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13 06:59

  本文关键词: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志 民族志电影 多声道 佤族木鼓文化 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


【摘要】: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形成民族志电影的"多声道"表达。在民族志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创作过程中,被拍摄者获得表达途径,走出作为"他者"的困境,并与拍摄者、项目主管方共同决定电影的拍摄过程和内容。同时,在《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这一"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反思了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使二者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这一创作尝试对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制作也具有反思意义。
【作者单位】: 德国马克斯·普朗特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与文本不同,民族志电影“影片一开始就是人身体的出场”,[1](P9)其呈现的是被拍摄者而非民族志影片作者,这与传统民族志研究中作者的唯一权威性相矛盾。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影片的最终呈现内容。在传统的民族志电影制作中,被拍摄者不具有主体性,他们常常处于被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芭芭拉·艾菲;杨昆;;影视人类学的当下处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杨俊蕾;;真实全景与视觉平等:简论影视人类学中的影像逻辑与伦理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陈学礼;论民族志电影的“真实”[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4 段世琳;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J];思想战线;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祯;;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06期

2 李冰;;论舞蹈教育工作的普及[J];知音励志;2016年09期

3 李文英;修倜;;论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创造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4 徐杰舜;;视觉人类学与图像时代——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访谈录[J];民族论坛;2015年03期

5 孟志军;;影像复制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新闻知识;2015年02期

6 沈霄;;伦理学视阈下的《北方的纳努克》[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23期

7 郑旭;;浅论民族志纪录片的“翻译”的真实性问题[J];大众文艺;2014年14期

8 郭培;;新世纪中国影视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J];商;2014年14期

9 张明;;在纪录美学与科学性之间[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梅英;;佤族木鼓原始用途考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芸;影视人类学和主流人类学──未来的展望[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2 范志平;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3 杜荣坤;略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在开幕式上的讲话[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4 詹承绪;深入调查研究是拍好人类学影视片的重要保证[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5 杨光海;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6 纳日碧力戈;影视人类学今昔[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7 张江华;影视人类学及其影片性质述论[J];民族研究;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文静;在家教育联合体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3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5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7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8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8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