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片(2013-2015)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4:38
本文关键词:国产青春片(2013-2015)研究
【摘要】: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呈持续上升态势,国产青春片作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的缩影,也是构成当代中国电影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和互联网影业的不断深入,关于青春的表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银幕上,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青春影像。不同于欧美、日韩以及泰国青春片市场的成熟,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青春片制作一直处于小众和边缘化。直到2013年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抓住时代契机,从此内地电影市场迎来了一轮怀旧青春的电影风潮。2013至2015短短两年时间,陆续出现了《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左耳》《栀子花开》等十余部屡屡创下市场奇迹的中小成本国产青春片。本文将从跨界新导演、生态语境和接受效果三个角度对2013—2015年国产青春片的创作特性、生态语境和市场反馈进行探究。第一章从互联网影业发展角度,分析了跨界新导演横空出世的原因及创作特色。跨界的动机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需求、个人追求与商业资源优势等权衡利弊下的抉择;另一方面,独特的从影背景也使他们对艺术把握、价值取舍和审美倾向有自己独到见解。第二章阐述了国产青春片衍生的生态语境,从当前青年观众心理和电影市场变革二维角度论述。怀旧情怀使观众走进电影院迎接关于青春的祭奠与追忆的文化狂欢。互联网资本与思维的注入,使IP电影改编观念深深镌刻于青春影像。第三章立足于接受效果,审视了市场表演与艺术水准上的优势与不足。在传播的商业化与粉丝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市场表现大获成功。然而,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艺术水准与观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模式化的剧情易使观众审美疲劳,超现实的创作理念使观众认同度降低。国产青春片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进一步发展,跨界新导演如何在把控市场的同时,提高电影艺术水准,创作出符合观众诉求与观赏需求的青春作品。最终促进中国青春电影市场良性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春片 跨界导演 怀旧 IP电影 接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跨界新导演力量及其创作选择14-27
- 1.1 跨界新导演力量16-21
- 1.1.1 年少成名的成长背景16
- 1.1.2 跨界动机16-21
- 1.2 跨界新导演的创作选择21-27
- 1.2.1 创作题材青春化21-22
- 1.2.2 创作主题主流化22-25
- 1.2.3 创作风格个人化25-27
- 第二章 青春片创作生态语境27-39
- 2.1 怀旧风潮孕育创作土壤27-34
- 2.1.1 全民怀旧与集体追忆27-30
- 2.1.2 《同桌的你》:重大事件串联岁月变迁30-32
- 2.1.3 《匆匆那年》:时代金曲勾起年代记忆32-34
- 2.2 互联网IP电影的推波助澜34-39
- 2.2.1 IP电影概念34-36
- 2.2.2 热门IP衍生国产青春片36-39
- 第三章 国产青春片的接受效果39-49
- 3.1 商业化的成功39-43
- 3.1.1 市场表现获得首肯39-40
- 3.1.2 传播的商业化与粉丝电影40-43
- 3.2 艺术水准与观众期待43-49
- 3.2.1 模式剧情与审美疲劳43-45
- 3.2.2 创作理念与观众认同45-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表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汤素琴;;如何实现接受效果最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陈炯;修辞学要研究接受效果吗[J];修辞学习;1997年02期
3 赵一凡;;德国现象学余波[J];外国文学;2006年05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歆妍;国产青春片(2013-2015)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左慧娟;个性差异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红梅;心理学视野中的艺术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73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7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