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0 06:30

第1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针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问题,国内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各种解释,例如居民部口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下降、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足化及中国特有的消费文化等。其中,基于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解释,有些学者提出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臧旭恒、张继海,2005;刘志彪,2012)。从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有利于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这一角度来讲,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应该考虑到,一个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足够大的社会,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很大,比如美国和中国香港,但是这些地区的居民消费率都超过了 60%,其经济增长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需拉动,故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除收入分配之外的作用渠道。社会学领域的中产阶层概念具有比中等收入阶层更加丰富的内涵,从职业分布、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特征来看,都可能具有提升居民消费的功能。如果把中等收入阶层看作中产阶层的巧级形态,则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除了代表更小的收入差距之外,还可通过其他渠道作用于居民消费。例如,中等收入阶层对产品质量具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和服务产品具有更高的需求等,可能对其他阶层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带动总的居民消费。有…些研究验证了经济増长比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増长更具有促进作用;也有一些研究论证了中产阶层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促进相关产业的规模经济、促进公共品供给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贡献等,而包括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在内的经济增长又从结构和总量上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考虑到中等收入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关联性,则中等收入阶层可能通过阶层相互影响及促进消费升级等途径作用于居民消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硏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城镇为例,对中等收入阶层与我国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为综合衡量中等收入阶层在提升我国居民消费中的作用,按照依次递进的关系,本文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第一,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如何定义,目前的规模和比例有多少?第二,在经济增长不变的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居民平均淆费倾向的作用机制如何?中等收入阶层与其他收入阶层的消费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在收入分配不变的情况下,中等收入阶层如何促进消费升级?第三,如何强化中等收入阶层的某些相关特征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提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计量检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是实证分析的基础,计量检验是本文研究的重也,统计分析是本文的辅助手段。理论分析方面,,从各收入阶层与总消费、不同阶层的消费函数、中等收入阶层与消费升级等几个角度,分别研究了各阶层对居民总平均消费倾向的相对影响、阶层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中等收入阶层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尽可能地刻画出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的全貌。具体地,先以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代替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的指标进入消费函数,然后利用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瓣费斤为和相互影响,最后利用比较分析、供求分析以及计量回归的方法考察了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居民消费升级的相关作用。
........


第2章文献综述


2.1阶层分解视角下的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
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之间的一个重要影响渠道是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的关往点不同,本文更加注重各阶层的具体影咱或者说各阶层的收入占比所体现的阶层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各阶层的消费倾向变化对总消费倾向的影响,而非过多关注体现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对居民总消费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更加关注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居民消费特点,而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不规则的阶层消费倾向变化趋势。尽管很多消费研究是建立在单一同质商品假说和存在代表性消费者的基础上,但是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品种类大多不同,而代表性消费者存在的条件是收入分布大体成正态分布,即大多数人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代表性消费者或者加总数据往往掩盖了不同收入群体对不同商品的偏好,进而导致消费路径的偏差。所以,要研究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需要关注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情况。鉴于目前从收入分配角度考察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方向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本部分更多从实证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双群模型、三群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不同的实证方法,同时各阶层对总消费的不同影响可能与国家的富裕水平或者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


2.2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函数
从全社会笼统来说来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尚处于生存阶段,中等收入阶层处于发展和升级阶段,高收入阶层完成了消费丹级,处于炫耀性消费阶段。同时,各收入阶层内部也呈现消费行为的异质性。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与作为主流经济学分析基础的"代表性消费者"假设相惇,只有拥有足够数量的中等收入阶层或者收入分布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代表性消费者"才可成立。但是对于中国近年来收入分布的某些研究得出了中国目前的收入分布呈偏态分布的结论(王海港,2006;章上峰等,2009;王亚峰,2012;陈娟,2013)。因此,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设定不同的消费函数,更能准确刻画其消费行为。-些应用现代消费函数对居民总体消费行为所做的研究表明了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的异质性,进而为不同的收入阶层设定不同的瓣费函数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不少研究直接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函数进行了设定与检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而除掉各阶层所特有的收入等因素之外,同时影响所有阶层消费行为的消费环境等因素也对各阶层消费函数的变迁起了一定作用。总的来看,不论相比高低收入阶层是否具有最高的消费倾向,中等收入阶层都更具有扩大总需求的实力和潜力。而泣种实力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送种潜力的实现需要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


