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本科论文 >

雕塑专业就业前景_探析敦煌壁画艺术的形式美

发布时间:2016-10-16 20:41

  本文关键词: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 > 收费论文 > 文学、历史论文 >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 浏览论文

探析敦煌壁画艺术的形式美

本站编辑:中华论文联盟 日期: 2012-09-19 13:34 点击数:

  • 【中文摘要】:

    一、人物形象形神兼备

    莫高窟壁画最精彩的是第220窟的维摩诘经变图,描绘了文殊问疾、维摩诘答辩的情景,维摩诘倾身坐于床账内,体态强健,凝神对视,神采飞扬,充满睿智。文殊面带微笑,优雅自信,安详从容。二人下方的中华帝王娇贵均褒衣博带,威仪肃然。整个壁画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丰满圆润,写实逼真,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蕴涵着奔放飞扬的气势,体现了人物画发展的较高水平。

    敦煌壁画多以人物画为主,无论是表现释迦牟尼或者菩萨、普通人还是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均以人的形象为根本。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慈祥安静,胸襟旷达。尤其是对人物面部神情的刻画,更是形神兼备,细致人微。对于大型场面的刻画,人物的坐卧行走以及主体与细节的控制和把握,对于当时各少数民族的服装,饰品,纹样的描绘,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情节引人人胜,均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们深厚的人物写实功力。

    二、线描高度概括表现

    线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在隋唐之前,用线表达作品内容及人物情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敦煌壁画更是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线描造型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

    103窟的维摩诘经变图,人物造型和构图与220窟类似,所不同的是103窟强调的是线条的表现力度,主要以线造型,线条均匀流畅,兰叶描表现衣褶,用笔轻重多变,线条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气势奔放,有吴道子的画风。

    敦煌壁画浩瀚的绘画海洋里,线条生动有作品随处可见。早期的作品多用铁线描表现,中锋用笔,粗细没有变化,表现人物形象清秀衣褶飘逸的灵动。中期作品以兰叶描居多,中锋用笔,用笔时有提顿,粗细变化,刻画衣纹转折更加丰富立体。后期即五代之后,线描表现手法更加趋于成熟,表现力也较前期有更大提高,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采用不同的线描表现,如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通过不同风格的线表现人物不同的神韵,线条概括洗练、灵动飘逸,展现了富贵的审美情趣和时代风格,最具代表性的飞天的衣饰线条流畅轻盈,是后世临蓦学习的典范。

    三、色彩绚丽装饰立体

    敦煌莫高窟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隋代上承西魏与北魏,下接唐代,表现形式处于过渡时期,用色上创造了一种在深棕色上施以石青、石绿的表现形式。

    唐代的壁画色彩则到了富贵典雅的巅峰,盛唐时期第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是莫高窟中最具代表的西方净土变,也是唐代色彩富贵绚丽的代表。画面中亭台建筑均呈现暖红色调,敷色均匀精细,构成了富丽堂皇,欢乐祥和的色彩基调,中间端坐的阿弥陀佛衣服为冷色,坐下莲花勾以白色色线,旁边的舞者和童子衣饰中均有冷色相衬,使整个画面在柔暖和谐中不失对比。

    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不可避免地有脱落,变色,有的地方缺失断或淡化,但仍然可见其从前的色彩韵味,色彩或高贵典雅或富丽华美,皆和谐明快。每一个洞窟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

    四、节奏鲜明韵律自由

    节奏和韵律是是艺术的生命,二者相互联系,节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重复、渐变、交错、特异、缓急、疏密等。韵律较节奏更为抽象,它包括静态的、含蓄的、激情的,单纯的、复杂的韵律。敦煌壁画将以上基本元素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充分表现出来。275窟的供养菩萨相对整齐地排列,形成重复的节奏,而每个菩萨的形态动势均有不同,又打破了重复的单调和呆板,形成了特异。311窟的莲花藻井纹样是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形式的应用,其色彩和谐含蓄,构成了静态单纯的韵律美。321窟的初唐双飞天,人物身材修长,抬头挺胸,衣带飘飘,随风舞动,,使画面好似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敦煌壁画类似的飞天形象很多,都是比例准确又强有力的体现了韵律的音乐美。

    敦煌壁画对于节奏和韵律的运用还在建筑表现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将同一元素重复或间隔组合,通过色彩,肌理的变化,体现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如209窟佛传故事中,众多人物象分布在亭台栏杆之中,建筑物与人物相得益彰,既表现了场面的宏大和气势的雄伟,又不显得拥挤和单调。

    五、对称中追求不对称

    对称是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形式法则,莫高窟壁画中,几乎没有一组完全对称的飞天形象。从洞窟整体布局来看,敦煌壁画确实严格遵循了对称法则,但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上,壁画大多数情况下在追求一种打破完全对称的格局,于对称中求不对称。

    如:如莫高窟西魏第322窟说法图,画面正中有七位菩萨.佛祖在中间端坐,整个画面看似左右对称。但无论是菩萨头顶上方的植物还是植物旁边的飞天形象,都在故意追求着不对称和变化。画面左右两侧分别站有三个菩萨,他们无论是姿态,服饰,表情,动势都在看似对称中有所不同。

    又如树下说法图,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中央,胁侍菩萨和六位比丘弟子分别安排于画面左右两侧,从整体构图来看,是一幅对称之作。但从细节来观察,就可以发现左右完全不对称。胁侍菩萨和比丘弟子在动作,神情等细节处理上都表明了画师们独到的匠心,即追求对称中的不对称既能保持视觉和力学上的平衡,又能把过于稳定平衡的形式加以调整,变得活泼多变。

    六、强烈的动势中蕴涵坚实稳定

    敦煌的飞天壁画中处处可见很强的动势,而飘带,则是敦煌壁画中最具动感代表性的符号。它在舞者的手中,无形中限制了舞者的指掌,而放纵了膀臂,成为上肢动作的一种延伸。飘带以生动的动态变化,左右回旋,上飞下舞,衬托出舞者柔曼的体态和动感,在它抛起和坠落时,亦会引发舞者身体发生明显的重量变化。

    如:第321窟双飞天,人物方向向右下方,而头部向左上方抬起,倾斜坠落,飘带随风飞舞,形成强烈动感,人物手部形象变化,上半身的动作增加了画画的稳定感,似乎能够想象到下一个瞬间是轻盈落地。飞天形象是敦煌壁画的标志,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以在强烈的动势中蕴涵了坚实稳定感。321窟、275窟、272窟等众多飞天形象都曼妙生动,飘带飞舞,羽衣翩翩,动感强烈而画面稳定,栩栩如生。

    敦煌壁画大量地运用了现代美学的形式美规律、法则,创作出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作品,它在艺术法则的运用中独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影响了一代国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借鉴并创新,把创造美的能力运用到现代社会建设当中。

  • 【简要目录】:快速索取本篇简要目录>>> 【我要投稿】
  • 【全文提供】:快速索取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辅导】
  • [关键字]:艺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谈植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文章

    浅谈植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xrw/14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