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0 03:27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电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粉丝电影” 互联网思维 媒介社会学 迷群文化 文化创意


【摘要】:2011年,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孤岛惊魂》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界“粉丝电影”的开端。伴随着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和影视内容产业的交叉融合日益高涨,特别是粉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粉丝电影”在2015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热潮。“粉丝电影”既非纯粹的电影美学概念,也不是单纯的产业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电影”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日益广布,电影工业在恰逢“粉丝经济”的商业机遇中实现其电影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它的问世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近两年上映的“粉丝电影”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互联网时代浪潮中,采用理论与作品相结合的方法,思考“粉丝电影”在互联网思维作用下的演变及其发展意义。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电影与“粉丝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评述,通过学界对互联网电影和“粉丝电影”的比照分析,归纳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互联网电影虽在概念上与“粉丝电影”各异,但两者在形态与特征上具有承接性的联系。继而从媒介演进、受众细分、类型流变等时代因素对“粉丝电影”的出现及其发展进行剖析。其次,粉丝电影的互联网思维运作模式及其媒介社会学特性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大量影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互联网思维所衍生而来的“受众思维”、“跨界思维”以及“社会化思维”分析近两年“粉丝电影”之所以呈现井喷式发展的种种原因,阐述“粉丝电影”在互联网思维运作下所显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粉丝主体性的凸显、跨界资源的充分聚合以及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传播。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粉丝电影”在本质上还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粉丝电影”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打造从“媒介”到“生活”的文化想象模式构建起粉丝受众对明星偶像的迷群文化心理,再借由“个体”延伸至“社群”的文化消费仪式从而完成其迷群消费行为向导,而正是粉丝受众对于偶像明星“狂欢化”与“非理性”的崇拜意义,“粉丝电影”与互联网媒介一起构成了粉丝集体狂欢的场域。最后,笔者对当下颇具争议性的“粉丝电影”现象进行批判性地认识,总结其争议和积极意义,并提出其文化创意发展的新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年12期

2 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11期

3 殷一冉;;粉丝电影背后的受众消费行为[J];新闻世界;2015年10期

4 丁亚平;;论互联网语境下电影IP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电影;2015年09期

5 战迪;;从文艺作者到产品经理——“网生代”导演群体的文化转型刍论[J];文艺争鸣;2015年08期

6 袁媛;韦庠;;大众狂欢的影像肌理——从接受美学看粉丝电影[J];四川戏剧;2015年08期

7 朱怡璇;;想象与共生——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明星形象的建构与粉丝文化[J];当代电影;2015年07期

8 王梦楠;;粉丝电影的微博营销研究——以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为例进行内容分析[J];东南传播;2015年03期

9 胡黎红;;热概念的冷反思——从关键词看互联网对电影制片的影响[J];当代电影;2015年01期

10 王一川;;中国电影美学新样态及其挑战[J];当代电影;2014年12期



本文编号:1205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05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