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19
本文关键词: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影视○;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要:值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中国电影艺术;程中来看待;很大,需进行查缺补漏工作;电影在重归审美脉络、重归提振人心期望、重归文化情;;《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读;民国电影研究的增补;;年”电影的质朴审美;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异质性与超;1008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1
影视○
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
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
周
摘
星
要:值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的新思考,需放在其历史进
程中来看待。由程季华、李少白等著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尽可能客观地研究和撰述,但历史局限性难以避免,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观念来对其进。“民国电影”既具有开端之后形成的最为基本的样貌与形成经验,对其的研究开拓性行修正
很大,需进行查缺补漏工作。对于十七年电影这种质朴与主观制定主题相交织的呈现,和审美精神纠缠着单纯旨意与情感真诚造就的难以复现的电影形态,不能以简单的理性评价替代对其镜像语言中情感独特性的分析,同样,不能以其生活表现的简单来遮掩其内在的反常。新时期
电影在重归审美脉络、重归提振人心期望、重归文化情态的变化中,逐渐形成相对丰满状态的、可以和世界电影对话的一种东方社会表现电影形态。在时下这个以奢华和技术至上主义制造的奇观化大片盛行的市场化年代里,截取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的横断面进行研究,以谋求今后电影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读;民国电影研究的增补;“十七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嬗变
年”电影的质朴审美;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异质性与超越性审美中图分类号:J909副会长。北京
100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5)02-0005-07
作者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电影学会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5.02.023
NewThoughtsontheEvolutionofChineseCinematicHistory
———ChineseFilmsOver110Years'History
Zhouxing
Abstract:Ontheoccasionofthe110thanniversaryofChinesefilm,thenewthoughtsaboutthecinematichistoryshouldbeviewedalongsidewithitshistoricaladvances.HistoryofChineseFilm,acanonicalbooka-boutthecinematicdevelopmentofChina,publishedin1963,writtenbyChenJihuaandLiShaobaiprovidedaquiteobjectiveviewatthattimewithsubstantialhistoricalmaterials.Yet,historicallimitationsstillexistinthebook.WeshouldnowtakeanotherlookatthecinematicdevelopmentofChinainabroadervisionandwithanopenmind.Forexample,theRepublic'sFilmsneedsupplementarystudies,whichremainsthepro-totypicalmodesandformingexperiencesoftheearlyChinesefilms.WithregardtotheSeventeen-YearCin-ema(from1949to1966),auniquefilmmorphologyisworthmentioning,whichpossessesacomplexap-pearanceinterweavingwiththepre-definedthemeandrusticfeelings,andanaestheticspiritofsimplicityandgenuineness.So,theparticularityoftheaffectionexpressionsbytheimagelanguagethereincan'tbepurelyjudgedbytherationalcriticism;also,theiroddityshouldn'tbecoveredbythesimplicityoftheirpres-收稿日期:2015-03-22
·5·
民族艺术研究○
entationsoflife.Filmsofthisperiodreacheditsmaturity,andgrewintoanewfilmstyle,givingaroughex-pressiontotheeasternsociety.Asaresult,thenew-periodfilmsfoundthewaytocommunicatewiththeworldcinema,inpursuitofreturningtoaestheticscontext,topeople'swill,andtoculturalessence.Cur-rently,intheneweraofextravagantblockbusters,high-techworshipandbox-officecraze,itwillbeofgreatsignificancetoanalyzetheimportantsec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film,inhopeoffindingapossiblewaytothefilmicdiversityofChina.
