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电视艺术的三重基本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02年
超越即回归
陈盟
【摘要】: 审美直觉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以直觉、体悟的方式,通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对美的内涵进行刹那的关乎整体的把握。虽然审美直觉其名源于西方美学,但其实质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纯粹的审美体验,所以它是贯穿人类审美活动和中西美学领域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哲学的“太极”理论和佛家哲学中“不二”理论出发,通过对中西美学中关于审美直觉的基本范畴的融会分析,认为审美直觉既是暗合“不二”理论——取消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又符合“太极”的原理——以本能的生命内蕴全身心感受和融合审美对象。为深入分析这一论点,本文联系中国传统的“神”、“气”范畴对审美直觉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把握,认为审美直觉的超越性恰恰在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整体的把握与感受,审美直觉的整体性恰恰在于对正常时间、空间、语言、逻辑、显意识的超越,它的超越性和整体性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为论证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文章最后对审美直觉的发生和构成进行了心理分析和层次分析,通过动态的分析,认为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以本能融合理性,以无意识融合显意识,是主体真性情的循环与流动,是生命本能的统一和共鸣;它源起于生命的内蕴,复归于生命内蕴,是主体生命力的丰富与提高。因此,审美直觉中所体现的超越是不离生命本体的和合,是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映照来把握和体验生命自身,从而体验到圆融、合谐的自由。所以,审美直觉的超越恰恰是对生命本体的沉潜和回归。本文虽然强调生命的本能,但并不排斥理性,认为高层次的审美直觉依赖于生命本能,而本能的提高恰恰在于人类理性的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友;论审美直觉在爱因斯坦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陈大柔;;试论科学的审美直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蒋永文;无蔽的瞬间:禅悟和妙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桑建新;;新审美直觉与艺术创造[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马国柱;;禅“悟”与审美直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7 俞兆平;;审美直觉的存在形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万兴华,陈金泉;张恨水小说与民众的审美直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蒋永文;禅悟和妙悟:无蔽的瞬间[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10 俞兆平;;审美直觉的存在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军;;逻辑分析与审美直觉的双重变奏——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苏年布德;潘萍;乌达巴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于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9年3月——5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3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周亚琴;;“郭沫若新诗的基本评价”座谈会纪要[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农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尹建军;;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非理性问题举要[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旭;[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黄平;[N];文艺报;2007年
3 徐忠根;[N];中国商报;2003年
4 赵睿;[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尹旭;[N];中国艺术报;2005年
6 陈海静;[N];文艺报;2005年
7 赵沛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刘海梅;[N];文艺报;2004年
9 徐碧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杨春时;[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2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5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7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盟;超越即回归[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晓明;油画中笔触的价值[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4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瑞丽;王国维“不隔”的境界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瑞春;杜夫海纳:表演是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必经之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永洁;电视艺术的三重基本特征分析[D];河南大学;2007年
9 陶谊;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安威;审美视野下的对外汉字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电视艺术的三重基本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