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本科论文 >

中国文艺片推荐_中国好看的文艺片大盘点 华语电影经典文艺片排行榜

发布时间:2016-09-16 08:32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艺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语文艺片能否随归来 一同“归来”

 

华语文艺片能否随归来 一同“归来”

 

华语文艺片能否随归来 一同“归来”

 

华语文艺片能否随归来 一同“归来”

      2014年,似乎对于文艺片来说是特殊的一年,3月份上映的《白日焰火》经过20日的放映后,票房破亿,被认为打破了多年来华语获奖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如今,张艺谋的《归来》上映,不完全统计票房就已经突破亿元大关。而此前国内文艺片首日与累计票房的保持者,为同样由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分别为1300万与1.4662亿,发行方自信满满,认为《归来》最终票房有望达到3亿以上,也将大幅提升国内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片市场就一直表现沉闷,是发行不善,还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不妨由张艺谋的《归来》开始,剖析一下华语文艺片的票房之路。

什么是好的文艺片?这一次姑且只谈票房

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如果这个问题问发行方,答案只有一个——赚钱。只有有了好的票房,才会有更多的电影投资,进而才会有更多的好作品诞生。所以,谈论《归来》的好与坏,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张艺谋的水平在那里,时好时坏。归来是否成功,姑且用票房来衡量一次。

早在《白日焰火》取得出色票房时,就有媒体评论称:这部影片打破了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的“魔咒”。这个魔咒到底又是什么呢?经过粗略统计,2000年以来,文艺片尤其是获奖文艺片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19部获奖影片中14部票房未过千万,千万线似乎是多数得奖文艺片的“魔咒”。

获奖文艺片多数是获得欧洲或者亚洲电影节的认可,和让市场检验的类型片不同,这类电影多数“反类型”,具有作者电影气息,受众范围相对狭窄,对市场反响显然不能期待过高。即使在北美,像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甚至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一开始都选择小范围上映,赢得口碑后才扩大上映的影院数。这是文艺片在商业主流市场的现实境遇,能欣赏这种电影的人是少数,如何让这少数人充分走进影院是需要智慧和投入的。

虽然存在“魔咒”,但总体上看,华语文艺片其实正在从“票房毒药”慢慢走向“叫好又叫座”。文艺片的春天有没有来到尚且不好说,但我们可以看到票房好的文艺片,无非拥有下面几个法宝:明星效应(包括名导演)、宣传营销要投入、档期选择要慎重。但归根结底,最该感谢的还是时代性的因素——中国银幕数的不断增长,激活了整个电影产业,蛋糕大了大片小片都能吃几口。就像《白日焰火》的成功,用导演刁亦男的话来说:是一场“合谋”。

2008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相对较少,整整8年,银幕数才从1000块左右增加到3500余块。如此小的市场空间,商业类型片都不一定够用,受众狭窄的文艺片得到的机会就更少。

在这个阶段,文艺片票房偏低有着市场容量小、观影人群少的天然缺陷,但宣传力度不够、发行公司实力太弱、缺乏明星等,也会让获奖文艺片票房相当之惨淡。分析文艺片票房进化史,一方面是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更多优质文艺片的发行提供镜鉴。

《归来》营销高在哪里?未映先“集赞”功不可没

《归来》是张艺谋更换电影公司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究竟乐视和中影有哪些不同?或许从营销手段上能够看得很清楚。

焦雄屏在评价《归来》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中国电影将来一定会慢慢过渡成为一个监制系统的制片人制度。像今天王中军、王中磊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很特别的,他们可能在创意上未必独到,但很愿意让导演去发挥才能。过去其他一些电影公司,可能会抓到一个导演,拼命让那个导演跟他合作。除了那个导演之外,公司没有制片能力,或者说以他们主导的电影制片路线都失败。他可能靠一两个导演赚了大钱,而发展的其他电影都乏善可陈,或者是苍白。所以作为一个从业者,你必须知道做电影需要多方能力,不是只投钱就可以。”