Keywords:evolutionofChineseCinematicHistory;anotherlookatHistoryofChineseMovie;rusticaes-theticsintheSeventeen-YearCinema;culturalheterogeneityandtranscendentaestheticsinthefilmofanewera
中国电影艺术史的新思考,需要也必须有反思的思路,在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电影创作,和对于创作的判断,需要放在历史进程中来看待,本文就是对其进行历史反思的一点思考和认知的汇集。
一、从《中国电影发展史》重读谈起
需要从一本影响深远的开拓之作开始反思之旅。中国电影110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也面对时代变化而产生不同阶段的特色变化,在艺术审美上也多有差异。但对电影史史论的研究却还没有完整的勾勒和规模化的梳理。对110年的电影史研究,作为学术研究必不可缺的部分,主要在于将电影历史发展的脉络、潮流变化、创作作品和创作人员状况等相关历史姻缘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风格流派呈现、电影语言嬗变等有关艺术文化因素,勾勒出一种完整的电影艺术发展图景。电影史的历时时态是其基本线索,创作记载则是其基本对象,而选取其代表性作品的观念意识就是其历史观的所在。作为历史积存的电影史的重要性,几乎是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的前提条件,没有电影史的史料梳理和选择,一切都无从说起。所以,作为研究性状的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电影学术研究的性质,而后来者的研究基础只有建立在此层面上才能拓展、参照和判断生变。这就是人们一般认定学术的史论必须成为学科扎实与否的标志。每一次电影史史料的丰富,都可能带来学科研究的深入或者嬗变。在2012年
下半年原本给予人们极大期望的电影中,《白鹿原》首当其冲,,在放映前后激起的议论纷
纷中,最为明显的是几天不断有媒体采访,对《白鹿原》220分钟初版本与现有156分
·6·
钟的“公映版”变化是什么、删减问题的询问成为焦点,而超过对该片临阵上映却有数字盘坏了而下线、改期延后的原因何在的疑惑
。《白鹿原》这一文字文本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长篇小说中的杰作,人们对它的电影版给予的厚望和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而作为当代历史,电影《白鹿原》理应在历史上留下它林林总总探究的问题。但许多问题难以解说,和删减审查相比,大众的评价差异性、编剧不署名的风波,和现时代炒作疑惑交织在一起,也需要当下电影史家认真看待。这就是电影史家需要把握历史史实的所在。类似的电影问题在当年《南方周末》关于张艺谋《活着》的背景中得以呈现,许多相关历
史辨析(如不能拍摄的题材如《太阳与人》
,拍了但没有上市场的《鬼子来了》等,上了
市场却遭遇下线封杀的《色戒》
,上了市场但引发评奖风波的《红高粱
》《背靠背脸对脸》等,通过审查却没有能上市场的《天注定》等)都缺少历史书的正式记载分析。在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中,电影真实面貌还显然不能得到真切的反应。当下历史尚且如此,对于以往历史更有必要全面认知。于是我们需要探讨“中国电影史”的完备性问题。
思考110年中国电影的理性认识,不能不提到程季华、李少白等先生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价值。的确一切也绕不开新中国开山之作《中国电影发展史》确立的一些基本史论出发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来适应时代变化重读审视。这一本建国初期50年代写作、具有开拓性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自然其基础学科地位无与伦比,第一次规模化地为中国电影立史存照的意义无比重大,其历史观、劳作的艰辛、机构决策史述的正确、写作者的人文基础以及审视眼光等都留存于历史中。该书不仅是我们都由此入门电影史的导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还
在于因其史料之奠基而可以寻门而入,延伸拓展历史史料的深入研究,更在于作为巨大的奠基石矗立,其足以瞻仰且细细对照思考
更为深入的问题。由是
,《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研究中国电影绕不开的基础读本,而造
福于后来的创作研究,哺育了几代人。
重读电影史也要重读这一本电影发展史。其在史料把握上具有意义:在《定军山》的一些辨析中,我们看到史料把握的重要性。
在当时的背景下
,《中国电影发展史》做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搜集工作,史料随着时间
