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建议(2)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5分)
人名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腾,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病文:“五十年像一场婚姻……有离婚也有结婚……婚姻刚刚开始”; “五十年像一只手……有短指也有长指……手指已经伸开”。
分析:这样的比喻用得不准确,表达的意思违背题目要求,境界也不高,令人啼笑皆非。下例要好得多:“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语言粗糙。语言粗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拖沓冗长,不简明;二是条理不清,不连贯;三是突兀生硬,不得体;四是枯燥乏味,不优美。当然,语言粗糙的毛病,根植于平时不注重思维训练,不重视语言锤炼。
根据要求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
道路 身影 足迹
① 描绘一种情景 ② 表达一种感悟
病文:扫帚就是他们的劳动工具,无论温暖的春天、凉爽的秋天,还是火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在道路旁一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你眼前,环卫工人辛勤的汗水,从这里撒到那里,为我们整洁的环境,你付出太多了。辛苦了,环卫工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想象、联想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语言表达这个层面看,这个句子的语言非常粗糙: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不优美。其实,要想表达一种感悟,我们最好虚写,使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
推荐学习书目
《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庄文中,商务印书馆)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言知识新视点》(王荣生、韩雪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磨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王寿沂,开明出版社)
《广义修辞学》(谭学纯、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刘伯奎,暨南大学出版社)
《思维与语言运用》(王占馥,广东教育出版社)
《汉语的危机》(朱竞,文化艺术出版社)
《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月刊)
(二)学生层面
⑴由于中考等方面原因,目前高二学生对语法知识大多支离破碎、一知半解。
⑵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应用实例。
据此,我们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用一星期左右时间进行系统的补课、衔接(“切入点”),弥补初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作为高中二年级以后开设的《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当然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肯定要超出以前(包括小学和初中)学过的一些内容。但是这些新的东西,不但不可能完全脱离以前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过去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所以建议教师在上这门课之前能适当帮助学生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容易读错的音和容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主语、宾语和名词、动词、兼词等语法概念,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基本功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文活动中布置的任务时会用得上,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语文意识的养成。
语文意识至少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当然,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语言意识,应是语文意识的核心。
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语言文字的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能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做出一点贡献。
四、本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材是由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构成的。必修教材花1.25个学年完成,选修教材也得花1.25个学年才能完成,师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去学,可是,高考试题中却难以寻觅它们的踪迹。
高考冷落了选修内容,考试知识点、能力点的覆盖面明显偏窄。这种现象可能会及时加以纠正,但“语言文字应用”涉及内容一直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2007年,福建、江西、广东和重庆4个省分值各增加了2-3分。高考语言文字题主要考查表达应用能力。语言文字题原来有一道辨别错别字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把它移到作文题来考查,将作文评分标准“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都可能产生影响。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保持了原高考多种能力综合考查的风格,五道小题都落在重要考点上,成语运用、辨析病句、连贯排序、仿写修辞、概括要点,能力考查十分清晰,所用语料都很阳光。在语料中显示出来的丛飞、保洁员的高尚品德,霍金在轮椅上的探究精神都令人感动。
教学可以结合高考的有关考点、考试内容,有选择、有梯度地运用历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试题;但是,要防止不加选择地把高考这方面的试题堆给学生,防止异化为高考复习课。
这门选修课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可以为高三“语言表达应用”总复习打好铺垫;然而,不能企望一步到位,不可能一次完成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复习任务(重点中学也不能贪多),高三还要安排时间进一步巩固、深化。
教师须收集、分类近五年各省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试题。
例如:
2007浙江卷“语言表达应用”题具有以下特点:
(1)贴近生活,正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第23题要求考生写终审意见。第24题的寓意揭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围城”心态,和生活联系密切。
(2)加强了语言思辨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改变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的倾向。第22题要求针对反方的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第23题写出终审意见则必须针对一审和二审意见,必须辨别是非,分析社会风气的对错。第24题的寓言以及寓意引导考生换位辩证思考。
(3)从单一到综合,体现了命题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
(4)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2004年我们考过对对子,今年,我们用对联的形式考查“得体”,题目很有文化味,对传承传统文化也很有意义。
本文编号:1270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046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