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学术训练状况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博士生毕业后大多进入高校或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是我国高校师资的重要来源。据统计,77.7%的博士毕业生在1996年选择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到2006年该比例为46%,该数据尚未未计算进入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可见,大多数的博士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学术职业从事学术工作。学术职业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职业必不可少的准入门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也被看作是学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和准备阶段,对于博士生个人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学术职业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和延续。一方面,博士生作为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它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学术人才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影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术职业人才储备。目前,我国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往往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学术科研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问题,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学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训练,职业准备不足,而大学新教师的职业训练不足归根结底是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存在问题。新教师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只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学习,对教师工作、责任和学术职业压力、规范等方面的重视不够,没有为今后从事学术工作做好全面的准备;另一方面,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十分重要。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虽然我国目前的博士生教育仅仅注重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但并没有为博士生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过程性的学术训练,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尚待提闻。因此,加强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学术训练问题的研究,明确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博士生学术训练的现状、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把握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变化以适时调整博士生培养环节安排,也有利于为学术职业和高校师资队伍输送合格的学术后备人才,进而有利于我国学术职业的发展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
第二节研究方案
本研究借助“上海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学术训练状况调查问卷”,应用相关数据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旨在了解我国博士生学术训练的现状,进而通过访谈法对博士生学术训练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发现我国博士生现行的学术训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本研究将上海研究型高校的博士生作为研究对象。之所有选取研究型高校,是由研究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研究型高校往往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博士生,比较重视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训练,研究型高校博士生的学术训练也更为精湛。
........
第二章学术社会化视角下的博士生学术训练
第一节学术训练在博士生学术社会化中的作用
学术职业的社会化阶段分为早期、中期、成熟三个阶段,博士生阶段则属于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早期阶段。在博士阶段的学术社会化过程中,博士生借助于研究生期间或者更早时期的教育经验对学术职业形成一定的认知,具备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博士阶段的学术社会化是培养学术职业后备人才的过程。后备人才指为某一职业或行业进行补充而准备的,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从而掌握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博士生作为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取得博士学位,才有资格进入学术职业。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职务”,从制度上将博士生纳入学术职业的准入门檻。学术职业靠博士生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维持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从学术职业后备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博士生阶段的学术社会化至关重要,关系到学术职业持续健康发展。学术训练是博士生实现学术社会化的过程,有效的学术训练是提高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制胜法宝,学术训练应当贯穿博士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克拉姆模式1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理想模式,是以科研训练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个案,它通过严格的课程学习与考核等科研训练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杰出科研能力的博士生人才。2因此,学术训练在博士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博士生实现学术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博士生学术训练的核心要素
学术训练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环节,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整个培养阶段,包括学术意识训练、研究方法训练、文献资料收集训练、科研选题训练、科研实践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环节。学术训练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怎样阅读?如何思考?怎样发现问题和确定选题?怎样查阅资料、运用工具书?怎么进行研究?怎样撰写论文?应坚持怎样的学术价值观和治学态度?遵守怎样的学术规范?怎么样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辩论和学术演讲……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训练的可以解读为:将博士生的学术理论或专业知识内化、转化为其学术能力或技能的一个中间环节和中介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博士生学术训练的核心要素有很多,包括内化学术规范、形成良好的学术习惯、锻炼自身科研能力、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等。边国英认为,“学术认知”和“学术操作”是博士生学术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术训练的核心要素,学术训练是学术职业认知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本文中,学术职业认知是指博士生在博士教育阶段逐渐形成的、对学术职业及其规则规范的理解、感知、概括及认识。学术研究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和设计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旨在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基本特征是:博士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获得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同时在具体的学术职业环境中习得对学术职业及其文化规则的了解和认知。学术训练的目的是使博士生树立科研意识,养成科研精神,掌握科研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并最终做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
第三章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知及其形成过程........23
第一节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认知状况........23
第二节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定向........29
第三节博士生学术职业认知的形成........34
第四章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的现状及途径........37
第一节博士生对学术研究能力重要程度的认知........37
第二节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现状........45
第三节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的途径........50
第五章研究结果与反思........61
第一节研究结果........61
第二节博士生对博士阶段学术训练的评价........62
第三节博士生学术训练存在的问题........64
第四节相关对策及建议........76
第五节研究反思........78
第四章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的现状及途径
第一节博士生对学术研究能力重要程度的认知
本文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视角审视博士生应该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即从学术职业从业人员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需能力看博士生应具备的能力。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一般需要具备科研选题能力、项目申报能力、项目实施能力以及写作发表能力,此外学术兴趣与志向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能力。从表4-1可以看出,博士生对于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性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均值在4以上。其中确定合适研究领域或方向(均值4.77)、选择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均值4.76)均值最高,项目组织管理(均值4.13)、撰写项目申请书(均值4.17)均值最低。在学科背景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对学术工作的兴趣、从事学术工作的志向、了解学术道德及规范三个方面重要程度的认知高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但两者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项目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三个方面,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对于其重要程度认知要髙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这说明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对其学术研究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
.........
结论
博士生对学术职业并不完全了解,对学术职业的外部特征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比较片面和主观化。博士生普遍认为,专门化和学术性是学术职业的两大特性,学术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自由稳定,工作模式的自主性很大,学术人员的工作状态因人而异,工作压力较大。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学术职业的聘任制度、职业道德责任、考核机制等方面不太了解。在学术职业定向上,学术职业对于博士生的吸引力较大,绝大多数博士生对学术职业感兴趣,毕业后选择进入学术职业工作。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定向较为明确。关于博士生学术职业定向的原因,有的博士生是因为热爱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的博士生是因为喜欢高校自由、单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也有的博士生是处于现实考虑,西为博士生的就业面较窄、专业限制等不得不选择从事学术工作。此外,也有部分博士生虽然对学术职业感兴趣,但是因为学术职业的准入门榲较高、待遇低,从丽放弃进入学术职业工作。此外,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定向存在一定的学科差异t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更倾向于从事学术职业。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