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析我国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目标转向必要性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6-26 21:31

  论文摘要 现代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工程技术自身的复杂性对原有的工程教育提出挑战,工程伦理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工程的实际发展,因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借助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向宏观工程伦理教育目标转换的引导,我们国家也应该实事求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从微观伦理转向宏观伦理。

  论文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转向 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逐步呈现出复杂化、范围广的趋势特点,工程参与者多样化、工程风险扩大化、工程影响深远化。这些情况的转变,对以往的工程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工程主体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单独的经济效益,而是更为复杂的国际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工程主体的伦理诉求已经从科学技术的维护转变为多向化要求的后时代需求。这种工程境遇的变化迫切要求改变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来更好的适应工程发展的变化。
  关于宏观工程伦理的界定,不同学者做出了解答,马丁与辛津格在《工程中的伦理学》中提出微观问题会主要涉及到个人与公司所做的各种决策,而宏观问题所涉及到的问题则是更总体性的问题,例如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应该运用某些法律工程职业写好以及消费者团体的集体责任等等。在工程伦理学之中,围观问题与宏观问题两者都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 而Ladd“根据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是个体工程师和客户、同事与雇主的关系,还是职业的集体社会责任,把工程伦理分为微观伦理(micro-ethics)和宏观伦理(macro-ethics)。 微观伦理集中于职业内在的内容,宏观伦理关注工程师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下的职业责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逐步从工程的微观伦理向宏观伦理转变,这一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工程伦理的转向。 其中美国的工程伦理转向尤为明显。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将宏观伦理作为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局限于工程师与雇主之间,以及工程师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作为重点而是将社会与自然以及技术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工程伦理目标。这一宏观伦理教育目标的建构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导向

  2010年我国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强化并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提高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意识,以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工业界、企业界的密切联合,重视国家工程人才的培养,提高工程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李培根院士曾说过“经过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交叉的能力,专业文化学习能力,宏观思维的能力,协同创新的能力。”
  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不仅是希望工程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扎实,工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主要的目的在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中国目前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本来就比发达国家起步晚,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关于工程伦理教育方面有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总的学科建构目标方面我们还是倾向于微观伦理教育,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在工程伦理教育领域中的后起之秀,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的建构转向宏观伦理,宏观伦理需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例如: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国家转型期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生态问题中都含有与伦理相关的问题,而目前作为工程大国的中国,面对西方工程伦理宏观方向的转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更应该整合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道路建设的过程中的需要也是当务之急,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关于工程伦理教育在总的学科建构目标方面倾向于微观伦理教育,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的建构转向宏观伦理,宏观伦理需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作为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了解工程对整个社会潜在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的影响跨越地域界限,以更为宏观的眼界去评定工程专业。而这一积极的目标转向也符合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和视野的界定,作为工程师不仅需要拥有精良的技术还要有宏观思维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构建一个更为宽广的蓝图,真正的做到为人类社会造福。



  二、 大工程观思想的影响

  大工程观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摩西斯(Joel Moses)于1993年最早提出“大工程思想”他认为工程师和工程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综合意识:包括考虑企业和组织背景下客户的需求的愿望,以及任务背景下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 大工程观就是在全局系统中考察工程。大工程观的积极导向也正符合工程伦理的宏观目标,正如乔尔·莫西斯所说,考察工程教育,我们不能只将标准停滞在当初的专业技术方面,因为,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大系统中,包括工程与与文化、环境与道德、自然与社会、而这几个竞速都是息息相关共处于同一个系统结构中,所以,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局限于模块式的单独方面的提升,应该从整体性出发,全面系统的进行学科的整合与革新,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来考察和评析工程教育的质量。
  大工程教育思想引领着美国的工程教育思想,同时渗透在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历程中,大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大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工程伦理素养着三方面。其中伦理素质是大工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工程人才伦理素质的培养,是宏观工程伦理目标的体现,他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伦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内化于学生的理解,并通过在工程实践中践实伦理知识。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大工程人才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具备人文素质,在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能力去考量其中的工程因素同时还能分析非工程因素的影响,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达到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将工程活动自觉地纳入到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对工程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考虑。并能够运用管理、经济、政治、环境等文化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社会大系统的问题。大工程观中实质上包含着宏观工程伦理目标的内在含义,是宏观工程伦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 中国对和谐文化的追求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它贯穿整个中华文化之中。中国古代的和谐文化倡导人们自觉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
  中国和谐文化观是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契合了宏观工程伦理的实质,我们具备的是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利益的索取而是关乎万物的工程建造,倡导在多样性或对立性中把握和谐与平衡,以达到主客观和谐一致。这有利于工程人才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有利于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工程决策。
  在美国工程伦理目标的转向中,美国的工程伦理超越工程师仅对雇主或者企业负责的微观工程伦理而转向关注工程文化以及工程技术的相关共同体,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后代的影响,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其实体现着一种工程、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思想。而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要素,天与人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诉求,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的悠久文化和工程发展史,切合我国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促进工程伦理教育更加适应我国的工程现状,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研究工程伦理有利于植根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工程伦理教育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工程伦理研究也将成为工程伦理学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和研究领域。
  在工程建设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将微观的工程伦理目标做调整,以可持续性的宏观伦理目标为出发点,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的友好和睦、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和谐,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将微观工程的伦理目标转向宏观工程的伦理目标,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工程建设项目,去培养当代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编号:62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2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