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60年代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的推广
本文关键词:1950-1960年代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的推广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3年至1966年间共拍摄戏曲电影121部。为了在冷战期间向华侨华人输出文化和政治影响,中国政府将接近一半的新中国戏曲电影出口到香港。为了吸引观众看戏曲电影,香港左派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左派推广新中国戏曲电影,虽然使用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普遍运用的广告策略和语言,却服务于两个重要的政治目的。左派首先告诉香港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传统中国的合法继承者。其次,他们重新包装伴随戏曲电影而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信息,使这些信息可以在冷战时期有效地传达给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居民。有趣的是,这些信息不仅在政治上至关重要,而且反过来也为戏曲电影吸引了更多观众。
【作者单位】: 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系;
【分类号】:J909.2
【正文快照】: 本文以新中国戏曲电影为例,研究香港左派于1949年以后如何宣传新中国的文化产品。目前有不少内地学者关心香港左派电影,他们或探讨1950年代左派电影批评1,或勾勒香港左派电影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演变2,或研究左派电影在香港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艺术建构和运作模式。3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健;;戏曲电影30年[J];当代电影;2008年12期
2 方梦旋;;“十七年”电影的爱情补充——爱情题材戏曲电影[J];当代电影;2008年09期
3 刘学亮;;戏曲电影的市场化之路[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2期
4 周大明;;柏坡情 民族魂——评戏曲电影《西柏坡》[J];艺术评论;2009年09期
5 陈燕;;戏曲电影——迟到的春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6 吴平平;;传播媒介与戏曲电影的历史生成[J];电影文学;2009年02期
7 黄迎;;虚实交融 相得益彰——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分析[J];艺术教育;2010年11期
8 黄宝富;张勇;;戏曲电影的身体仪式[J];当代电影;2011年01期
9 叶志良;;中国戏曲电影的民族记忆[J];当代电影;2011年01期
10 黄海令;;戏曲电影研究刍议[J];美与时代(下);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新强;;新世纪的戏曲电影[A];中国演员(2011年第3期总第21期)[C];2011年
2 ;评剧表演艺术家袁淑梅主演戏曲电影艺术片《西柏坡》[A];中国演员(2008年第5期总第5期)[C];2008年
3 陈德惠;;中国戏曲电影之最[A];中国演员(2009年第5期总第11期)[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茁;戏曲电影遇“冰火”碰撞[N];河南日报;2006年
2 马长军;戏曲电影 不妨多拍几部[N];深圳商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于帆;戏曲电影的市场有多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何晓诗;戏曲电影《兰梅记》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N];中国电影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李彦;戏曲电影农村放映“广结人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6 吴月玲 张薇;如何在光影中展现戏曲之美[N];中国艺术报;2009年
7 季国平;袁淑梅和戏曲电影《西柏坡》[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翟群;戏曲电影亟待找准定位[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王汉军;传统舞台戏曲的电影呈现[N];文艺报;2011年
10 李暄;戏曲电影新形象[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玲;简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闻雨轩;新世纪戏曲电影市场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3 郭艳霞;当代河南戏曲电影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高明;戏曲电影群体调度技法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
5 吴平平;戏曲电影艺术论[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庆勇;中国戏曲电影简论[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7年
7 张宇;戏曲电影发展流变探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任志芳;20世纪中后期邵氏戏曲电影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惠;“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何昆达;戏曲电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3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313265.html