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之外的美感”——浅析贾樟柯“混杂性”的纪实美学
本文关键词:“剧情之外的美感”——浅析贾樟柯“混杂性”的纪实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纪实美学 混杂性 凝视 现象学现实主义 静照 精神性
【摘要】: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因其电影题材的社会性、文本的复杂性,为研究者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贾樟柯曾在采访中提到"剧情之外的美感"观念,成为解读其作品的某种路径。本文尝试采用影像美学方法,从"视觉元素选择""视听语言建构""纪实风格拓展"等角度切入,对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进行研究,从而确立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
【关键词】: 纪实美学 混杂性 凝视 现象学现实主义 静照 精神性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鉴于“影戏传统”的深远影响,中国电影对“剧情”极为重视,而从影像美学角度进行创作或读解的经验仍然鲜见,这造成创作的瓶颈,也导致观众对某些作者/作品的理解偏差。“剧情之外的美感”是贾樟柯提出的电影美学理念,可以成为读解其影片的某种路径。这里的“剧情之外”,意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LOST;贾樟柯:戛纳归来谈独立——电影不应该只是一种传闻[J];电影评介;2002年09期
2 芮欣;从地下走出来的导演——讲解贾樟柯[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王艳云;李菲;;灰色体验与辩证诉求——论贾樟柯小城电影的价值追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张会军;马玉峰;;拥挤的世界 变化的中国 思考的贾樟柯 贾樟柯谈电影《世界》的创作与发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陆绍阳;迷失在“世界”中——看贾樟柯的《世界》[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6 贾樟柯;勾伊娜;;贾樟柯:用主流的方式表达自己[J];当代电影;2006年05期
7 张相宽;;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浅析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J];电影评介;2007年15期
8 刘世钟;;从“未庄”到“汾阳”——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陈又;;山西好人贾樟柯 用胶片抚摩灵魂[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06期
10 孙鹏程;;贾樟柯《世界》的“世界”及其文化意蕴——对《世界》中的“影视时空”的一种修辞学解读[J];电影评介;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莉;;城市转型中的异质空间:贾樟柯电影的空间解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妍;贾樟柯转型为投资人[N];中国电影报;2007年
2 何茜;贾樟柯新片锁定成都老厂[N];四川日报;2007年
3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何小诗;贾樟柯《二十四城记》筹款七万帮灾区[N];中国电影报;2008年
4 记者 施晨露;贾樟柯:自强方能赢空间[N];解放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吴小曼;贾樟柯:用电影追随中国变化[N];华夏时报;2013年
6 刘兵;贾樟柯的成功模式[N];财经时报;2006年
7 高波;贾樟柯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溜;贾樟柯:我是弱者,我也知道[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刘溜;贾樟柯:“生活改变了我的电影”[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徐馨;贾樟柯 电影“照”进现实[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若;华语游民电影的文学叙事研究——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D];清华大学;2004年
2 张春晓;用声音建构时代[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杨昆;从“地下”到“地上”[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林小彬;小城镇影像与个人化历史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诗娟;向平凡的“大多数”致敬[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帅;记录与悲悯—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万荣英;关于当下的记忆、生存的书写和沉默的隐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锐;游走在故事与纪录之间[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磊;中国电影中的形·意美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海涛;在错位的缝隙间游走[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4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4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