流逝更弥足珍贵,而我们后人的寻踪思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该书立传的时候,包括鲜活和湮灭淹没资料的把握显然珍贵,这些资料无论对于后来的寻踪还是反思都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就写作时切近时代转化的关口,以及研究者和时代的切近度而言,当时的研究珍贵所在是其鲜活性,写作、研究者对于历史的熟悉度显然极为重要,这保证了研究思路建立在切近真实的正确判断上,而相对当代人的研究,也保证了研究目标确立
的相对准确。对于后人的研究而言
,《中国电影发展史》就是需要不断从正侧面加以比照的东西。几年前看到史家对于丽尼(郭安仁)参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文字修订等的辨析,感叹历史资料把握的重要性,因为尊重历史不仅在于对历史事实的掌握,更在于对历史真切观念的认知。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提出:当下电影史研究的史料性梳理极为重要,由于基本层面的历史已经展开,新的史料挖掘就十分重要,学习当初研究者白手起家以史料为基础的电影史研究,我们的任务自然更为艰巨,但求新求补缺的难度再大,也不能减损需要田野调查和史料建树对于电影史研究的开拓意义。史迹的新探索有可能改变历史描述的真伪,而扩大史迹的认识才是电影史需要格外看重的所在。早期中国电影的社会史、放映史、影响史、输入史等,足以丰实其史迹和使撰写者、研究者明确认识方向。查找史实的本身就是在不断夯实电影史是文化历史而非意识形态史的误区,让事实说话的价值在于其可能不断推进一个舶来文化如何与本土人心切合的认识。就还原历史真实而言,我们还需要做不少工作,不仅仅需要及早得到中国电影是不是起源于《定军山》的解惑,还有许多关乎创作潮流定位、创作者作品研究、
影
视○
政府和制片机构如何适应时代与影像发展,文化人在创作中思想观念的影响关系等。
总之,在我们当今电影史研究的突破中,有史料的证明才称得上新颖,如何客观看待历史还是艺术研究最为关键的个体性影响作用等,的确需要思考。
而重读时观念现代化的开拓是十分必要的。可贵的是撰述者坚持50年代写作、63年出版、80年代后不修改本书的精神,令人叹服,真实呈现的精神尤为难得。这一代绝对理解文化历史的呈现,难免需要顾及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斟酌必要性,由于新旧社会意识形态的对峙性,有所克制和遮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略。但显然这不是理想化的历史观。所以
,《中国电影发展史》已经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到了尽可能客观地研究和撰述,但同样难以避免历史的局限性,在不少地方显而易见地带有主观上和客观上的不足,这提醒我们历史真实表述的遮蔽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廓清。而客观性深入永远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难题。在面对建国前意识形态某种排斥的对于电影创作、审查和艺术把持的合理分析中,还有不少有待探析的因素;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电影的成就、得失的客观事实与揭示还有不少疑难问题需要解决。有鉴于《中国电影发展史》如此认真却受限于时代,我们需要尽可能还原当下历史的真实性,比如,有关审查制度和分级制度的常年对峙的结果,比如历史上诸如《红色娘子军》的修改大变及其影像的效果分析,比如几十年间不被通过的电影与被修改通过的创作的历史真实及其折射的时代风习,诸如第五代创作在当时评审时的实际争议和历史价值,获得国内外奖项的评价差异,还有集中于金鸡奖、华表奖等等评价的复杂内涵和实际争议等等微妙的历史记忆,以及从《色戒》到《苹果》到颐和园》等等审查会周折的历史情形,新生代多有违规出境招致封杀到回归主流的历史变化,诸如《图雅的婚事》等创作的变因、白鹿原》的修改复杂性[1]等等,在当下不能不如此,却未必是历史需要遮蔽的。所以,看看《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几十年变化,也许会对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必有的遮掩和长久的争相获取具有启示意义。这里,史家的历史观必须得到声张,而如何接近真实,从而认识电影的真正价值等,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7·
《《
民族艺术研究○