第3章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与规模.......27
3.1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27
3.2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42
3.2.1外国学者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规模......42
3.2.2考虑地区差异下的全国中等收入阶层......44
3.2.3固定比例定文法下的城镇中等收入阶层......50
3.3中国的居民收入分布变迁......62
3.4本章小结......65
第4章各收入阶层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研究......67
4.1各收入阶层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67
4.2阶层相对收入分配地位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75
4.3从收入来源角度提高阶层收入占比的可能路径......79
4.4本章小结......81
第5章城镇各收入阶层消费函数的总体检验......83
5.1理论基础和模型设定......83
5.2计量模型和实证检验......90
5.3本章小结......97


第6章中等收入阶层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分析


6.2从消费结构升级角度促进居民消费扩大
中等收入阶层本身代表着一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并有可能通过对低收入阶层的带动作用,甚至对高收入阶层的时尚引领作用来综合促进全社会的消费结构升级和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陈启杰等(2011)归纳了四种消费结构升级,将生存消费比重降低、发展消费和享乐消费比重上升称为消费层次结构升级,将食品支出比重下降、衣着支出比重先升后降等规律称作消费支出结构升级;将商品消费比重降低、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称为消费形态结构升级;将高中低H个收入阶层间的结构演变规律称为消费主体结构升级。本节所要研究的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重点是从各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结构对比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找出消费升级的方向、确定升级类消费支出项目,进而提出促进升级类相关消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由于2003年开始城镇消费占城乡居民总消费的比例达70%以上,而且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日〇%,2007年起城镇总可支配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比例超过70%,且城镇住户调查的数据年份更长,因此本部分继续以全国的城镇地区为研究对象。如果去除各收入组的人口数影响的话,即用各收入组的人均消费除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得到各收入组的相对消费差距(如图6-1所示)。同样可以看出,2002年之后,各收入组的相对消费差距开始变大。基本上可按照前面章节所划分的四个收入阶层划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最高收入组处于第一层次,高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属于第二层次,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属于第王层次,最低收入组属于第四层次。总的来说,从图(3-8)和图(6-1)分别可得,不考虑人口数的影响,较高收入群体中的消费占比较高,其中又以中等偏上收入组的比例最大;去除人口数的影响,则各收入组的相对消费差距与收入等级成正比,且距离不等,其中最高收入组的相对消费远高于其他收入组。由于最高收入群体毕竟是少数,所以,以中等偏上收入组为代表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也应当成为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的主体。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


.........


结论


本文首先基于中国的国情对中等收入阶层进行定文与度量,然后以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増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为分析基础,对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展开了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通过对各收入阶层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阶层消费函数、中等收入阶层与销费升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了中等收入阶层对居民消费的多种影咱渠道。全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城镇住户调查各收入组的收支特点的统计分析,并且基于应用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的相关研究结论,将我国城镇居民划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阶层,人口比例约为1:5:3:1,其中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从1985年的45%下降到2012年的38%,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从1985年的34%上升到20口年的36%,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收入向高收入群体的转移。另外,在考虑地区发展不平衡及生活标准上升的条件下,定义了全国中等收入阶层;并利用Povcal数据库计算得到2009年全国城乡约有4.47亿人口为中等收入阶层,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从1987年的43%下降到2009年的34%; 2005年购买力平价下的全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日均消费支出在2009年尚未达到美国的贫困线,总体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对中国居民收入分布进行拟合的近几年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主要流向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者大量存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b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