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2012 伦敦奥运会报道的英式幽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文化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活动。大众传媒日益呈现出传播讯息、沟通、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在当下的社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大众传媒尤其是传统媒体无疑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英国伦敦这个举办过三届奥运的城市,它拥有着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且在2012 年奥运会期间,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伦敦奥运的报道,英国本国媒体的报道则比外媒具有更强的代表性,他们扎根在雾都伦敦,跟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起经历时光的洗礼,在报道中也随处可见英国文化的烙印。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创刊于 1959 年,是一张自由民主派报纸,自创刊以来《卫报》的传统就被无数卫报人很好的沿袭下来,始终坚持自由民主的政治立场和特立独行的新闻观。这样独特的《卫报》引发了全世界学者对这份报纸的关注。《卫报:报纸的传记》一书作者曾经这样评价这家报纸:“《卫报》是唯一的,就像我们的警察、我们的政治组织、我们的英格兰的气候一样,是英国风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2 伦敦奥运是《卫报》的主场,《卫报》对本国伦敦奥运会的报道表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自嘲、讽刺、调侃、滑稽的英式幽默特色,这也是英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保守和内敛是突出的特征。他们沉默寡言、感情轻易不外露,看上去既不开放、也毫不浪漫。绅士、古板一直是外界对英国人最贴切的评价。然而,在英国人的自我描述中,幽默却是其性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说一个人不懂幽默、没有幽默感,在他们看来是最恶毒的评价之一。英式幽默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中以自嘲、讽刺、含蓄内敛、懂得节制等最为鲜明。有人认为憨豆就是英国式幽默的典型人物,他内敛、沉默、怪异,憨态可掬,创造了英国式的无厘头,令人直观的感受到英式幽默中的那种自我贬抑。在《卫报》伦敦奥运会报道中,英式幽默在多处报道中得到了体现,成为了研究英国文化的一个饶有趣味的切入点,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本选题拟从英国《卫报》在伦敦奥运期间的报道出发,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下,运用运用美学研究中喜剧和幽默研究的一般方法,对《卫报》报道文本进行解读,探究其报道中的英式幽默以及呈现方式,尝试分析在报道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为奥运会报道研究提供新的文化视角。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1 研究目的
对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报道,运用美学研究中喜剧和幽默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报道文本进行解读,探究在《卫报》伦敦奥运报道中英式幽默的表现形式,揭示英式幽默的美学意义,分析报道背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因素。
2 研究意义
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多种划分方法,如以美的表现形态将美学划分为优美美学、崇高美学、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或是从美学应用的角度将美学划分为电影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等等。其中,幽默研究属于喜剧美学范畴。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站在了文化研究的范畴,选择英国《卫报》2012 伦敦奥运会期间报道的文本,运用美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对报道文本进行解读,分析英式幽默在报道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本研究从英式幽默这一独特视角对英国文化进行解读,并努力探索和挖掘奥运报道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研究创新性
英式幽默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乃至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萌发于英伦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根植在英国人的血液里,流传在包括体育赛事报道在内的英国文学、英国影视作品等种种文化形态之中,成为英国文化一个独有的文化品格。我国对幽默的研究尚不完善且不成体系,对英式幽默的研究更是极少,,而对体育赛事报道中的英式幽默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本论文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下,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卫报》伦敦奥运会报道的相关文本展开分析,尝试对报道体现的英式幽默进行“二次解说”,用语意分析、文本解读等不同的方式来剖析报道中的英式幽默,对英式幽默这一文化现象在美学和文化范畴内进行科学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
第二章 幽默与英式幽默
第一节 幽默
