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本科论文 >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集

发布时间:2016-05-20 19:02

  本文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课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本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比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主要内容是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法设计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价值

(2)简而能赅,浅而能深,雍容不迫,辞义典雅等,是《论语》文章的闪光处授课时应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那些要素

(3)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但是这一方面的内容不要偏离语料的主题,不要扯得太远

(4)注意从词汇、语法、修辞、古文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与必修的语文学习配合,但是也不要偏离本课程的宗旨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要求学生阅读概说的前言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1要求学生阅读“诸子之思想及其争鸣”并整理笔记至作业本

2教师总结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关于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三小节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1)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2)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3)执舆:即执辔(pèi) (4)之:与    (5)辟:同“避”

  (6)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7)怃然:怅然,失意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1)殆(dài):危险(2)趋:快步走(3)辟(bì):通“避”,躲避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了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作业:习题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新授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五小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石门:   10、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11、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评析

  1、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2、“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三、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五: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一、学生阅读该说的前沿,弄清什么是“新士人”及其特点特点

 

 

二、学生认真阅读该部分内容并整理笔记至作业本(要求简洁明了时间允许,可请个别同学上讲台展示)

 

 

 

 

 

 

 

 

三、学生浏览第一单元单元提示

 

 

学生认真听记并整理

(可一边讲解一边浏览一边记录或摘录整理)

 

课题

《当仁,不让于师》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当仁,不让于师》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第二章节,共选录了《论语》13则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次,《论语》在文学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应该仔细揣摩,涵泳品味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法设计

1,教材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通读, 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 速读全文,勾画并整理自己认为有障碍的字词

有障碍的字词 ­­­

自己认为的读音与意义

正确的读音与意义

需要加强的字词

二、 针对性研读:(问题导引法:根据所给材料认识孔子)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子贡眼中的孔子:

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颜渊眼中的孔子: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如下:

 1、

2、

3、

4、

总结: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如下:

1、

2、

3、

总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1)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2)吾与点也

(3)斯人也而有斯病也!斯人也而有斯病也!

(4)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如下:

1、

2、

3、

4

总结: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情

(四)回眸孔子经典神情:

(1)夫子莞尔而笑(2)夫子哂之(3)夫子矢(誓)之

(4)夫子喟然叹曰(5)颜渊死,子哭之恸

解释:(1)莞尔(2哂(3)矢(誓)(4)喟然(5)恸

归纳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三、 研读第10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比较子路与曾皙回答孔子问话时的不同细节刻画

人物   细节刻画   孔子反应   人物性格

子路

曾皙

(2) 列举孔子循循善诱的课堂用语:

总结:孔子跟弟子相处,从来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说明孔子非常尊重弟子的人格

四、 拓展延伸:结合今天的师生关系,你如何评价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写作片段,训练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五、 当堂检测:

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

(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

2、 “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

(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

(3)愿为小相焉
3、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予所否者,天厌之

4、特殊句式:

(1)吾无隐乎尔

(2)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案:1、“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孔子,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 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 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课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3、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4、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法设计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课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法设计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学生集体背诵             (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三、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  (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五、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六、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 “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课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设计

1、吟咏法,反复诵读;讲读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靠

④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完成在作业本上

 1.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8.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三、拓展

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参考答案见课本31页倒数第二段

 

四、训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教学反思】

 

 

 

 

课题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教法设计

讲读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课题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4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4、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5、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重点是虚词“以”,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难点】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

诵读、积累、点拨、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三、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四、研讨课文内容 

1.文章虽短,但情节引人入胜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2.分析齐人形象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将本课课文改写成剧本 

附: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情节纲要: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第四课时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教学反思】

 

 

 

 

 

课题

《王何必曰利》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法设计

吟咏法,反复诵读;讲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三 、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四 、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教学后记】

 

 

 

课题

《民为贵》

备课时间

 

 

课型

必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重点难点

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

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积累整合:

一、给加点字注音

社稷( ) 粢盛( )( ) 汤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驱爵( ) 鹯( ) 三年之艾( ) 淑( ) 胥( ) 溺( ) 谆谆( ) 践( ) 暴之于民( ) 朝觐( )( ) 讼狱( ) 讴歌( ) 篡( ) 荐( )

二、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并组词

稷( ) 桀( ) 圹( ) 鹯( ) 淑( ) 谆( )

谡( ) 粲( ) 犷( ) 颤( ) 椒( ) 淳( )

觐( ) 讼( ) 讴( ) 践( ) 篡( ) 溺( )

靓( ) 忪( ) 呕( ) 栈( ) 募( ) 搦( )

三、解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5)汤放桀( )

(6)于传有之( )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8)得天下有道( )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

(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

(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

(16)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17)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18)以行与事示之( )

(1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

(20)使之主事,而事治( )

(21)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22)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

(2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

(24)善政,民畏之( )

四、

1、作家作品

①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②《孟子》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   、   、   、   、   等七篇

2、名言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8226;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第二课时

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8226;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二、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8226;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课题

《人和》

备课时间

 

 

课型

自读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法设计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课前准备

准备PPt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8226;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  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8226;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吴堡中学    杨选民

 

育星教育网  



  本文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xrw/47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