式一起并存于我们的生活中。
.....................
2.2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在国际分工的3次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纷纷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集中核也优势发展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其中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也代表着一国整体经济实力水平的高低。
1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界定
对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研巧者依据研究的出发点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界定的种类也有所不同。综合汪素芹、孙燕(2008),王荣艳、齐俊妍(2009),余道先,海云(2010) 等人选取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主要囊括了运输、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建筑、其他商业服务里面的6-7个子行业。
本文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及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的分类,将生产性服务贸易分为运输、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与信息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权费、其他商业服务韦大类。
2.2.2贸易竞争力的度量
关于贸易竞争力的度量,国内外学者设计了丰富的指标,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本国出口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在国际市场所占比例的角度来衡量,常用的有盈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为指数(TC)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余道先,刘海云(2010)采用上述三种指标综合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现现代生产性服务部门的比重很小。梁董莖,孟凡峰(2014)用上述三种指标来测算2000-2010年55个样本国家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实证得出,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提高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效率的影响作用则不确定的结论。
......................
第3部分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为作用机理...........14
3.1理论基础..............14
3.1.1"JK模型"的假定条件..........14
第4部分国际分工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为的统计分析..........24
4.1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24
第5部分政策建议...........37
5.1从"制造工厂"到"服务强国"转变...........37
第4部分国际分工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竟争力的统计分析
4.1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
4.1.1国际分工程度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基于前文的分析,选取垂直专业化指标来衡量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本文根据张宏(2013)采用的计算公式:
.......................
第5部分政策建议
前文的研充表明,国际分工的深化会带来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社会各界可以从需求、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四个角度来有意识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5.1从"制造工厂"到"服务强国"转变
在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制造工厂"。然而,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和资本及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一昧承接国际分工中的产业转移来发展制造业,容易使本国忽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要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必要将过去以制造业为重的观念转变为以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重。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生产部口联系最为密切的服务业,作为各生产区段的粘合剂,具有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更应该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全球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需求日益増加。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带动制造业飞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对国内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优先推动制造业发展鼓励货物出口贸易的政策,导致国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为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相应地,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产品的研发水平,生产效率都会得到提髙,反过来又会带动制造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