幽默的艺术,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普遍被人们接受。幽默能够借由文化艺术形式、社会生活意识、思想意识潮流等载体得以体现、发展和变化。也因此,幽默可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界有关幽默有种种的理论阐释,但由于幽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过于广阔,相关研究的文化背景和对幽默的理解各不相同,使得幽默的概念仿佛一个永远也无法清扫的“奥基亚斯牛圈”。幽默是喜剧美学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时至今日,在幽默的理论领域中,仍然呈现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不仅如此,即使在幽默所归属的喜剧美学领域,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陈孝英认为喜剧不仅仅是与悲剧相对应的题材,喜剧美学广义上的美学范畴,即为一种与优美、崇高、悲剧等范畴相对别的美的表现形态。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样式,如幽默、讽刺、滑稽、机智、揶揄、怪诞、荒诞等。佴荣本认为美学史上有关喜剧美学的研究,大体侧重于对笑与喜剧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研究与笑与喜剧作审美课题的社会的界定。幽默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形态。
西方国家习惯上常把一切逗人发笑的均称为“幽默”,想要认识幽默,知道什么是幽默,就得先认识幽默的根源,即了解对幽默这一概念诞生、发展和演进的的历史。
1 幽默的来源
幽默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幽默一词的英译是"humour"。据说最早,在 1702 年,英国戏剧家乔治·法奎尔(George Farquhar 1678-1707)就对幽默的运用赋予了近似现代的含义。“幽默”原文是拉丁语的Humor,本是古代医学名称,指人体中四种体液(血、痰、黄胆汁和黑胆汁)。据说这四种体液的比例不同,就决定人们的气质和性情不同,又据说有些人的脾气所以古怪奇特,就是由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失调引起的。幽默在英语中的单词是humour,林语堂将他音译为中文的“幽默”。如今幽默一词已经在世界各国通用,法语是 humour,德语和西班牙语是 humor,在俄语、日语、葡萄牙语中也大体一致。
英国在 17 世纪已经逐渐摆脱封建专制的约束,人民开始有言论自由,这正是幽默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出现善于运用幽默艺术方法的作家、艺术家,如莎士比亚、亨利·菲尔丁、威廉·霍加斯等。威廉·坦普尔在他的重要论文《诗论》中特别强调了幽默,把他追溯到莎士比亚。他更指出了这个词及其风格本质上的英国性,从而将这一喜闻乐见的副产品归功于家乡的土壤,多变的气候,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容许存在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政府。
.................
第二节 英式幽默
1 什么是英式幽默
虽然幽默的词源是拉丁文的 Humor,但是,在西方的幽默研究中乃至寻常生活之中,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幽默最早来自英国。甚至,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英式幽默更是成为对幽默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解读和表现方式。
目前并没有统一对英式幽默的定义。英式幽默即英国式的幽默,是对某种产生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的的某些有喜剧效果的语言或行动的总称。有时候,这种幽默对非英联邦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显得很奇怪和难以理解。例如,人们不熟悉一些英国俚语或者一些在英国知名但在世界上不知名的人。对英国人来说,当权者和比较重要的人和事才是他们取乐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客,凡是那些以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工作的人,还有那些让他们感到严肃紧张的人,都是人们取乐的对象。报纸和社交网站经常拿政客开涮,伦敦市长在奥运期间专程赶赴奥运公园做宣传,拿着两面国旗玩滑索。不过很惨的是他被“卡”在空中长达 5分钟。这一事件图片被网友恶搞,市长立刻成为社交红人,连媒体也没放过他,《卫报》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Just another day at the office for Boris(对市长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日)。仿佛市长每天的任务就是出丑供人嘲笑。
憨豆先生被认为是较为熟知的英式幽默的代表。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一个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这让他四处碰壁,到处吃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自娱自乐,他只会以自己充满童心的愤怒向欺负他的人实施恶作剧式的报复,然后躲在一边偷笑。这正是英式幽默的一贯风格,自嘲、朴实、荒诞,又含蓄低调。英式幽默往往是以自我贬抑为出发点,以幽默语言为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嘲,嘲笑自我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理想。英式幽默不似美式幽默夸夸其谈开口大笑,英国人认为,他们的幽默含蓄内敛,其中大量的双关词、荒诞的情节、机智的反讽和自嘲拥有极其深刻的文化积淀,不熟悉英国文化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英式幽默。
讽刺和自嘲是较为突出的英式幽默表现形式,对时事、社会现象或公众人物的讽刺,对自我的贬抑和嘲笑,往往不动声色却又含义深刻。其次调侃通常运用文字戏弄人或事,时常达到意想不到幽默效果;再次滑稽言语逗人发笑,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说幽默产生时所提到的“不协调事物”,即不合谐、违背常理的事物,最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
第三章《卫报》伦敦奥运会报道中的英式幽默 ............. 23
第一节 英式幽默在卫报中的几大表现形式 ................ 23
1 讽刺 ............. 23
第四章 英式幽默的文化大背景 ............. 66
第一节 经济原因 ..... 66
第四章 英式幽默的文化大背景
第一节 经济原因
