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电影创作与中国新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17-10-10 09:14
本文关键词:许鞍华电影创作与中国新现实主义
更多相关文章: 许鞍华电影 中国新现实主义 人文关怀 女性书写
【摘要】:作为香港著名的女导演,许鞍华一直以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在香港影坛拥有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从香港新浪潮以来,许鞍华尝试过各种题材的影片创作,很难将她的电影定义成某一种类型,但在她30多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现实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始终。漫长而辉煌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源远流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很大、成就较高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上海应时而生,对其后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商业氛围非常浓重的香港电影界,许鞍华的电影创作,一方面因为受到“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她特别关注百姓生活和民生问题,因此,不仅努力坚持现实主义传统,自觉继承“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而且凭借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观察和仿佛俯拾即是的创作手法,丰富并发展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其电影对社会底层人物,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关注、对自身生活经历的书写、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正能量的传递,延续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脉络并且有所突破,给香港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很好地展示了当下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许鞍华电影 中国新现实主义 人文关怀 女性书写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一、研究缘起8
- 二、许鞍华电影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8-10
- 三、“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许鞍华电影创作10-12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12-14
- 第二章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与香港电影14-24
- 1.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成因14-17
- 1.1 政治原因14-15
- 1.2 经济原因15-16
- 1.3 文化原因16-17
- 2.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特征17-20
- 2.1 关注社会现实,,展现底层受压迫群像17-18
- 2.2 将镜头对准摩登城市的深处与细部18-19
- 2.3 努力于民族文化与电影艺术的融合19-20
- 3. 香港电影的“老上海情结”20-24
- 3.1 上海电影人两次南下香港20-21
- 3.2 香港电影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传统的继承21-22
- 3.3 香港电影再现三、四十年代老上海22-24
- 第三章 许鞍华电影创作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承24-41
- 1. 许鞍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成因24-27
- 1.1 个人成长经历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24-25
- 1.2 香港城市身份特殊性的影响25-26
- 1.3 电影大师的影响和香港新浪潮运动26-27
- 2. 许鞍华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27-41
- 2.1 现实题材和人文关怀27-32
- 2.2 求真写实的叙事方式32-36
- 2.3 纪实风格的视听语言36-41
- 第四章 许鞍华电影创作对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41-49
- 1. 现实题材的突破41-44
- 1.1 题材选择和边缘人物多样化41-42
- 1.2 人物设置从社会群像到家庭个体42-43
- 1.3 女性书写从无奈抗争到坦然顺命43-44
- 2. 极近自然的生活化叙事44-49
- 2.1 饮食文化45-46
- 2.2 节庆活动46-47
- 2.3 细节叙事47-49
- 第五章 许鞍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对香港电影发展的积极影响49-55
- 1. 商业大潮中对现实主义的坚守49-50
- 2. 杂糅文化中对香港身份的探寻50-51
- 3. 集体记忆中对本土文化的回归51-52
- 4. 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觉运用与传播52-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58-59
- 致谢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罗艺军;;三十年代电影的民族风格——在香港《探索的年代—早期中国电影》研讨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1984年08期
3 袁庆丰;严玲;;香港人的历史移民情结与新市民电影的文化心理——以2012年的《桃姐》为例[J];当代电影;2013年11期
4 钱洪波;;《马路天使》:“前”新现实主义影像记录[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1005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0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