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建议(3)

发布时间:2017-12-09 13:05

下面对怎么使用这本书和上好这门课提一点具体的参考性建议。

五、教学内容取舍

《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者的话”指出:“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高考,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

本模块的教学时间为9周,其中8周教学(每周4+1课时,计40课时),1周复习考试。作文讲评每两周1课时,整个学段共4课时;余下课时分配如下:

初中语法、修辞复习与衔接(4课时)

第一课 走进汉语世界(4课时)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2课时)认识汉语的丰富、优美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2课时)理解古今词义、句式变化

第三节 四方异音——普通话和方言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2课时)

第一节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2课时)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认识古诗的分类及押韵、对仗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3课时)

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1课时)认识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第二节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第三节 方块的奥秘——汉字的结构

第四节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2课时) 运用造字法知识消灭错别字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6课时)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2课时)辨别多义词,认识古今词义的演变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2课时)辨别、掌握多义词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2课时)积累、运用各类熟语

前四个单元小测和讲评:2课时

第五课 言之有“理”(9课时)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1)(2课时)认识、掌握虚词的使用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1)(2课时)使用关联词,单句与复句的变换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3)(2课时)认识并修改各种病句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2)(3课时)认识歧义,消除歧义

单元小测和讲评:2课时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8课时)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3)(2课时)选词:准确、生动;

炼句:简洁、连贯;选择、变换句式(补充)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3)(2课时)认识并运用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2)(2课时)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第五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1)(2课时)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单元小测和讲评:2课时

六、教学意识

⑴应用意识。学生学习、积累有关语文知识和材料,为了“应用”。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要考查的是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应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是否具有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形式的选择,都应该从“应用”着眼,又通过一定的过程落实的“应用”上(“落脚点”)。

⑵整合意识。教师须引导学生对过去(初中)学过的语文知识,结合例子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

怎样打比方? 比喻的凝缩与延伸

怎样组织整句与散句? 长句与短句的选择与变换

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句子成分的对应性与语序易位 语句的灵活调整

句子的链接与衔接 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

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怎样美化语言

语境的狭义与广义 言语得体与语境

⑶实践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目标,并以语文实践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讲究“训练”的科学、阶梯、有效,“训”是教师精要的讲解、点拨,“练”是学生的模仿、实践,“训”指导“练”、针对“练”、矫正“练”;“练”的情况反馈、证明“训”的效果。

以上,“应用”是第一位的;“整合”服务于“应用”,反过来又指导“应用”;“实践”是达到“应用”的主要途径。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另外,要强化学生语言应用的“语境”、“语体”意识。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口语、书面),我们的学生往往是有欠缺的。

根据上下语境,给文段空白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秦淮河的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A、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B、那粼粼的水波是这样的迷茫、深沉。

C、那静静的柔波是这样的空荡、柔情。 D、那弯弯的涟漪是这样的袅娜、迷离。

七、教学方式方法

本模块教学,课堂上主要不是教师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⑴实例教学法

生活中的语言生动而丰富,是一笔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从生活语言中去挖掘可以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素材,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例入手,去感悟、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特点。

鲜活、趣味。例如《西安事变》,“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义举、兵变、兵谏

蒋介石:哗变 宋子文:忤逆之举

南京政府:叛乱,(蒋介石)蒙难

周恩来:义举、革命

“义举”、“兵变”与“兵谏”

西安事变发生后,如何通电全国界定这次行为,张、杨曾召集人员想了一天,提出“义举”、“兵变”都不太符合当时的情形。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义举”指正义的举动,多用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兵变”,指军队哗变,是下对上的一种武力行为,带篡位性质。显然,这都不适合张、杨控制蒋介石为的是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理想。后来张学良的得力助手李青山提出“兵谏”一词,一下子为张杨二人采纳。“兵谏”指的是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语出《左传?庄公十九年》:“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兵谏”十分准确地传达了张杨的真实意图。

“叛乱”、“忤逆”与“义举”

同样是这次事变,不同的人评价亦不同。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政府认为张杨二人的行为是“叛乱”,并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宋子文则提出一个“忤逆之举”,认为张杨二人的行为是违背、冒犯了蒋介石;时为共产党领袖之一的周恩来则认为是“义举”,是一次正义的举动,高度评价了张杨二人的行为。



本文编号:1270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0469_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