重读需要视野的开阔。历史的社会环境决定历史生成以及决定历史表达,但我们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会随着历史流逝而显示其真切性。这本书被打倒、价值被世纪认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比照,都说明写就的历史难以完全被遮蔽。当下,随着历史进展,无论是海峡两岸的融通加深、中国电影的世界性意识加强,还是市场观念的确立和深入、意识形态的限制逐渐得到纠偏,看待电影的以往壁垒会慢慢减弱。而借助更为开阔视野的艺术史认知则成为趋势。开放包括重新认
识历史,如:如何看待意见不一的《英雄》
,怎样对待张艺谋以往和现在的创作,如何看待市场产业意识的高度倡导性,如何看待喜洋洋》的连续收获和中国动画的弱智,等等。所以,首先我们知道电影史不仅是艺术史,也是社会史、市场营销案例、经济发展折射、人类民俗记录等多重价值判断的对象;其次,用比较方式看待电影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比照中外电影表现生活和艺术观念的研究已经在进行,更为客观看待电影的人文意义成为可能。还有,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则对电影的观念和介质变化提出新的命题,也需要电影史研究者予以认识。至于众筹电影、大数据电影、综艺电影等等2014年遭遇的现象,也都需要历史的检验和评说。媒介传播理论对于电影艺术的研究介入势在必行。总之,电影史基础在史实,但如何使认识的视野更为开阔和观念更为开放,看待《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基础价值和历史变化的修正需要,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无疑,在《中国电影发展史》诞生50余年的历史中,其开拓影响之功已被确立,我们需要做的正是继承学人的优良传统,更为科学端正而具有个性开拓地进行探求,让其精神得以延续发展。
二、关于“民国电影”研究的思考
在110年中国电影中
,“民国电影”研究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随着时光流逝,史料的阙如和人们对于那个时期电影的淡漠,带来研究其意义、缺项、期望等的迫切性。民国电影”在中国电影中价值独具:既具有开端之后形成的最为基本的样貌与形成经验,又具有出色、高潮时期的经典创作资源,还兼有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和社会战乱影
·8·
响导致的创作痕迹的玄妙。改革开放后对于
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重要人物“孙明经”[2]
的重新提及,就是一种表征,而这几年陆续出现的电影史令人眼睛一亮的青年研究者,多与此有关,这似乎也是在史料的醇厚性研究上具有独特意味的领域:民国电影研究的“银色的梦”(田汉语),既可锤炼研究精神,也可出新人,还会让研究具有书卷气和研究范。
必须提到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原本就有,但将这一时期电影冠之以“民国电影”之名却可能会使人们产生非议,其实这一概念具有宽泛和针对性的含义:民国电影包含了整个新中国成立之前45年的电影创作,也具有针对性地包含中国电影剧情片的开端创作在内(短片从《难夫难妻》开始)的民国时期,但二者的重合显然包含了民国成熟时期的电影法规、体制、市场状况、重要影人等的存在,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无法回避的华语电影的基本状貌都在其间呈现。其实我以为民国电影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其电影历史复杂性的正视、对于中国电影成型阶段的重视(因为对于电影自身规律、市场诉求还是创作精神都在此时期定型)、对于电影文化感受的塑形等等,都具有价值。
自然,时光流逝,民国电影研究也有不少难题。我认为研究者首先需要考虑,对于民国电影观念的描述应当首先速记宣扬,要研究其与以往其他国家电影的联系。这应当汇集全国电影理论家来一起论述。其次是民国电影史的专门梳理,包括“银海遗珠”式的增补和现有史料文献的民国电影概念下的划分,总之应当在此观念上来确认,这也可期待以南京为基地联系现有电影史家一起专注阐释。其三,对于民国电影史的论述即史论十分重要,因为已有历史需要论说来确认。最后,方法也是需要顾及的。当然,史料的发现是研究的基础,包括新史料和看待已有史料的新发现。比如在香港意外发现的费穆
电影《孔夫子》
,[3]无疑提供了一个令人心动的研究对象。而早几年提出《定军山》和香
港的第一部电影究竟谁是中国电影第一部的辩驳,都是具有思辨意义的。
重读电影史之民国电影研究,应该可以继续对其史料进行研究,研究的要求应该包括:齐、清、定,细、实、深。齐、清、定是一种研究目标,细、实、深是要求和方法。
《“
“齐”即史料求取齐整(电影史料和研究文
献),历史考古逻辑链条齐全
。“清”是对以往研究对象的审视校勘的清晰和研究目标确
定的清晰,模糊的和不确定的自然要清晰化,而对于过去马虎确定的要反拨,对于强制确
定的要真切分清