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划分、社会生产能力高低的表现都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虽然社会生产力这一经济原因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是种种社会文化呈现形式的经济基础。而英国在经历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变革的两大历史沿革期中,经济状态的不断变化,无疑是英式幽默这一典型社会文化形态逐步形成的内在推动力。
16-17 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而采取了“重金主义”政策,这样既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又刺激了人们对社会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而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更是通过推翻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统治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仅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兼顾了英国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了英国的社会变革在把破坏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下进行,进而维护住了社会稳定, 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为工业革命的成功准备了各种前提条件。此后, 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1765 年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机是英国第—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蒸汽时代”从此到来。1840 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而由此带来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将其他国家各自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远甩在身后。英国国内各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知程度和优越感都在默默地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是,从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直到 1890 年美国工业生产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时,英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终于让位。工业革命为英国所带来的机遇与发展,令人们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得到了物质财富的满足,但同时所遭受的经济负作用影响也不容小觑。世界范围内经济地位的起落,以及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城市空气污染、人民健康水平下降、伦敦“雾都”等现实因素直接导致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出现,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人们的心态、生活方式等等也慢慢随之发生变化,与之相生的,社会文化与意识也在不断变化着。
......................
结语
幽默是喜剧美学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能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体现美学价值的文化行为。英式幽默是英国式幽默的总称,既具有含蓄、内敛、令人愉悦的快感,又有讽刺、自嘲等能一定程度缓解消极情绪的特征。英式幽默与美式幽默有着明显的区别,英式幽默讲究克制、隐晦,具有英国的绅士品格;美式幽默更加豪放、直白,体现美国的开放性格。英式幽默更多利用隐晦的讽刺和机智的双关来体现,与美式幽默产生鲜明对比。
《卫报》2012 伦敦奥运会报道中的英式幽默,以讽刺、自嘲、调侃和滑稽四种表现形式最为典型。其中,讽刺最为直接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自嘲机敏而富有技巧,调侃随性又不过激,滑稽大多更加善意、令人愉悦但轻于内涵。《卫报》将奥运报道这类平实的新闻元素和信息整合成独具英式幽默特色的新闻作品,以此呈现出更能激发人们审美享受的美学价值。《卫报》2012 伦敦奥运会报道中的英式幽默在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亦有所体现。比喻、夸张、双关和排比这四种修辞手法,在《卫报》伦敦奥运报道中使用最多,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得幽默语言的表现力更为强烈,生动的体现出英式幽默的美学价值,更加丰满的展示出英国文化底蕴。标点符号在报道中的使用延伸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英式幽默特征。除此以外,《卫报》2012 伦敦奥运报道特色栏目和主要记者的风格对《卫报》英式幽默风格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卫报》2012 伦敦奥运会报道中体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英式幽默特色,展示出独具克制、优雅、委婉、含蓄等美学特征,给读者带来含蓄又不失尖锐、诙谐又不缺调侃、戏谑又不乏趣味,让人意犹未尽、回味隽永的审美感受。《卫报》在报道中体现出英式幽默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究其原因,大致可从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环境污染思潮运动等与英国人对物质文化需求未能平衡的经济层面、一二战后失去霸主地位的英国经历着多重危机内忧外患的政治层面、英国贵族精神的传承和经历跌宕起伏的英国历史地理文化的文化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英式幽默中的讽刺、自嘲、调侃等特色,在《卫报》2012 伦敦奥运报道中呈现出含蓄、克制、使人愉悦、松弛的美感,侧面展示出英国人达观、松弛的人生观、世界观。英国人的气质、社会生活心态决定了他们以幽默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奥运也不例外,这才有了《卫报》2012 伦敦奥运报道中大量存在的英式幽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