自从《归来》的宣传一开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归来》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杀青,大约半年来,除了电影的后期制作,张艺谋一点都没闲着,带着他的新片,他先后和李安、斯皮尔伯格进行了接触,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让李安和斯皮尔伯格对《归来》进行了评价,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两位颇具影响力的大导演,没有让张艺谋和电影的出品方失望。

电影上映之前几天,出品方先是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了“看片会”,遍请全国各地的大小媒体,“看片会”第二天,多家媒体娱乐版的头版头条都是大篇幅的《归来》报道,而且以好评为主。

“集赞”是微信营销的主要手段,而张艺谋正是以这种“集赞”的方式,完成了同行、媒体对《归来》的积攒,就这样,《归来》一经上映,票房爆棚也是必然的。

张艺谋《归来》至何处?水准票房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归来》一直被定位为张艺谋的“归来”之作。张艺谋以文艺片起家,新世纪后拍了很多不算成功的商业片,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片,所以,影评人普遍认为张艺谋的《归来》是他回归擅长并带给他极大荣耀的文艺电影之路。

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金熊奖授予《红高粱》,这是张艺谋的第一部执导作品。人们在谈论这部影片时内心复杂,一方面国产电影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肯定,镜头、画面上的大胆,突破了以往电影美学的束缚。

那以后,张艺谋仿佛在国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文艺片行走的蹊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都是借用西方之眼审视东方之憾。这一时期张艺谋的作品多改编于小说,原作雄厚的内容和思想提供给张艺谋颇多的书写角度,而张艺谋个人化的选择则彰显了他此阶段对于创作的理解和关怀。1994年,电影《活着》在戛纳电影节擒获评审团大奖,这部被誉为张艺谋最好作品的电影,也让他的知名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在中国影坛,张艺谋也确定了自己无可取代的地位。

而后,张艺谋又拍摄了《我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从都市喜剧、情感大作到农村现实题材一应俱全,尽管并不是每部作品都称得上经典,但张艺谋的转向却是鲜明而又掷地有声的,他的每一部前行或者说探索,都是电影风格上的寻觅,他在不断寻觅与时代最佳的切合点。

进入新世纪,商业大潮席卷而来,张艺谋度过漫长的转型期,以一部《幸福时光》出战贺岁档。接下来,《英雄》、《十面埋伏》就以大制作身份出现打开了中国市场商业片的大门,从此,国产电影无论是制作成本、还是票房收入都水涨船高,进入了狂奔的年代。

此时的张艺谋也不忘创作一些有文艺风格的作品,但并没有取得像以往一样的成功,《千里走单骑》的叫好不叫座,《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不叫好与不叫座,再到《三枪拍案惊奇》的骂声一片,张艺谋已经迷失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泥沼之中了。

《归来》与其说是张艺谋文艺片的“归来”,不如说张艺谋在签约新东家后,找到文艺与商业的切合点。早在4月份乐视影业的张昭就曾表示,《归来》在戛纳仅展映不参赛。这样的决定或者最适合张艺谋如今的处境,知名度、得奖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电影的水准和票房。这或许才是张艺谋《归来》的最终归处。

文艺片票房惨淡 失败经验大总结

你可以说张艺谋是一个特例,但《归来》的初战告捷再一次说明了,在中国电影市场,文艺片还是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发展到今日,中国电影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不好的文艺片,也没有不爱好电影的观众,只有不靠谱的电影和电影营销。在国内得奖文艺片的票房惨淡也各有各的原因,“冤情”只是一种形容,总结经验是为了将来做得更好。

“冤情”1:市场容量所限

代表:《花样年华》 票房:1000万

在内地,文艺青年热衷的王家卫票房号召力并不低,除了他的品牌影响力,他的电影明星云集算是重要原因。《花样年华》是进入新千年后第一部在内地大规模上映的王家卫电影,影片2000年11月底上映,最终票房超过1000万,年度排名第六;据《北京青年报》当年的报道,影片中北京20多家影院上映,每天票房在30万左右。2014年北京大概有100多家影院。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总票房不超过9亿,银幕数不到2000块,对比今年的20000块银幕,《花样年华》的这个成绩堪称大卖。