。“定”是确定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去探索(内地和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创作厂资料确定如前几年出版的年鉴等),在方法上应该具有新的探索眼光,对重点和侧重点理应有所把握。但首先要着眼于对一百多年电影史上的独特阶段的把握;而对上海电影的研究区分,对西南大后方电影的史料研究都应该进行另外一个侧重面的把握。而以对什么样文献的研究来把握其重心和找寻系列研究的线索,也应当首先确定。细密是指对于研究规划和研究对象要本着细致缜密的态度来落实。实是一种对于已有研究和已有作品的务实态度。深是研究即便是已经有的东西也要确认深入的可能性。
三、关于“十七年”电影的探究思考
新中国十七年,是一个改变性质和表现方式的电影发展新时期,其审美也有了新的变化。而十七年电影的重读具有独特意义,因为其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跨越时代和地域的普泛性认知问题,比如艺术家道德和个人艺术成就之间的差距,即德艺双馨的合理性限制;比如主观意识和客观效果问题,是不是绝对有逻辑的接续?还有主题先行和实际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不是受制于什么就绝对不能出现戴着镣铐的神仙之美?以及“但求政治无过”的时代如何激发或者限制创作等等。十七年电影就是整体的典型研究范本,而理性思考中国电影的历史接续、当时呈现和后来的影响,尤其是站在学术史角度对其的客观破解,是我们总是划定禁区而难以真实表现感受的难题。
当下的一些电影彰显的形式繁复、生活却无着落地失态,是现代影像缺乏落脚点的一种突出现象。而在这背后是审美的匮乏,是精神世界无以抉择的真实。这正是对比十七年电影另外一种状态的出发点:精神目标的明确、主观性浓烈的单一和形式上的简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时下大片奢华和技术至上的年代里,电影已经成为豪华的代表,
影
视○
人们的视觉与视听的培育似乎都朝着强化的路径发展,简约的不以为然,没有超出视觉感官吸引力的都要被观众OUT了。而与此相伴的是现实“土豪金”的趣味和电影中明星或者生活豪奢方有吸引力。我们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感官享受,而好莱坞电影推波助澜地让影像成为奇观更定式了电影的出奇。但奇观的得失能一言以蔽之吗?恐怕也难以衡定。第五代的功绩显然是在影像的夺目上,而那时的精神世界似乎是专一的,这也是一种观照。重读十七年电影就是要探讨在那一特定历史境遇中,审美跨时空的多样性呈现。往前推的十七年电影却在当下看来是一
种独特的存在,注重内容是特色—
——哪怕那内容是观念形态性的。以审美上的简朴和主
观形态的强烈构造出一个有意思的影像世界。简约包括的不只是影像,还在于镜头语言表意的简要,情感浓烈和表现简朴的交织,不仅是其时代所限,而且是精神世界中的一种单纯”
。而我们要探索的其实是直面情感的目的构成十七年电影的风格:由于主观目标的明确反而以简单的表现显示,而人们情感世界的单纯也从中显示出来。这种质朴表现与浓烈情感之间的制衡点就是质朴审美。质朴美可以遮掩和适度抗衡主观意识形态的浓烈情态,而生活趣味的表现对应则使得那个时代因其复杂性得以呈现出新电影形态的某种动人感性和歪曲理性的中和。这是观照十七年电影微妙处的重要支点。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审美复杂性思考的目的正在于此:不能以简单的理性评价替代对其镜像语言中情感独特性的分析,同样,不能以其生活表现的简单遮掩其内在的反常。问题在于,十七年电影的这种复杂是一个纠缠着质朴的呈现、主观制定的主题呈现,和审美精神纠缠着单纯旨意与情感真诚造就的难以复现的电影形态。也许还可以说,相比起我们已经比较开放年代的创作,依循于物质市场需要的电影,似乎复杂万端却反而是一种失却精神支撑的浮面。
重提质朴审美和哪怕是呈现出精神情感复现的十七年电影的一种含义的理解,也是一种提醒,却绝对没有鼓吹扭曲精神也可以理解的意味,但就精神产品的情感精神的多样性理解而言,是和对于所谓中外文人艺术家创作和人格的多样性理解一样,未必是以简单的道德律可以判断决断的,倡导客观的
·9·
“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19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19.Doc
【】最新搜索
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
三年级学生写景类作文 (61)
wincc资料
催化剂床层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卡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课件_(1)
概念火精品少?解析中国平板电脑乱象
雨水箱涵
厌氧胶MSDS
乔尔丹诺布鲁诺是反对日心说的
本文关键词: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3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