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论文 >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5-14 17:00

  本文关键词:声无哀乐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大学》 2009年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徐丹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第一篇音乐理论著作,它不仅蕴含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音乐的本质规定性,即我们倾听着抑或谈论着的音乐本体。音乐理性本体——哲学意义上的自为自在,或者称之为艺术精神。嵇康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音乐本身没有淫邪与中正之分,所谓的“正声”、“淫乐”都只是人们对乐曲的一种称谓,不是音乐的本质。淫邪和中正都在于人心,是人的内在精神。音乐是人的“情欲”所钟爱的,所以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欲。“音声以平和为体”,只有符合“和”的音声才能感人至深,因此音乐表达的是“和”的精神。音乐与情感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 嵇康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于统治者实行德政让百姓内心获得无声的和乐。他强调音乐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和纪律约束强迫,而是自然接受获得的。由此揭示的《声无哀乐论》对音乐教育的启示为:一是音乐教育目的: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使音乐成为“我”的音乐);二是音乐教育内容:超越传统内容,实现“自律”与“他律”统一(反思音乐教育内容、“自律”与“他律”结合);三是音乐教育方法:回归现实生活,激发个体潜意识能量(回归生活、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玫;王炎琪;;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8年03期

2 付宏政;;音乐与公民素质的培养——理解《声无哀乐论》当代价值的一个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丁同俊;“声无哀乐”之我见——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谈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孙洪亮;;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5 孙小棚;;嵇康的音乐审美与人生理想[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12期

6 李静玉;浅谈音乐教育的目的[J];辽宁高职学报;2002年05期

7 孔祥萍;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简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牛淑会;;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浅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赵静;;嵇康之《声无哀乐论》浅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瑾;《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王小琴;;音乐伦理学论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尹延安;;荷马史诗的一种哲学解读——兼论荷马与柏拉图的哲学思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童江梅;;论合唱训练的着力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10 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心希;;泉州书院、社学的发展与朱熹理学思想的深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万劲波;;弘扬绿色奥运精神与共建生态文明秩序[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汪伟全;;公共理性刍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雍敦全;;论全面综合的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蒙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系统建构——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舞蹈教学改革[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余瑾;鲁新华;林华景;李莉;古琨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雪林;转型经济中我国初次分配不公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根平;;从《乐记》到《声无哀乐论》——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立之旅[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杨国荣;道德的形上内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金生鈜;成人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4 李业道;“声无哀乐”么?[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5 周畅;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J];音乐研究;1995年04期

6 何善蒙;;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析论——以《声无哀乐论》为中心[J];美与时代;2006年03期

7 王福雅;《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J];求索;1997年06期

8 黄应全;审美本体论之辨——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修海林;“乐”作为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答刘再生《〈声无哀乐论〉今译》“编者按”兼及今译的概念理解问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原正幸,薛罗军;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礼乐批评[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和平;;缪天瑞的学术贡献与历史地位[J];中国音乐学;2009年04期

2 贺光华;黄书敏;;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1期

3 余冰;;论音乐美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姝;;音乐美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5 王红艳;;二十世纪释义学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6 胡松;许英;;试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7 蔡仲德;;陶潜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蔡仲德;嵇康《养生论》等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9 蔡仲德;;商鞅韩非的音乐美学思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10 辛松;朱亚宗;;孔、墨哲学思想之比较——从音乐美学思想探讨孔、墨哲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鸿信;;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宋庆垒;;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承担音乐教育重任——浅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向文;;对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几点问题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4 程英华;;音乐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关系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时代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首次工作报告(2006年)[A];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首次工作报告(2006年)[C];2006年

6 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毛理;;不容忽视的力量——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8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世生;[N];吉林日报;2005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董大汗;[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文竹;[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李晋萍;[N];音乐周报;2005年

5 吕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方捷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安塞县沿河湾中心小学 刘渊;[N];延安日报;2011年

8 陶格斯;[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9 高峰;[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赵易天;[N];音乐周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资利萍;感性的呼唤[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5 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9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许洪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论隐性化网络音乐教育对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红成;社区音乐教育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贾晓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学前音乐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愔;构建美的教育 实施以美育人[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陈映蓉;乐者“乐”也[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马静;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资利萍;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谢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波;论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香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与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声无哀乐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gzhengshiwu/45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