不过,当年国内上映影片数量也有限,加上梁朝伟、张曼玉的明星效应,都让《花样年华》得到很好的市场回馈。总而言之,《花样年华》1000万的票房,主要由市场容量小所造成。所以当2013年初,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再用全明星阵容征战内地市场时,在14000块银幕的条件下,拿到2.82亿元并不算很意外。

“冤情”2:档期选择失败

代表:《三峡好人》 票房:200万

“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这是2006年12月7日,贾樟柯在解释为何选择让《三峡好人》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天上映时说过的话。严格来说,这部威尼斯金狮大奖的档期选择不够理性,贾樟柯和发行方的这种选择如同“行为艺术”一般。最终《三峡好人》如同贾樟柯所预计的一样,以200万左右的票房“殉情”,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最终票房为2.7亿。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三峡好人》采取的是全国投放50个拷贝,定点40家影院进行的是小范围放映。《三峡好人》的票房惨淡还有缺乏明星、宣传营销投入小等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自杀性的档期选择。

和《三峡好人》类似,2011年《钢的琴》也是档期选择失败的例子。该片投资600万、营销成本为400万,这个比例比较良性。但7月15日上映的档期距离《变形金刚3》只有6天,即使是上映后媒体、影评人包括主演秦海璐进行呼吁,影院也很难给予太多上映空间,最终票房依旧只有640万。2011年全国银幕数已有9200块,《三峡好人》上映的2006年为3000块,从市场容量变化角度来看,《钢的琴》和《三峡好人》市场命运差不太多。

“冤情”3:没有明星助阵

代表:《转山》 票房:460万

获奖文艺片一般投资少,很难请到片酬高的大明星。在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中国,明星效应对电影发行作用非常大。杜家毅导演的《转山》2011年11月3日上映,面对《星空》、《不明身份》、《猩球崛起》等中外新片,档期本来就风险颇大,更关键的是影片主演张书豪、李桃、李小川对普通观众相当陌生,导演杜家毅也是新人。如此阵容即使有金牌监制陈国富加盟,也很难有太多惊喜的表现,加上运气也不够好,即使2011年银幕数到了9200块,影片最终票房也只有460万。

和《转山》类似的是今年的《警察日记》,虽然王景春东京电影节影帝加持,但在电影市场几乎没有票房号召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张元的《看上去很美》、王小帅的《我十一》上,以儿童为主要演员的文艺片似乎在国内市场格外吃亏。

与这些影片相反的是,《桃姐》和《观音山》票房的成功,刘德华和范冰冰的明星效应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冤情”4:发行投入少

代表:《青红》 票房:400万

影片2005年6月3日国内上映,当年全国银幕数在2500块左右。当时电影数字发行还未普及,影片宣传营销费用相当高,胶片拷贝只做了36个,而当年12月《无极》拷贝数在480个。《无极》的拷贝数是《青红》的13倍,《青红》最终票房为400万,《无极》为1.75亿。如果《青红》也拥有如此多拷贝发行,票房将在5000万左右。当然了,电影发行不是如此简单的算术题,两者票房差别还涉及明星阵容、影片类型、档期、宣传投入等多方面因素。

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2007年4月13日上映,据报道发行投入大概120个拷贝,在2007年3500块银幕背景下,最终票房仅为135万。

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二八定律依然适用。中国电影类型片市场不够发达,观众的观影习惯尚在培养之中。长尾效应不足以养活太多获奖文艺电影。但2万块银幕的背景下,加上以及电影人对文艺片营销上日渐成熟,获奖文艺片慢慢也能在市场赢得一定的空间并非天方夜谭。

而正是《桃姐》、《观音山》、《白日焰火》等片的市场成功,让更多电影人、投资人开始注重这种题材。而许鞍华在《桃姐》之后,将目光瞄准在民国文艺青年云集的《黄金时代》,影片上映前就话题不断,今年国庆档也将有着相当好的市场前景。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艺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6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xrw/116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